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已經成為公開的祕密。
最近,Doug Field正式更新了自己LinkedIn上的身份資訊,Title是蘋果特別專案(Special Projects Group)副總裁。
在此之前,今年8月,Doug Field,這個原特斯拉的三號人物,在特斯拉工作5年後正式迴歸蘋果,他在特斯拉負責整車研發和製造。
從2014年開始,網上就有關於蘋果造車的各種訊息,群眾對這個“大瓜”也是百吃不膩,但凡與蘋果造車有關的訊息,都會引起吃瓜群眾一陣心跳加速。
現在,蘋果在造車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了。
就在前幾天,一輛在手動模式下的蘋果測試車發生車禍,所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
到目前為止,種種跡象表明蘋果還是要造車的,庫克也一直在試水,無論是高薪挖人還是申請各種汽車專利,蘋果一直在汽車行業佈局。
他的目標是想讓所有人手裡拿著iPhone,腕上戴著iWatch,腳下開著iCar。
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就給大家捋捋蘋果造車事件始末。
iCar的蛛絲馬跡
賈伯斯在生前曾說:“我們有平臺去設計好一輛車”。在2014年庫克就啟動了名為“泰坦”的計劃,也許是為了完成喬幫主的心願,蘋果公司也確確實實在朝著“造車”努力。
今年已經是2018年,蘋果在這4年都做了些什麼?
就在昨天,蘋果在矽谷米爾皮塔斯市租下了一個面積達31.4萬平方英尺的倉庫,租金29萬美元,租期為10年。
這塊地有多大呢?大約等於6個半足球場那麼大。眾所周知,蘋果是不會自己生產手機和數碼裝置的,那麼這麼大的場地可能會用來生產汽車嗎?
社會我庫克,人狠錢又多。
造車最需要的是什麼?人才!無論是造車還是造手機,都需要有經驗的高精尖的人才。
蘋果深知這一點,所以蘋果挖人下手迅速,出手闊綽。從2016到現在,蘋果已經從各大汽車公司挖來許多員工,這些員工曾在特斯拉、大眾、福特等汽車公司任職。
Doug Field
其中包括特斯拉的三號人物Doug Field;前特斯拉的車輛工程副總裁chris porritt;前大眾自動駕駛工程megan mcClain;福特聯網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工程師Sanjai Massey;卡耐基梅隆大學自動駕駛研究中心畢業的研究員Vinay Palakkode等。這些工程師都實實在在參與過造車專案。
據特斯拉員工爆料,蘋果給出的薪資是特斯拉的1.5倍。
但是,造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蘋果對汽車行業一無所知,除了外界盛傳的造車,蘋果開始入局自動駕駛,因為自動駕駛相對於造車成本更小,也同屬於軟體系統,所以蘋果在自動駕駛行業有了不小的突破。
泰坦計劃=造車+自動駕駛?
2017年4月,加州的機動車管理局(DMV)批准蘋果在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2018年7月,張小浪讓外界真正意識到蘋果在自動駕駛發力了。
人如其名,張同學是真的浪。張小浪此前一直是蘋果公司的員工,主要從事汽車專案的自動駕駛硬體工程開發,也就是“泰坦計劃”。今年4月張小浪想從蘋果公司辭職,但卻拷貝了大量資料從公司離開。
蘋果這下坐不住了,一紙訴狀把小浪告上了法庭,蘋果稱這個汽車專案是嚴格保密的,蘋果的13.5萬員工裡只有5000人蔘與此專案,在這五千人中只有2700名“核心員工”有許可權訪問資料庫,而張小浪就是核心員工之一。
得,這下眾人皆知泰坦計劃大約有2700人了。這麼多人總得有個成果吧?
截止9月12日,由美國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提供的資料,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為70輛、駕駛員139名。在7月份的時候,蘋果只有66輛汽車和111名駕駛員。
這個數量看起來很少,其實不然,大名鼎鼎的Waymo也只有88輛汽車而已。
難道蘋果真的甘願像Waymo一樣僅僅侷限於自動駕駛嗎?這太沒有挑戰性了吧?知名分析師郭明琪稱,“蘋果可能仍在研發自己的汽車,蘋果汽車”或相關產品最早可能會在2023年推向消費者”。
目前,蘋果公司申請的汽車專利有很多,這些專利都符合蘋果公司的風格,科技感十足。
比如,將擋風玻璃作為一個透明的顯示器的AR擋風玻璃專利;將電池的高壓電源的功率轉換為低電壓,來服務車內的空調、座椅加熱、中控系統等電子裝置的電池技術專利。
還有天窗系統、座椅觸覺反饋系統、大燈系統以及車輛視覺控制等等。這些專利都意味著蘋果不會侷限於自動駕駛,而是真正在佈局“iCar”。
當然,造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在今年8月25日,搭載蘋果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輛在測試時發生了交通事故;10月15日,蘋果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了第二起交通事故。
第一起事故是自動駕駛,第二起則是司機手動駕駛發生的。
3C行業飽和,蘋果急於轉型。
目前全世界3C數碼行業趨於飽和,蘋果手機的銷量更是從全球第二跌至第三。儘管蘋果手機的利潤是最大的,但蘋果不願坐以待斃。
如今各大科技公司都在轉型,三星有令人羨慕的半導體和顯示器等供應鏈業務,亞馬遜除了電商還有AWS(雲端計算)業務,谷歌除了搜尋引擎也開始佈局AI,更別說人人都在用的安卓系統了。
