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疫情期間,信陽8名小學生因為抑鬱、壓力太大,相約自殺,幸好被家長及時發現阻止。北醫兒童發展中心釋出資料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焦慮、抑鬱、厭學、網癮、自殺等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10月28日,由緣夢基金聯合公安部打拐辦、國家關工委及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設立的童衛工程,在遵義市文化小學舉行貴州站啟動儀式。除了向遵義市中小學推廣防拐騙、防性侵、防校園欺凌的兒童安全課程外,首次增加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類課程,將國內首門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的《有道幸福課》納入進來,並向遵義市教育局捐贈10萬份《有道幸福課》。

今年9月,網易有道精品課聯合清華積極心理學彭凱平教授團隊推出專門面向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素養教育的《有道幸福課》。一經發布,課程品質收穫口碑。國家教育部主管的《中國教育報》發表社論《幸福也是育人目標》,肯定課程“對於幫助家長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情緒、管理情緒具有積極意義。”

“今天,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為我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童衛工程將《有道幸福課》納入進來,是希望關注、改善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升當代孩子的幸福力,童衛工程專案負責人表示。

(圖:遵義市文化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正在表演自己生氣時的表情)

“學校每週都會給學生安排一節心理輔導課,但受條件限制,大多是正科老師兼職去教。目前使用的是一本訂購的教材,老師們也會從網上獲取一些自己判斷對學生有用的材料,但整體說來教輔內容還不成體系。”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父母溺愛、隔輩溺愛的問題其實很嚴重。今天這節課讓學生去認識、表達、控制情緒,給他們正確的引導。這套課對我們現在的心理課很有幫助,希望這個課程體系可以分年級製作成對應的教材,幫助我們的教學目標更清晰。”遵義市文化小學心理課負責人王老師跟花花老師討論。

不是生病了才看醫生,幸福教育是基礎教育

“我的孩子生活挺幸福的,怎麼會抑鬱?”這是目前很多家長的心態。有關報告顯示,家庭原因、同伴關係、學習壓力是目前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幾大誘因。

追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過於看重學業,忽視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關注。此外,在中小學校的素質教育中,缺乏心理素養知識類課程,與具體學科老師相比,心理課老師更是非常缺乏。

傳統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是以對問題學生的諮詢治療和危機事件的應急干預為主,充當被動的“消防員”角色。但經濟參考報曾調研稱,我國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青少年約3000萬人,而專門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很少,可能不足500人。

今天,高校已經注重構建心理素質教育教學體系。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心理素養課在哈佛大學、清華大學等全球頂尖大學裡並不罕見,但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質課目前卻很少。

《有道幸福課》就是一門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的心理素質課,它的教育理念不是生病了才看醫生,而是從小教孩子正視自身,積極地去看待這個世界。

據調查,網易有道精品課教研團隊自2019年底聯合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彭凱平教授團隊開始研發。根據不同學齡的學生,《有道幸福課》目前設計了兩款產品:面向3-9歲少兒群體的是一款AI互動課程《少兒幸福課》,共包含“認識情緒”、“管理憤怒”、“表達情緒”等16個主題課程;面向中學生群體的是一款音訊課程《有道幸福課·聽我說》,每週六晚21點持續更新,目前已上線“想自律?先從心底問問自己”、“微妙的人際關係:學會獨處”等8個主題課程。

“感謝童衛工程的信任,希望《有道幸福課》能助力培養當代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素養,為緩解這一社會問題貢獻一份力量。”網易有道高階副總裁、有道精品課負責人羅媛說道。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教育缺乏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11月聯合釋出的資料,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正在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很多國家雖然富有,但本國兒童在這些方面的得分卻不高”,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自殺、苦惱、霸凌、肥胖以及社會和學業技能差,已經成為這些國家兒童的共同特徵。”

在舉行童衛工程啟動儀式的遵義市文化小學,二年級師生現場體驗了一堂幸福課。《有道幸福課》的花花老師走出線上螢幕,站在學生中,通過樂樂、憂憂、厭厭、怒怒、怕怕五個代表情緒的動畫人物,引導學生去認識情緒,分享自己生活中表達情緒的方式,並教導學生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認識情緒是為了表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