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容器 | 基於原始碼分析List集合體系

知了一笑發表於2021-05-17

一、容器之List集合

List集合體系應該是日常開發中最常用的API,而且通常是作為面試壓軸問題(JVM、集合、併發),集合這塊程式碼的整體設計也是融合很多程式設計思想,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具有很高的參考和借鑑價值。

基本要點

  • 基礎:元素增查刪、容器資訊;
  • 進階:儲存結構、容量管理;

API體系

  • ArrayList:維護陣列實現,查詢快;
  • Vector:維護陣列實現,執行緒安全;
  • LinkedList:維護連結串列實現,增刪快;

核心特性包括:初始化與載入,元素管理,自動擴容,陣列和連結串列兩種資料結構。Vector底層基於ArrayList實現的執行緒安全操作,而ArrayList與LinkedList屬於非執行緒安全操作,自然效率相比Vector會高,這個是通過原始碼閱讀可以發現的特點。

二、ArrayList詳解

1、陣列特點

ArrayList就是集合體系中List介面的具體實現類,底層維護Object陣列來進行裝載和管理資料: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EMPTY_ELEMENTDATA = {};

提到陣列結構,潛意識的就是基於元素對應的索引查詢,所以速度快,如果刪除元素,可能會導致大量元素移動,所以相對於LinkedList效率較低。

陣列儲存的機制:

陣列屬於是緊湊連續型儲存,通過下標索引可以隨機訪問並快速找到對應元素,因為有預先開闢記憶體空間的機制,所以相對節約儲存空間,如果陣列一旦需要擴容,則重新開闢一塊更大的記憶體空間,再把資料全部複製過去,效率會非常的低下。

2、構造方法

這裡主要看兩個構造方法:

無參構造器:初始化ArrayList,宣告一個空陣列。

public ArrayList() {
    this.elementData = 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

有參構造器:傳入容量引數大於0,則設定陣列的長度。

public ArrayList(int initialCapacity) {
    if (initialCapacity > 0) {
        this.elementData = new Object[initialCapacity];
    } else if (initialCapacity == 0) {
        this.elementData = EMPTY_ELEMENTDATA;
    } else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

如果沒通過構造方法指定陣列長度,則採用預設陣列長度,在新增元素的操作中會設定陣列容量。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APACITY = 10;

3、裝載資料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陣列是有容量限制的,但是ArrayList卻可以一直裝載元素,當然也是有邊界值的,只是通常不會裝載那麼多元素: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ARRAY_SIZE = Integer.MAX_VALUE - 8;

超過這個限制會丟擲記憶體溢位的錯誤。

裝載元素:會判斷容量是否足夠;

public boolean add(E e) {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elementData[size++] = e;
    return true;
}

當容量不夠時,會進行擴容操作,這裡貼量化關鍵原始碼: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int old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newCapacity);
}

機制:計算新容量(newCapacity=15),拷貝一個新陣列,設定容量為newCapacity。

指定位置新增:這個方法很少使用到,同樣看兩行關鍵程式碼;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elementData,index+1,size-index);
    elementData[index] = element;
    size++;
}

機制:判斷陣列容量,然後就是很直接的一個陣列拷貝操作,簡單來個圖解:

如上圖,假設在index=1位置放入元素E,按照如下過程執行:

  • 獲取陣列index到結束位置的長度;
  • 拷貝到index+1的位置;
  • 原來index位置,放入element元素;

這個過程就好比排隊,如果在首位插入一位,即後面的全部後退一位,效率自然低下,當然這裡也並不是絕對的,如果移動的陣列長度夠小,或者一直在末尾新增,效率的影響自然就降低很多。

4、移除資料

上面看的資料裝載,那與之相反的邏輯再看一下,依舊看幾行關鍵原始碼: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E oldValue = elementData(index);
    int numMoved = size - index - 1;
    if (numMoved > 0) {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1, elementData, index, numMoved);
    }
    elementData[--size] = null;
    return oldValue;
}

