演算法系列-動態規劃(1):初識動態規劃

lillcol發表於2020-12-01

昨天,羅拉去面試回來,垂頭喪氣。顯然是面試不順利,我趕忙過去安慰。

經過詢問才知道,羅拉麵試掛在了動態規劃。

說到動態規劃,八哥可就來精神了,於是就結合勞拉的面試題簡單的和她介紹了動態規劃。

事情是這樣的,勞拉的面試官給了她一道題,題目如下:

有一個數列,規律如下:1、1、2、3、5、8、13....
如果要求第N個數值,用程式碼如何實現。

羅拉一看這題,心裡一喜,“這題目,不簡單嗎?”。

於是和麵試官賣弄道:“這不是斐波那契數列嗎?這個數列從第3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

面試官笑笑,“沒錯,那麼如何實現求第n個數呢?”

“這簡單,稍後”,羅拉毫不含糊,在紙上啪啪寫下幾行程式碼,很快哈,兩分鐘不到,她就寫出來了,只用了兩行程式碼。

public class Fibonacci {
    public int rec_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else return rec_fib(rec_fib(n - 1) + rec_fib(n - 2));
    }
}

八哥仔細一看,好傢伙,年輕人不講碼德啊,直接遞迴。

在羅拉仔細準備迎接面試官得誇獎的時候。

面試官問:“遞迴,不錯,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羅拉懵了,她覺得自己的程式碼夠簡單,應該沒啥問題吧。

仔細想了一會兒,也沒想出其他的辦法。最後只能和麵試官互道珍重回家等通知了。


那麼,大家發現這個寫法的問題了嗎?

下面八哥就和大家嘮嗑嘮嗑。

首先,寫法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是問題出在遞迴上面。

下面,我們分別計算一下n=10n=45 的時候,看看這個程式耗費的時間

public class Fibonacc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sta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rec_fib(10));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計算n=10 耗時:"+(end - star)/1000 + "s");

        sta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rec_fib(45));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計算n=45 耗時:"+(end - star)/1000 + "s");
    }

    public static long rec_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else return rec_fib(n - 1) + rec_fib(n - 2);
    }
}

輸出結果如下:

55
計算n=10 耗時:0s
1134903170
計算n=45 耗時:3s

發現沒?計算fn(45)的居然花了三秒多,如果我們計算100,1000那豈不是原地螺旋爆炸?

那為啥會計算fn(45)會花這麼多時間呢?接下來我們就分析分析。

首先我們根據這個數列的特點,很容易寫出下面的推導公式。

推導公式

然後,我們可以畫一下遞迴圖
遞迴圖

發現問題沒有?是不是發現有些資料被多次計算?比如f(48)被算了兩次,f(47)會被算3次,越往下算的越多。
重複計算

仔細想想,按照這樣重複計算,n = 50那得重複多少次啊。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羅拉寫的這個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

按照我們這麼拆分下去,很容易發現,這玩意就基本等於一顆完全二叉樹了。自然時間複雜度就是:

指數級別的時間複雜度,不爆炸都對不起遞迴了好吧。


出了問題,我們就要解決問題。

打蛇打七寸,既然知道痛點是重複計算,那我們從重複計算的地方著手就好了。

我們很容易想到把計算過的值存起來,用的時候直接用就好了。

比如我們可以用資料記錄計算過的值。

羅拉聽完,若有所思,隨後啪啪一份程式碼就出來了。

public class Fibonacci {
    public static long men_fib(int n) {
        if (n < 0) return 0;
        if (n <= 2) return 1;
        long[] men = new long[n + 1];
        men[1] = 1;
        men[2] = 1;
        menHelper(men, n);
        return men[n];
    }

    public static long menHelper(long[] men, 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if (men[n] != 0) return men[n];
        men[n] = menHelper(men, n - 1) + menHelper(men, n - 2);
        return men[n];
    }
}

使用一個men[n]陣列記錄計算過的值,這樣避免了重複計算。

這個時候羅拉又重新執行f(10)和fn(45),檢視執行時間.

