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年輕程式設計師創業的一封信

2015-06-11    分類:程式設計師人生、首頁精華3人評論發表於2015-06-11

本文由碼農網 – 王國峰原創翻譯,轉載請看清文末的轉載要求,歡迎參與我們的付費投稿計劃

我經常收到很多年輕人的來信,他們對程式設計很感興趣,但是現在正面臨著學校和專業未來的抉擇。這篇文章就是專為這些迷茫中的年輕人而寫的。

現在十八九歲或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所聽到的關於創業公司和創始人的故事都是經過理想化了的。

如果你還是學生,或許你會因為壓力和誘惑而退學,直接去打拼自己的公司。如果你已經在工作,也可能你覺得你不適合當前循規蹈矩的工作,因此而錯過了積累寶貴經驗和潛在財富的機會。

當前這一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也是容易迷茫的一代。就業機會變少了,上了大學也不能保證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型和老牌的公司也無法保證一定是個鐵飯碗。創業,似乎一下子成為了眾所矚目的焦點,就像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一樣令人渴望。我能理解這種感受,也很理解創業的致命魅力。

每個人的路都是不同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決定。下面這些是我們在創業時必須考慮的要點——但是,絕大多數創業公司卻不會告訴你。

創業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我最近面試了一個年輕人。我問他,四年之後想幹什麼。 “經營自己的公司,”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問為什麼。 “因為創業流淌在我的血液裡,”他說。但卻絲毫沒有提及將來他的公司要做什麼,能為人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他的目標就是為了創業而創業。

當人設定了自己的目標之後,會對自己所完成的工作產生滿足感。很多人將成功當作是首要目標,然後再圍繞目標考慮問題:想象成就輝煌的時刻,按照程式一步步走向成功。目標描繪了每一個人對未來的定位。

如果你的目標是經營企業——任何企業都可以!——那麼或許創業確實是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而如果你只是因為創業這種方式令人交口稱讚更容易揚名才選擇了它,那我認為就沒有必要非得創業了。

你可以創辦非營利組織,也可以進入政壇。可以在大學做研究,也可以宅在家中搞藝術創作。可以進入一家大型的穩定企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實現自己的理想。也可以自己做點小生意——一份穩定但要求不高的職業,以便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同時實現自我的滿足。

歸根究底,創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時刻謹記著目標,不要迷醉於沿途的風景。

創業是新的白領工作,創業文化是新的企業文化

創業總是被描繪成是一件令人振奮的,風險和機遇同在的,會顛覆和替代傳統企業的事情。創業公司也被認為更自由,更開放,更靈活。很多公司剛開始創辦的時候的確如此,但是見識了進入後階段的創業公司之後,你會發現有的已經迅速僵化成和傳統企業相同的組織結構。

首次網際網路泡沫中出現的創業公司、孵化器、加速器、天使/種子基金等概念迅猛擴散。為了讓“創業社群”能像奈米機器人似的可以自我複製,“鼓勵創業”的機制通過一系列公認的價值觀、規範和語言使創業被傳達成是一種行動序列。因此,大多數創業公司的文化是驚人的相似,乃至衣著風格也大同小異——宣稱是為了幫助“創業人員”保持與大部隊的一致,以免被當成另類。

商學院的畢業生,就像我面試過的那個年輕人,往往選擇一畢業就直接去創業,有的甚至還在上學就開始了。商科專業的,傳統的風險規避行業的,現在紛紛表示他們不想要去大公司工作。但創業公司也是大公司,新的大公司。正如我下面會一一說明的那樣,創業公司是一類由風險資本家及其機構組織掌控的大型分散式勞動力。

白領工作的本質並沒有什麼錯。想想你當初的簽約目的。當公司提供的飲料福利沒了,免費午餐讓人發胖了,窩在休息室玩Xbox不再感覺像以前那樣好玩時,你會怎麼做?當你發現你現在的上級領導是一個政治權力活動的中層經理,而不是面試中鼓舞人心的CEO,你還依然想留在那工作嗎?是否這樣一種新奇的工作環境足以讓你忍受其他的各種不愉快?當你考慮的工作環境都大同小異時,新奇這個因素還重不重要?

