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安全專家談 | 疫情期間,銀行“零接觸”信貸如何做好業務風控?

騰訊安全發表於2020-05-08


疫情期間,大量中小企業延期復工,資金鍊面臨巨大挑戰;一些個人使用者也面臨緊急資金需求,騰訊安全天御團隊與銀行共同探索“零接觸”銀行落地,推出了一系列線上信貸服務,有效提升信貸決策效率,緩解客戶資金週轉難題。


然而,對於這種新興的線上信貸服務,無論是客群還是業務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更加複雜的業務環境也給銀行信貸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疫情期間,騰訊安全天御助力某銀行狙擊“擼口子”黑產過程中展現的風控能力,也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範本。


那麼與傳統信貸相比,線上“零接觸”信貸業務客群有何不同?線上信貸具備哪些優勢和挑戰?銀行如何才能做好線上信貸的業務風控,提升效率、持續獲客?由騰訊安全聯合雲+社群打造的【產業安全專家談】第十六期,邀請到騰訊安全金融風控專家李超,為大家揭祕疫情等特殊時期銀行線上“零接觸”信貸的實踐路徑。

產業安全專家談 | 疫情期間,銀行“零接觸”信貸如何做好業務風控?

 

李超:騰訊安全天御風控研發負責人。擁有豐富的AI學術、工業界經歷,在影像識別、價格預測、業務安全領域均有出色落地成果,曾在人工智慧行業頂級會議MICCAI上獲年輕科學家提名。加入騰訊後,組建了金融風控研發團隊,構建了以混合神經網路、複雜圖分析和遷移學習為核心的新一代反欺詐演算法,通過SaaS、PaaS和解決方案等多種服務幫助金融、保險等行業提高效率、控制風險。



Q1:面對疫情期間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很多銀行推出了線上“零接觸”信貸服務,相較於傳統線下信貸,其優勢和挑戰有哪些?


李超:線上信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使用者體驗和規模化兩方面。


➤首先,線上信貸對使用者的體驗的提升是革命性的,傳統信貸有很大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用者貸款往往要跑多次銀行,尤其是疫情期間,在企業最需要資金週轉的時候,線下網點卻都關了門,企業融資“無門”。零接觸信貸業務可以做到24x7服務,使用者在家動動手指,幾分鐘就能獲得貸款,省時省力,在疫情期也能更安全、更安心。


此前,我們基於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幫助華夏銀行構建了全線上小微企業貸產品龍商貸,在保障使用者資金和資訊保安的前提下,實現全流程線上化、自動化操作。使用者從提交申請、上傳資料到風控稽核、放款,最快只需3分鐘,使用者體驗非常好。


➤其次是規模效應,線上業務從獲客到風控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也能觸及更多受眾,一旦業務模式走順很容易做出規模,往往一個幾十人的開發團隊就能服務千萬人甚至上億人。在與我們合作的銀行中,有的上線不到半年就達到了月放款量10億的規模。


線上業務信貸業務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安全。傳統的線下業務講究親見本人、親見簽名、親見證件,風險因此小了很多。線上業務由於無人工參與,經常會遇到資訊冒用、資料包裝等欺詐行為,甚至還有一些黑中介專門幫助他人騙貸。


同時,線上業務的系統性風險也更大。一方面,線上客群與線上平臺接觸更多,更容易出現多頭借貸的情況,如果風控做不好,風險會很大。另一方面,線上業務由於不受地域限制,一旦出現“口子”,會迅速有一大批黑產席捲而來,風險集中爆發的可性更大,如果缺乏有效的監控告警機制,損失將十分慘重。



Q2:信貸業務的網際網路線上客群,與傳統銀行客群的主要差異有哪些?


李超:與傳統銀行客群相比,網際網路線上客群更普惠、更多樣、也更危險。


➤更普惠。傳統信貸業務風控主要依賴人行徵信報告,一般都聚焦於人行徵信良好優質客群,但是這部分人群十分有限,尤其是在二三四線城市,很大一部分人的徵信記錄十分薄弱,很難享受到傳統銀行的信貸服務。網際網路信貸更多的使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來做風控,大大提升了徵信資料的覆蓋率,可以對更大範圍的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包括人行徵信記錄薄弱的客戶也能參與信貸,真正推動了信貸業務的普惠程式。比如,此前我們與某農信社的合作,將個人信用貸款推廣到了鄉鎮、農村,讓這些傳統信貸產品覆蓋不到的人群也能享用到靈活的財務方案。


➤更多樣。傳統銀行客群相對單一,很多都是代發工資客戶、代繳費客戶,更容易進行風險和信用評估。而對於網際網路客群,由於渠道的開放性,客戶種類更加多樣,這也導致網際網路信貸風控必須要做好客戶分群,進行更精細化的設計。


➤更危險。相比線下客群,線上客群複雜多樣,其中不乏一些黑產團伙和擼口子大軍,還有一些擼口子論壇和各種交流群,充斥著大量財務危機的使用者或者早就做好不還錢準備的人,整天交流各種借錢的辦法,時刻挑戰著線上信貸風控的防線。


今年疫情期間,一家銀行就出現流量突然增加,並且信貸通過率大幅下降的情況,觸發了騰訊安全的告警。安全專家利用天御的資料駕駛艙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對,發現借貸人“多頭借貸”情況非常嚴重,風險很高,並且這些借貸人的行為路徑非常特別且一致,不像正常使用者行為。騰訊安全天御的風控系統進行了及時攔截,防止了這種線上全自動審批信貸業務被黑產“擼口子”可能導致的慘重損失。



Q3:線上信貸的確大大提升了銀行的貸款效率,給企業帶來很多便利,但也面臨諸多挑戰,銀行如何把控好信貸業務中最關鍵的風控問題?


