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殺入影視圈:演算法再造李佳琦,中戲開招AI博士

力琴發表於2020-01-15

AI殺入影視圈:演算法再造李佳琦,中戲開招AI博士

電視上的「虛擬形象」並不少見,栩栩如生的三星「虛擬人」可能會打破你的認知。中戲招收戲劇人工智慧博士生背後,人工智慧已經瞄準在影視製作方向的應用與研究。在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已經運用 AI 預測電影票房。從熒幕內到熒幕外,AI 正在改變影視行業。

撰文 | 力琴

2020 年開場不久,AI 與影視行業正迎來新變動。

三星在 CES 上大秀「人造人」NEON 專案,無論是氣質、語言,還是動作、表情都與真人無異,甚至髮型、眼神以及脣部細節等方面都表現得栩栩如生。

這種出現在螢幕裡的「虛擬形象」並不少見,但是卻能讓人對這些「虛擬人」心生暗愫。稍不留神,你會誤以為這些真人般大小的空姐、講解員、瑜伽教練等,正在從螢幕中向你走來。

從好萊塢大片所創造的幻想世界,到電視螢幕出現的各類「虛擬形象」。以人工智慧為驅動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三維動畫技術等為人類帶來諸多新奇體驗。

最近「中戲招收戲劇人工智慧博士生」新聞更是打破了人們對影視製作的遐想,無論是虛擬角色、模擬人物,還是後期剪輯、特效設計,人工智慧正在加速行業的發展。從熒幕內到熒幕外,我們還關注到,在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已經運用 AI 預測電影票房。

影視作為一種以銀幕、螢幕放映為目的,實現視覺與聽覺綜合欣賞的藝術形式。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深度學習背景下的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等技術正在改變影視行業。

電影中的人工智慧正在進入我們世界,它們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成為虛擬新聞主播、虛擬接待員,甚至是 AI 製作的電影明星。

1 那些爆紅的「銀幕殺手」

過去一年,我們被各種各樣銀幕背後的虛擬形象刷屏。從 CES 上三星展示的「虛擬人」、虛擬主持人、虛擬偶像,甚至人們要用 AI 演算法重新創造下一個「李佳琦」。

在 CES 上,你可能會被三星「人造人」震驚到,他們是生活在各種螢幕上的虛擬人物,看起來栩栩如生。這一虛擬人來自三星的 NEON 專案。三星 NEON 是一種人工智慧所驅動的虛擬存在,其背後技術是兩個 STAR Labs 的專利平臺:CORE R3(負責外觀、直觀上的真實)和正在開發中的 SPECTRA(負責智力、學習、情感和記憶)產生。

AI殺入影視圈:演算法再造李佳琦,中戲開招AI博士

這是三星今年大張旗鼓推出的「數字虛擬人」專案。螢幕上的每一個虛擬人展現出來的氣質、語言、動作以及表情都不盡相同,非常生動逼真,尤其是眼神以及脣部的細節,基本看不出來有計算機合成的細節。

三星製造虛擬形象設計的目的在於,能更好地適應人類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工作,如財務專家、電影明星、新聞播報員、健身教練、酒店服務員等。

AI殺入影視圈:演算法再造李佳琦,中戲開招AI博士

各行各業的工種都可以用虛擬形象代替,比如虛擬的新聞播報員就已經成為現實。

百度、搜狐、科大訊飛等公司在今年相繼推出用於播報新聞的「虛擬主持人」。在 AI 技術的加持下,虛擬主持人可節省新聞製作所需的時間和成本。

直播博主也不在話下。科大訊飛曾用 AI 合成一個「李佳琦」的虛擬主播形象,經過多重訓練,這位「AI 李佳琦」也可以字正腔圓地「賣貨」。這背後需要藉助語音合成、影像處理、機器翻譯等人工智慧技術,從而能夠實現多語言的實時播報,並支援文字到視訊的自動輸出。

AI殺入影視圈:演算法再造李佳琦,中戲開招AI博士

在不遠的未來,或許會看到更多來自各行各業的真人虛擬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而不僅僅是虛擬主持人。

現在各類虛擬動畫形象、虛擬偶像等已經大量出現在各種各樣的直播網站上。想要組織一場角色豐富的虛擬主播盛宴,再簡單不過了。在動畫主播節目中,只需一張正臉的動漫人物圖,便可合成各種面部和頭部動作的動畫。

AI殺入影視圈:演算法再造李佳琦,中戲開招AI博士

隨著合成動圖的技術日益進步,以「AI 換臉技術」為主的 APP 也火了一把。在影視作品裡,網友將電視劇《都挺好》中讓人恨得牙癢癢的蘇大強,用 AI 換臉變成了眉清目秀的吳彥祖,也可以將《射鵰英雄傳》中的朱茵飾演的黃蓉一角換成楊冪。人臉合成作為當下備受追捧的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分支,為人類帶來諸多新奇體驗。