機制:從邏輯上看,與新增元素的機制差不多,即把新增位置之後的元素拷貝到index開始的位置,這個邏輯在排隊中好比前面離開一位,後面的佇列整體都前進一位。

其效率問題也是一樣,如果移除集合的首位元素,後面所有元素都要移動,移除元素的位置越靠後,效率影響就相對降低。

5、容量與數量

在集合的原始碼中,有兩個關鍵欄位需要明確一下:

  • capacity:集合的容量,裝載能力;
  • size:容器中裝載元素的個數;

通常容器大小獲取的是size,即裝載元素個數,不斷裝載元素觸發擴容機制,capacity容量才會改變。

三、LinkedList詳解

1、連結串列結構特點

連結串列結構儲存在物理單元上非連續、非順序,節點元素間的邏輯順序是通過連結串列中的指標連結次序實現的。連結串列由一系列節點組成,節點可以在執行時動態生成,節點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儲存資料元素的資料域,另一個是儲存下一個結點地址的指標域。

特點描述

  • 物理儲存上是無序且不連續的;
  • 連結串列是由多個節點以鏈式結構組成;
  • 邏輯層面上看形成一個有序的鏈路結構;
  • 首節點沒有指向上個節點的地址;
  • 尾節點沒有指向下個節點的地址;

連結串列結構解決陣列儲存需要預先知道元素個數的缺陷,可以充分利用記憶體空間,實現靈活的記憶體動態管理。

2、LinkedList結構

LinkedList底層資料儲存結構正是基於連結串列實現,首先看下節點的描述: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在LinkedList中定義靜態類Node描述節點的結構:元素、前後指標。在LinkedList類中定義三個核心變數:

transient int size = 0;
transient Node<E> first;
transient Node<E> last;

即大小,首位節點,關於這個三個變數的描述在原始碼的註釋上已經寫的非常清楚了:

首節點上個節點為null,尾節點下個節點為null,並且item不為null。

3、元素管理

LinkedList一大特點即元素增加和刪除的效率高,根據連結串列的結構特點來看原始碼。

新增元素

通過原始碼可以看到,新增元素時實際呼叫的是該方法,把新新增的元素放在原連結串列最後一位: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E> l = la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結合Node類的構造方法,實際的操作如下圖:

核心的邏輯即:新的尾節點和舊的尾節點構建指標關係,並處理首位節點變數。

刪除元素

刪除元素可以根據元素物件或者元素index刪除,最後核心都是執行unlink方法:

E unlink(Node<E> x) {
    final E element = x.item;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if (prev == null) {
        first = next;
    } else {
        prev.next = next;
        x.prev = null;
    }
    if (next == null) {
        last = prev;
    } else {
        next.prev = prev;
        x.next = null;
    }
    x.item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與新增元素核心邏輯相似,也是一個重新構建節點指標的過程:

  • 兩個if判斷是否刪除的是首位節點;
  • 刪除節點的上個節點的next指向刪除節點的next節點;
  • 刪除節點的下個節點的prev指向刪除節點的prev節點;

通過增刪方法的原始碼分析,可以看到LinkedList對元素的增刪並不會涉及大規模的元素移動,影響的節點非常少,效率自然相對ArrayList高很多。

4、查詢方法

基於連結串列結構儲存而非陣列,對元素查詢的效率會有很大影響,先看原始碼:

public E get(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node(index).item;
}
Node<E> node(int index) {
    if (index < (size >> 1)) {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這段原始碼結合LinkedList結構看,真的是極具策略性:

  • 首先是對index的合法性校驗;
  • 然後判斷index在連結串列的上半段還是下半段;
  • 如果在連結串列上半段:從first節點順序遍歷;
  • 如果在連結串列下半段:從last節點倒序遍歷;

通過上面的原始碼可以看到,查詢LinkedList中靠中間位置的元素,需要執行的遍歷的次數越多,效率也就越低,所以LinkedList相對更適合查詢首位元素。

四、原始碼地址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cicadasmile/java-base-parent
GitEE·地址
https://gitee.com/cicadasmile/java-base-parent

閱讀標籤

Java基礎】【設計模式】【結構與演算法】【Linux系統】【資料庫

分散式架構】【微服務】【大資料元件】【SpringBoot進階】【Spring&Boot基礎

資料分析】【技術導圖】【 職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