創業公司已經被系統化和神化,也已經被降格到公式化和模板化。然而,創造和叛逆是沒有持久公式的。當我們試圖機械化培養創新的時候,有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是需要做好的:能夠不斷點亮資本主義火焰的創造性破壞。

創業是系統的一部分,並非無關緊要的叛逆行為

創業資金也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有些有錢人和富餘的機構會投資於創業公司作為另一種資產類別。未來學家Bruce Sterling曾這樣打趣道,“創業就是一群年輕人努力工作讓其他人變得富有”。雖然這說法可能有點過於籠統和憤世嫉俗,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風險投資支援的創業企業就像是一臺機器,投入少量的資金成本,如果理想的話,產出相當多的資金回報。 然而最關鍵的一點是:機器的中心是你。是你在操作這臺機器。

但是,投資集團其實一點兒也不在意你。事實上,很多人認為,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會失敗,或頂多也就只能回饋給投資者一些不起眼的回報。大多數的風險投資其實都是打了水漂。一兩個能夠高額回報的創業專案支撐起了大部分的投資組合。最好的情況是,雖然創業失敗了但獲得了另一個投資支援。而最壞的情況是,失敗將他們自己推向了徹底的絕望。

風險投資支援的創業公司其本質並不是破壞和顛覆。創業系統是另一種系統:另一種讓企業逐步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方式。有些創業公司可能最終會顯著地重塑市場,到那個時候,其主要負責人或者擔任調節功能的監管機構也會對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

創業公司需要持續的人際成本

任何創業故事中都有著這樣一兩個艱苦卓絕的場景:晚上熬夜程式設計到精疲力盡,遠離家鄉募集資金受盡恥辱。創業吸引了一批敢於實現夢想的年輕人,並且給他們灌輸了付出就會有回報的理念——犧牲小我,成就創業。

很少有人會聽到關於創業給人們的生活所造成的傷害。在極端的情況下,哪怕是那些因創業失敗而自殺的企業家,他們的故事可能依然需要一兩天的時間才能出現在部落格和微博“社群”上。但是又會歸結到“鐵杵不用功,尚未磨成針”的原因上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進一步公開展示工作有多麼多麼的努力以安撫投資者和恐嚇競爭者。

我曾親眼目睹創業對人際關係的損害:婚姻和友誼因此而分崩離析,孩子和合作夥伴因此而形同陌路,並且失去了很多嶄露頭角所需要的幫助。我也聽說過不少被新聞和社交媒體當成是創業成功典範的“成功人士”,出席會議,不斷的見報,成為行業的奠基人——卻吐露出他們內心的苦楚:看似位於創業社群的社交中心,卻感覺非常寂寞。

當你年輕的時候,人際關係似乎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友誼豐沛且來得容易。尤其是剛進入社會,你會非常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工作能讓你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是獨立的,是一個成年人。工作本身也會提供一個新的社群和友誼圈子,並且在緊鑼密鼓的協同工作中形成的關係會很牢固。

我在早期階段的公司工作時,也交了不少這樣的朋友。諷刺的是,當我不在創業公司工作,反倒更易於維護和享受這些關係了。

一些瑣碎的想法

我曾經在創業公司幹了大半輩子,賺了不少錢,也投資了其他的創業公司。正如我上面所說,如果的確存在著一個現代化的“創業系統”,那麼我也是它的組成部分。

我不喜歡拐彎抹角:我對這個系統深感懷疑。我懷疑這個系統已經被過於美化,只知道沾沾自喜於自我的“叛逆”,卻已經變成了想要取代的那種呆滯機構而不自知。創業社群的前景,我懷疑通常是短期的。我特別懷疑它漠視了創業人員的生命權。更不要說,風險投資世界司空見慣的串通、價格壟斷、市場腐敗等現象了。總而言之就是:這是一場被操縱的資本遊戲。

然而,有些創業公司我並不希望它消失。這些創始人優秀、善良,能夠平衡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充分考慮工作的影響。正如我們可能會批判和指責其他系統,如政治,傳媒娛樂,職業運動等的貪汙腐敗,但我們又不得不佩服能夠道德和有效運作這些系統之人。事實上,我們應該為那些敢於開拓新替代系統的勇士喝彩,因為他們工作於傳統企業囂張跋扈的陰影下。

你可能會說我將太多責任壓到了創業世界上面。雖然這個系統總是宣稱自我本身從資本到文化,都是救星,但是我們最好明白,生意就是生意,和所謂的理想不是一路的。正如一位來自於Sand Hill Road公司高層的風險投資家告訴我的,幾年前簡單地描述一個新概念功能或許就能讓使用者乖乖地定期捐出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給“慈善機構”,但是現在,“不要說那種玩意兒浪費時間:我們需要賺錢”。

你可以選擇創業這條路,但我不希望你的理想在這樣一個相對年輕的時候被消費殆盡。無論選擇了哪種形式的工作,我希望你的工作能夠幹得有意義,有目的,有價值。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的生活應該充溢著其他,而並非僅僅是工作。人工作是為了活者,但人活著可不是為了工作。

年輕的程式設計師,我奉勸你仔細考慮創業的正反兩面,請記住,條條大路通羅馬。

寫在最後的話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那麼請暢所欲言,留下您的看法。與君共勉。

譯文連結:http://www.codeceo.com/article/letter-to-a-young-programmer-considering-a-startup.html
英文原文:Letter To A Young Programmer Considering A Startup
翻譯作者:碼農網 – 王國峰
轉載必須在正文中標註並保留原文連結、譯文連結和譯者等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