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List 作為 List
的另一種實現,也非常的經典。與 ArrayList 不同,LinkedList 底層使用的是雙向連結串列來實現的,具體類圖如下:
相比於 ArrayList,LinkedList 繼承了 AbstractSequentialList 類,而且實現了 Deque 介面,RandomAccess 介面就被沒有實現。
但在實際的使用當中,LinkedList 使用的並沒有 ArrayList 多,LinkedList 可以被當做佇列和棧來使用,但是 BlockingQueue
使用的比它更為廣泛,因為一般使用佇列的地方都會涉及到比較高的併發,在高併發的情況下,BlockingQueue
比 LinkedList 更好用,BlockingQueue
以後會寫專門的文章來介紹。
本文基於 JDK1.8
成員變數
LinkedList 的結構比 ArrayList 更簡單,核心的成員變數如下,size
記錄當前元素的個數,first
指向頭結點,last
指向尾節點。
transient int size = 0;
transient Node<E> first;
transient Node<E> last;
複製程式碼
Node
的程式碼如下,通過泛型來儲存具體的元素,每個節點都可以獲取前一個或者後一個節點,所以 LinkedNode 底層資料結構是雙向連結串列。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複製程式碼
因為底層使用的雙向連結串列,所以理論上來說 LinkedList 的容量是沒有限制的,自然也沒有了擴容的過程。
例項化過程
LinkedList 的例項化過程也相對簡單,只提供了兩個建構函式。
一個不帶任何引數,也不需要做任何的資料初始化,頭結點和尾節點的初始化都放在新增第一個元素的時候。
public LinkedList() {
}
複製程式碼
第二個建構函式接收一個 Collection
型別的物件,會把物件中的所有元素都新增到當前 LinkedList 物件中。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this();
addAll(c);
}
複製程式碼
具體實現
與 ArrayList 相比,LinkedList 有如下特點:
- 不能隨機訪問
- 容量無限
- 可以用作佇列、雙向佇列和棧
因為 LinkedList 沒有實現 RandomAccess
介面,再加上本身底層的資料結構是雙向連結串列,所以對連結串列中的元素不能隨機訪問,只能按照順序訪問。
而且對於連結串列來說,元素時可以無限擴充套件(理論上)的,所以 LinkedList 的容量也沒有上限。
從 JDK1.6 開始,LinkedList 實現了 Deque
介面,這就表明 LinkedList 可以用作佇列或者雙向佇列。
增刪改查方法
List 中有的方法,LinkedList 中都實現了。
可以新增元素:
public boolean add(E e) {
linkLast(e);
return true;
}
複製程式碼
可以看到,新增元素的操作實際上是用 linkLast()
方法來完成的,在新增元素的過程中,如果發現頭結點為空,那說明是新增第一個元素,只需要把頭結點指向剛新增的節點就可以,以下程式碼是在尾部新增一個節點: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E> l = la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複製程式碼
上面是把元素新增到連結串列的尾部,因為 LinkedList 還可以被用作佇列和棧,因此還提供了從頭部新增元素的方法:
private void linkFirst(E e) {
final Node<E> f = fir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null, e, f);
first = newNode;
if (f == null)
last = newNode;
else
f.prev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複製程式碼
既然有新增元素的操作,也有刪除元素的操作,程式碼如下:
private E unlinkLast(Node<E> l) {
final E element = l.item;
final Node<E> prev = l.prev;
l.item = null;
l.prev = null;
last = prev;
if (prev == null)
first = null;
else
prev.next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複製程式碼
清空 LinkedList 就是把所有的元素置為 null:
public void clear()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 {
Node<E> next = x.next;
x.item = null;
x.next = null;
x.prev = null;
x = next;
}
first = last = null;
size = 0;
modCount++;
}
複製程式碼
從以上程式碼可以發現,LinkedList 的操作都是對連結串列的操作。
用作佇列和棧
做為普通佇列時,可以在佇列中進行入隊和出隊的操作。從佇列頭部獲取一個元素,但是不刪除元素 peek()
:
public E peek() {
final Node<E> f = first;
return (f == null) ? null : f.item;
}
複製程式碼
從佇列頭部獲取一個元素並刪除,poll()
:
public E poll() {
final Node<E> f = first;
return (f == null) ? null : unlinkFirst(f);
}
複製程式碼
在佇列的尾部新增一個元素,offer()
:
public boolean offer(E e) {
return add(e);
}
複製程式碼
普通佇列只可以在一端入隊,在另一端出隊,但是對於雙向佇列,可以在兩端執行入隊和出隊操作。
所以在在作為雙向佇列時,拿 peek 操作來說即可以 peekFirst()
也可以 peekLast()
。其他的操作例如 offer、poll 同樣類似。
LinkedList 中還有 push()
和 pop()
操作。被當做棧使用時,只需要對頭部節點進行操作就行。
入棧操作:
public void push(E e) {
addFirst(e);
}
複製程式碼
出棧操作:
public E pop() {
return removeFirst();
}
複製程式碼
其他功能
LinkedList 中也實現了 ListIterator 和 Spliterator 介面。
所以 LinkedList 也可以從兩端進行遍歷。在遍歷的時候,同樣也有 fail-fast 機制來檢查遍歷的過程當中,容器中的元素是否被修改。
在實現 Spliterator 介面之後,也可以對容器中的元素進行分段,然後同時讓多個執行緒同時進行處理,提高處理效率。分割 LinkedList 的程式碼如下:
LinkedList<Integer> list = new LinkedList<>();
for (int i = 0; i < 20; i++) {
list.add(i);
}
Spliterator<Integer> splitor = list.spliterator();
Spliterator<Integer> s1 = splitor.trySplit();
Spliterator<Integer> s2 = s1.trySplit();
System.out.println(s1.estimateSize()); // 10
System.out.println(s2.estimateSize()); // 10
複製程式碼
(完)
相關文章
關注微信公眾號,聊點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