public class Fibonacc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sta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men_fib(10));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計算n=10 耗時:" + (end - star) / 1000 + "s");

        sta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men_fib(45));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計算n=45 耗時:" + (end - star) / 1000 + "s");
    }
    public static long men_fib(int n) {
        if (n < 0) return 0;
        if (n <= 2) return 1;
        long[] men = new long[n + 1];
        men[1] = 1;
        men[2] = 1;
        menHelper(men, n);
        return men[n];
    }

    public static long menHelper(long[] men, 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if (men[n] != 0) return men[n];
        men[n] = menHelper(men, n - 1) + menHelper(men, n - 2);
        return men[n];
    }
}

執行結果

55
計算n=10 耗時:0s
1134903170
計算n=45 耗時:0s

看,基本都是瞬間執行完。

即使計算f(100),也很快。

3736710778780434371
計算n=100 耗時:0s

效率提升可觀吧,如果羅拉當時這麼做了,至少還能再蹭一杯茶。然後再相忘江湖吧。

我們使用一個資料記錄計算過的值,相當於整了一個備忘錄,這是遞迴常見的優化方式。這個其實已經有了一點動態規劃的味道。

不過呢,這個帶備忘錄的遞迴屬於自頂向下的方法。那怎麼理解自頂向下呢?廢話不多說,上圖

自頂向下

看這個圖,我們執行的時候是按照這個順序f(50),f(49)...f(1),f(1)執行的吧,從上往下計算,可以粗略的認為這就是自頂向下。

我們還可以採用自底向上的方式,也就是按照下面的形式
自底向上

我們還是用一個陣列dp記錄計算過值,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第1個和第2個數。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第1個和第2個數。從1開始,遞推出50,這個就是自底向上。

按照這個思路,羅拉很快,一分鐘不到哈,就寫出了程式碼,年輕人就是雷厲風行。

    public static long 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int[] dp = new int[n + 1];
        dp[1] = 1;
        dp[2] = 1;
        for (int i = 3; i <= n; i++)
            dp[i] = dp[i - 1] + dp[i - 1];
        return dp[n];
    }

同樣執行了執行f(10)和fn(45)

public class Fibonacc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sta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fib(10));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計算n=10 耗時:" + (end - star) / 1000 + "s");

        sta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fib(45));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計算n=100 耗時:" + (end - star) / 1000 + "s");
    }

    public static long 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int[] dp = new int[n + 1];
        dp[1] = 1;
        dp[2] = 1;
        for (int i = 3; i <= n; i++)
            dp[i] = dp[i - 1] + dp[i - 1];
        return dp[n];
    }

}

檢視執行時間。

55
計算n=10 耗時:0s
1134903170
計算n=45 耗時:0s

答案顯而易見,效果與備忘錄一樣,這個時候我們再分析一下時間複雜度。

這種自底向上方式就是動態規劃。(ps:自頂向上不等於動態規劃)

整個過程,我們就用了一個額外陣列dp,和一個for迴圈,那麼很容易得到時間複雜度為

這對指數級別的時間複雜度,在N比較大的情況下,就是降維打擊啊。

可能有人有疑問了,我如果對遞迴用了備忘錄優化,不是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嗎?這樣的話動態規劃有什麼優勢呢?

年輕人別急嘛,動態規劃沒那麼簡單,當然掌握核心思想也不難。

我這只是舉個例子,其實斐波那契數列沒必要用動態規劃,只是這個例子比較簡單而已,剛好可以用來入門。

動態規劃也不是用於解決這類問題的。

動態規劃通常用來求解最優化問題,一般此類問題有很多的解,我們希望找到一個最優的解(比如最大值、最小值)

注意我說的是我們找的解是一個最優解,而不是最優解,因為一個問題可能有多個解都是最優解。

是不是有點難以理解?那我舉個例子:

比如,我有100米的鋼材,可以切成不同的長度出售,不同長度價格不同。
就像圖中劃分那樣,如果我們要賺最多錢,怎麼賣比較好呢?

這個時候你用備忘錄就很難做了吧。

怎樣,沒頭緒了吧,別急用動態規劃就很容易做這類題目,至於怎麼做,且聽下回分解。

歡迎關注八哥:兔八哥雜談,會持續更新一些文章。

此文為原創文章,轉自啊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