2 潛入影視產業鏈條

人工智慧正變得越來越主流,深入影視行業的多個鏈條。

在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已經運用 AI 預測電影票房。

最近,華納與人工智慧技術公司 Cinelytic 簽約,使用後者推出的人工智慧專案管理系統。在電影籌劃期間進行預測性分析,這個系統可以衡量演員在各領域的價值,哪些影片適合由哪些影星擔綱,且能算出應該推出幾部電影等等,以及一部電影在影院和其他輔助渠道的預期收入。

AI殺入影視圈:演算法再造李佳琦,中戲開招AI博士

華納的《小丑》全球席捲 10 億美元,成為年度最賺錢電影之一,華納去年也有不少失敗的作品,包括《哥斯拉:怪獸之王》《地獄廚房》《殺戮戰警》。

雖然 AI 不一定能預測出下一個《小丑》,但它將減少電影決策者花在低價值、重複性任務上的時間,並且幫助他們更好地做出決策。

除了 Cinelytic 之外,還有很多從事類似工作的公司。比利時初創公司 ScriptBook 可以通過分析劇本預測電影是否會大賣。以色列初創公司 Vault 則專注於預告片資料分析,從中預測出哪些人群更願意去觀看電影正片。還有一家名為 Pilot 的公司也在進行類似的專案,聲稱可以在電影上映之前「準確預測」18 個月內的票房資料。

電影製作過程中,製片人需要對編劇、劇本、導演和演員陣容等電影核心元素做出重要決定,並評估電影的成本、型別、市場、票房和受眾等。

一直以來,經由改編或創造後的劇本才可成為影視劇本。但是現在這項工作可以由人工智慧來完成。據此前報導,一個名為「Benjamin」的人工智慧程式可以編寫科幻電影短片劇本,它甚至在學習了 30000 首流行歌曲後,也可以為劇本編寫具有自己風格的音樂插曲。

又如 IBM 的人工智慧系統 Watson 在系統學習了 100 部恐怖電影預告片的畫面、聲音、創作構成等之後,可以模仿劇本的結構,幫助電影工作人員為福克斯的科幻電影《Morgan》做電影預告片,將製作時間由 10 天~1 個月的週期縮減至 24 小時。

影視為何需要 AI?具體在影視製作的整個環節中,人工智慧在劇本、剪輯、特效處理等方面發揮極大的作用。

影視內容的類別十分複雜,例如人物場景、自然場景、歷史場景、想象場景等,基於常規的內容製作方式,仍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人力和時間成本。

而 AI 自動生成場景,對於影視行業來說,可視為一種福音,不僅可以提高設計師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夠極大地降低硬傷行業日益飆升的製作成本。

AI 正在顛覆影視行業,其表現在減少製作成本、對受眾心理的把握,以及對影視價值與質量的預測和分析。

3 人才市場「嗷嗷待哺」

人工智慧在影視製作裡的應用已成行業性趨勢。與此同時,AI 在影視行業裡的應用還需面臨另外一個現實問題——人才,無論是前期還是後期,人才的數量仍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發展的需求。

目前影視後期製作行業人才缺口達到 20 萬左右,這其中當屬特效剪輯師、欄目包裝師、微電影製作等最為缺乏。隨著以人工智慧為主的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等技術逐漸深入影視行業,具備這一技能的人才較少。

輸送這部分人才的機構大多為大學、影視培訓基地或是培訓機構。從兩所大學對戲劇、音樂博士生招生的情況來看,人工智慧已經瞄準在影視製作方向的應用與研究。

AI殺入影視圈:演算法再造李佳琦,中戲開招AI博士

中戲首次招收戲劇人工智慧博士研究生。人工智慧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包括:對「戲劇與影視學」學科有研究興趣的理工類考生,優先考慮具備學科交叉背景或學科交叉能力較強的考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須提供能夠體現自身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的代表作(含論文、軟體、遊戲開發、出版物等)或原創性工作成果。

人工智慧系列紀錄片《探尋人工智慧 2》的製片人黃桂香曾對媒體表示,人工智慧在影視製作、舞臺表演領域也是行業性趨勢,同時人才也相當急缺,「比如我們在製作兩季節目的時候,也想過把人工智慧具體應用到節目製作當中去,比如我們想設計楊瀾的模擬虛擬形象,包括楊瀾的語音配音等智慧化,但因為週期、經費、人力等原因沒有儘快進入操作。」

在藝術領域探索人工智慧的發展空間,中央戲劇學院並不是第一家。

中央音樂學院釋出了一則音樂人工智慧博士招生啟事。該專業全名為「音樂人工智慧與音樂資訊科技」,為中央音樂學院首次開設,導師陣容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人工智慧教授,聯合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共同組成雙導師培養制 (音樂導師+科技導師),著力培養「音樂與理工科交叉融合的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據中央音樂學院官網資料顯示,「音樂人工智慧與音樂資訊科技」專業學制一共是 3 年,要求報考者必須是出身計算機、智慧和電子資訊類的考生。目前,中央音樂學院的第一批博士生已經順利完成招生。

不過尚不清楚兩所學校對人工智慧博士生的具體研究方向,但這方向人才依然很稀缺。無論是虛擬角色、模擬人物,還是舞臺設計、資料影像,包括後期剪輯、影視製作,以人工智慧為主的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技術,在當中仍有許多想象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