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LinkedList 原始碼剖析

renke發表於2021-09-09

總體介紹

LinkedList同時實現了List介面和Deque介面,也就是說它既可以看作一個順序容器,又可以看作一個佇列(Queue),同時又可以看作一個棧(Stack)。這樣看來,LinkedList簡直就是個全能冠軍。當你需要使用棧或者佇列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LinkedList。因為Java官方已經宣告不建議使用Stack類,推薦使用LinkedList,更遺憾的是,Java里根本沒有一個叫做Queue的類(它是個介面名字)。

圖片描述

LinkedList底層透過雙向連結串列實現,本節將著重講解插入和刪除元素時雙向連結串列的維護過程,也即是之間解跟List介面相關的函式,而將Queue和Stack以及Deque相關的知識放在下一節講。雙向連結串列的每個節點用內部類Node表示。LinkedList透過firstlast引用分別指向連結串列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元素。注意這裡沒有所謂的啞元,當連結串列為空的時候firstlast都指向null

//Node內部類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 {
    E item;
    Node next;
    Node prev;
    Node(Node prev, E element, Nod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LinkedList的實現方式決定了所有跟下標相關的操作都是線性時間,而在首段或者末尾刪除元素只需要常數時間。為追求效率LinkedList沒有實現同步(synchronized),如果需要多個執行緒併發訪問,可以先採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方法對其進行包裝。

方法剖析

add()

add()方法有兩個版本,一個是add(E e),該方法在LinkedList的末尾插入元素,因為有last指向連結串列末尾,在末尾插入元素的花費是常數時間。只需要簡單修改幾個相關引用即可;另一個是add(int index, E element),該方法是在指定下表處插入元素,需要先透過線性查詢找到具體位置,然後修改相關引用完成插入操作。

圖片描述

結合上圖,可以看出add(E e)的邏輯非常簡單。

//add(E e)public boolean add(E e) {    final Node l = last;    final Nod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原來連結串列為空,這是插入的第一個元素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return true;
}

add(int index, E element)的邏輯稍顯複雜,可以分成兩部,1.先根據index找到要插入的位置;2.修改引用,完成插入操作。

//add(int index, E element)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checkPositionIndex(index);//index >= 0 && index  succ = node(index);//1.先根據index找到要插入的位置
        //2.修改引用,完成插入操作。
        final Node pred = succ.prev;        final Nod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succ);
        succ.prev = newNode;        if (pred == null)//插入位置為0
            first = newNode;        else
            pred.next = newNode;
        size++;
    }
}

上面程式碼中的node(int index)函式有一點小小的trick,因為連結串列雙向的,可以從開始往後找,也可以從結尾往前找,具體朝那個方向找取決於條件index > 1),也即是index是靠近前端還是後端。

remove()

remove()方法也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刪除跟指定元素相等的第一個元素remove(Object o),另一個是刪除指定下標處的元素remove(int index)

圖片描述

兩個刪除操作都要1.先找到要刪除元素的引用,2.修改相關引用,完成刪除操作。在尋找被刪元素引用的時候remove(Object o)呼叫的是元素的equals方法,而remove(int index)使用的是下標計數,兩種方式都是線性時間複雜度。在步驟2中,兩個revome()方法都是透過unlink(Node x)方法完成的。這裡需要考慮刪除元素是第一個或者最後一個時的邊界情況。

//unlink(Node x),刪除一個NodeE unlink(Node x) {    final E element = x.item;    final Node next = x.next;    final Node prev = x.prev;    if (prev == null) {//刪除的是第一個元素
        first = next;
    } else {
        prev.next = next;
        x.prev = null;
    }    if (next == null) {//刪除的是最後一個元素
        last = prev;
    } else {
        next.prev = prev;
        x.next = null;
    }
    x.item = null;//let GC work
    size--;    return element;
}

get()

get(int index)得到指定下標處元素的引用,透過呼叫上文中提到的node(int index)方法實現。

public E get(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index >= 0 && index 

set()

set(int index, E element)方法將指定下標處的元素修改成指定值,也是先透過node(int index)找到對應下表元素的引用,然後修改Nodeitem的值。

public E set(int index, E element)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Node x = node(index);
    E oldVal = x.item;
    x.item = element;//替換新值
    return oldVal;
}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430/viewspace-280356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