李超:完善的風控能力應包含貸前,貸中,貸後三個階段的風險控制,最核心的是貸前風控,因為一旦風險貸款已經發生,後面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要做好線上信貸風控,銀行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構建完善的線上業務風控框架。首先銀行要建立完善的欺詐預防機制,因為線上信貸風險很多都來自於欺詐行為,不僅包括使用者本人虛假填報等第一方欺詐行為,也包括黑產團伙盜用他人身份進行貸款的第三方欺詐,因此,銀行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欺詐預防機制抵禦黑產威脅。其次,銀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評估機制,可以通過大資料進行收入負債和穩定性的評估,來保證資產的健康度。此外,針對線上客群多樣化的特點,銀行需要建立客戶分層機制,實現風控模型的精細化運營,針對不同客群採用針對性的風控策略。


第二,在實施路徑上,銀行可以深化與科技企業的合作,通過技術創新形成聯防聯控的機制,從工具、資料到演算法能力上相互聯動,取長補短。

此前,騰訊天御就協助某銀行建設了線上信貸業務系統,針對銀行業務特徵,通過聯邦學習技術聯合銀行構建了專屬的反欺詐模型、風險畫像模型,風險識別效果比通用模型提升20%。



Q4:疫情之下,很多銀行都開始推行線上信貸服務,除了做好大資料風控之外,銀行還能通過哪些方式提升信貸業務效率?


李超:效率線上上信貸業務裡十分關鍵,因為線上業務最大的優勢就是效率和體驗的提升。銀行要建設“零接觸”銀行的高速公路,需要打造一套“數字化”工具。


第一是流程數字化,通過對使用者申請、填單、風控審批整個流程的自動化,提升使用者的互動效率。


第二是決策自動化,通過資料閘道器,智慧決策引擎和風險大屏,提升風控能力建設的效率,風控迭代的效率,以及風險感知預警的效率。


第三是管理數字化,通過對資產、渠道的數字化管理,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更重要的是通過租戶管理,審批流管理,來構建適應網際網路業務的管理決策效率。



Q5:從業務運營層面來看,對於這種新興的貸款服務,很多企業可能還不太熟悉,銀行如何保障線上信貸的使用者穩定增長?


李超:說到穩定,大家第一反應是風控,說到增長,大家很自然的會想到營銷,然而,在信貸業務裡,最終還是風控能力的比拼。


比如,此前騰訊安全服務過一家商業銀行,通過聯合建模大幅提升了銀行風險評估精準度,在相同的渠道同樣逾欠表現的情況下,我們將通過率從10%提升到30%以上。也就是說,相同的營銷成本,通過風控能力的提升,能帶來3倍的放款。


由於營銷平臺目前採取是效果付費模式,相同的流量,轉化越高、收益就越高,營銷平臺自然更願意與轉化率更高的銀行合作。因此,在激烈的流量爭奪中,風控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風控能力越強、通過率越高,也就能獲得更多流量,甚至得到更多優質客戶。


與此同時,在網際網路信貸加速落地的情況下,整個行業利潤空間其實很小,一些專案做不起來主要就是因為營銷成本太高,專案無法盈利。風控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營銷成本,讓很多本來不賺錢的業務變得賺錢,這樣專案就能落地。而且成本降低之後,還能引入更多營銷渠道,獲得更多流量,形成正向迴圈的增長引擎,產生線上信貸的規模效應。



Q6:近年來,國家及相關部門出臺了很多支援線上信貸等“零接觸”服務的政策措施,在您看來銀行“零接觸”服務是否是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未來信貸業務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李超:無論從政策環境、產業發展還是使用者體驗來看,銀行“零接觸”服務都將是金融業的大勢所趨。


➤首先,“零接觸”所代表的數字化移動化轉型,是各行各業的大趨勢。人們對效率和體驗的追求從未停止,從O2O,到網際網路+,數字化移動化在多個行業落地,讓人們的生活前所未有的高效,這也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於服務體驗的預期,金融服務也不例外。


➤其次,從金融政策來看,國家和相關金融監管部門近年來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金融科技加快業務數字化,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尤其是疫情期間,央行、財政部,銀保監等多個部門多次發文,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嚴重地區的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網際網路、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這些都充分釋放了國家鼓勵發展銀行“零接觸”服務的積極訊號。


➤第三,具體到信貸業務,“零接觸”服務通過全線上流程、全智慧風控,減少了人工干預、提升了業務運轉效率,真正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這也是銀行轉型發展的內在需要。



此外,“零接觸”服務打造了更加便捷的服務模式,讓使用者操作更加簡單、便捷,可選擇的服務更加自由和多元,“零接觸”線上服務也將成為更多使用者的選擇。因此,未來的信貸業務也必將朝著無紙化、線上化、智慧化趨勢深化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