連庫克自己都說“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和叫車服務將是即將到來的重大顛覆。”賈伯斯用手機改變了世界,庫克也許想用汽車再一次改變世界。
蘋果造車,有利有弊
弊的一面顯而易見。
首先,蘋果公司“史無前例”的“有組織、有預謀”一連串挖人事件對一些科技公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15 年,美國知名電池製造商 A123 Systems 一紙訴狀將蘋果告上了法院,原因是蘋果對其研發部門「有組織」的挖角行為嚴重影響了他們手頭的研發工作。
這起訴訟共涉及 5 名 A123 Systems 的工程師、還包括 23 項專利。其中一名工程師 Mujeeb Ljaz 還曾擔任 A123 Systems 的 CTO 職位,A123 Systems 指責他在其中扮演了幫助蘋果挖角的角色。
在蘋果公司三個月的“死纏爛打”之後,A123 Systems同意與之和解。
之後,蘋果又受到了不勝挖角之煩的“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一通史詩級嘲諷:他們(蘋果)僱走了我們炒了的人,而我們總是玩笑地叫它們是‘特斯拉的墳場’。說真的,如果你在特斯拉混不下去了,那你就去蘋果乾活吧。
最重要的是:蘋果造車將對傳統汽車行業造成更大的衝擊。首先,如果不能在傳統的硬體製造和供應鏈上擋住蘋果,傳統車企就需要在蘋果擅長的領域與之展開競爭,比如自動駕駛,汽車OS+應用生態,晶片,AI,AR和VR。
上述所說的每個領域都是“燒錢”的專案,要想做好,都得投入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美金。
說到錢,蘋果公司最不缺的可能就是錢了。
為啥蘋果公司造車專案保密工作做的好,因為,人家不差錢啊,不用到處找投資。再聯想一下最近天天上頭條的賈躍亭,為啥說他“PPT造車”,還不是因為沒錢,和恆大的恩怨糾纏也不過一個錢字。
扯遠了,再說回蘋果這件事。傳統車企如果要想搞研發,資金就是一大難關,某個車企想單獨和蘋果公司抗衡,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再加上蘋果近幾年一直加大研發力度,到處挖人,積累資源,傳統車企未來想要在上述幾個領域分一杯羹,就需要加大投入,相互合作。
網際網路上流傳的蘋果汽車建模圖
因為蘋果的加入,汽車行業確實快要“變天了”。
當然,好處也是很多。
第一條,將會重新定義汽車產品。
目前,提到汽車,最主要的功能還是解決人們出行的問題,大家的要求不過是要效能好、安全、舒適,再加上一條開出去有面子,當然,這條不是所有人的需求。
而未來,汽車有可能是一個移動的計算終端,是一個移動的攝像頭,或者移動的私人保姆。
蘋果進入汽車行業,無疑會在產品定義上帶給車企巨大壓力,但是,有壓力就有動力,這會倒逼一些傳統車企加快變革速度,重新調整戰略,重構商業模式,這對汽車行業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第二條,自動駕駛汽車量產的概率大幅度提升。
硬體製造、軟體定義和生態運營是自動駕駛汽車量產的三大難題。國內BAT佈局自動駕駛多年也沒有顛覆性產品出現,百度的“阿波龍”還只是小範圍試驗階段。
而全世界具備這三項能力的只有蘋果一家。因為世界上只有三家真正具備開發者生態的公司:蘋果、谷歌和微軟。谷歌和微軟均不具備硬體製造能力和基因。
在自動駕駛領域,蘋果雖然佈局晚,但是它自帶“天賦”,在加上研發資金充足,有專業的研發團隊,蘋果的加入,會成為自動駕駛推動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發展。
第三條,將率先顛覆豪車市場格局。
因電池、處理器、儲存、更多的LED以及軟體的原因,自動駕駛汽車無疑將首先會進入價格相對更高的豪車市場。
由於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帶動的消費,德系豪車三強銷量節節攀升。但是,現在看來,他們的美好時光也許將並不持久。
至少在北美市場,他們在D級車市場已經被特斯拉擊敗,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X將賓士S,寶馬7和奧迪A8打得滿地找牙。
這讓德系豪車三強緊迫感愈加強烈。
2016年底,德國大眾、賓士和寶馬的CEO共同出席一個論壇,三位大佬站在一個演講桌前面,大聲疾呼快速推進變革,發展無人駕駛和車聯網技術,否則將淪為矽谷的代工廠和汽車行業的“富士康”。
蘋果不是賣奢侈品的企業,其依靠高質量和大量的出貨並且經營生態,一旦入局會改變豪車的競爭格局。所以,競爭壓力將會持續向低端市場傳遞。
第四條,開蘋果牌汽車兜風,會不會有點炫酷?
結語
無論是“財大氣粗”的蘋果,還是現在“人人喊打”的賈躍亭都要造車,造車哪是那麼容易的事呢?
看一下前一陣剛剛在紐交所上市的蔚來汽車,2016年/2017年/2018上半年,收入是0元、0元、4600萬元人民幣。同期的虧損,分別是25.69億、50.13億、33.21億人民幣。累計虧損約為109億元。
兩相對比一下就知道,造車前期要投入巨大的經費,有人會說,等車賣了錢不就掙回來了嗎?話是這麼說,但前提是你得有車賣。
按照原計劃,蔚來在今年三四月交付2000臺,實際至7月底僅交付481臺。
再來看一下相對蔚來已經很成熟的特斯拉,至今仍在虧損。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特斯拉虧損7.2億美元,同比擴大85.29%;一季度淨虧損7.85億美元。
雖說造車不易,但是,蘋果這個科技巨頭仍然很執著的也要分一杯羹,未來,蘋果也許真的會給我們一個驚喜,重新定義我們對汽車的認知。
如果蘋果開始賣車了,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會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