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明治”到“三叉戟”:智慧手錶的七年質變

naojiti發表於2020-03-11

經歷了2月的“至暗時刻”,想必大家都和我一樣期待有新事物的出現,為生活增光添彩。

所以在這個風和景明的初春時節,我選擇了一個新夥伴——OPPO Watch智慧手錶。

其實早在上一波智慧手錶熱,我就使用過許多主流品牌的產品,但沒有一塊表能讓我堅持佩戴超過三個月。

功能比不上手機、續航比不上手環、顏值比不上飾品,已成大眾眼中的智慧手錶“三宗罪”,也讓其成為了在智慧手機與智慧手環夾縫中求生存的卑微“三明治”。

不過從2018年開始,蘋果、谷歌等大廠都在重新擁抱智慧手錶,如今,國產品牌如OPPO也加入了混戰。

智慧手錶的歸來背後,有著哪些深層次的產業原因?新晉可穿戴廠商,又需要完成哪些越級挑戰?

或許,是時候與智慧手錶重新認識一下了。

逃離“三明治”命運:智慧手錶的“七年之癢”

既然要重新認識智慧手錶,那麼我們不妨先把時間倒回去一些,感受下一代目究竟有多撲街。

七年前,用眾星雲集來形容早期的智慧手錶市場並不為過。索尼、三星、谷歌、蘋果……一個個響亮的電子品牌從2012年開始,都相繼投入了智慧手錶的舞臺。市場研究公司IDC資料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裝置銷量同比增長200%!

但高潮很快落幕,2016年前後,Apple Watch出貨量開始下滑,Moto也宣佈了暫停新款智慧手錶的研發。媒體口誅筆伐,投資人開始懷疑其市場空間,一波波調查報告相繼唱衰。智慧手錶開局狂歡,結局慘烈,由此開始了順應天時的轉變。

那麼,兩年蟄伏後,市場又發生了哪些變化?最直觀的感受是,智慧手錶開始重新收穫“付費前景”了:

首先,智慧手錶開始蠶食原本屬於智慧手環的市場份額。2014年,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調查顯示,以智慧手環為代表的健康追蹤器的銷量,是智慧手錶出貨量的4倍。

但到了2018年,一季度智慧穿戴裝置出貨量超過2千萬部,其中智慧手錶的佔比已經上升到了43%,銷售額更是佔到了可穿戴裝置總銷售額的80%以上。

IDC還預計,到2022年,全球智慧手錶出貨量將會達到9430萬塊的新高度。

與此同時,智慧手錶也開始以重要戰略角色,重回科技巨頭的規劃藍圖。

比如在2019年,谷歌相繼以5000萬美元收購了智慧手錶廠商Fossil的部分技術授權,以及21億美元高價收購了運動手環頭部品牌Fitbit。

而在蘋果2019年開發者大會上,Apple Watch已經擺脫iPhone附屬配件的身份,擁有了自己獨立的Watch OS系統和應用商店。這意味著,依靠智慧手錶講出全新的增長故事,正在成為這家巨頭的不二選擇。

總結下智慧手錶的“歸來”,有三個關鍵要素的改變是不可忽略的:

1.產業上下游的技術衍變。

沉澱期間,智慧手錶不斷推動著上游產業鏈迭代技術。比如市面上開始出現轉為智慧手錶打造的電池;硬體方案的迭代,讓智慧手錶變得更加輕薄;手錶收集的資料也開始出現更精準的感測器。

此外,伴隨著智慧手機廠商的技術積累,一些手機專有技術和能力,如人工智慧、語音助手、資料安全防護、語音互動等等,都開始向智慧手錶下沉。

2.剝離手機的獨立定位。

經過兩年的市場培育,智慧手錶不再與智慧手機強行捆綁,具備了許多超出預期的應用。

比如廠商喜歡強調的健康功能,想要監測心率、檢測血壓,智慧手錶的場景貼合度和精準度就比手機更高;再比如新增了獨立的GPS及網路系統,具備通訊、支付等能力之後,可以讓被手機統治的現代人暫時逃離方寸螢幕,又不用擔心漏掉重要資訊和來電,與世界失聯。

3.全天線上的可用性增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智慧手錶裡整合的功能越多,就被看做是價值越大,簡訊、電話、天氣預報、等各種“全家桶”都被塞進手錶裡。但較小的盤面決定了手機續航能力無法支撐全天候的線上,最後人們還是直接用手機來解決需求。

如何增強智慧手錶的可用性,更簡潔的UI、更強的續航、更智慧的作業系統、更實用的技術升級,同時兼顧可穿戴裝置必須考量的審美設計,就成為智慧手錶重新贏得使用者歡心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考驗各個廠商們的“實力擂臺”。

在2020年的賽道上,率先登場的OPPO Watch,表現到底如何呢?

技術“三叉戟”:OPPO入局智慧手錶的長夢方始

熟悉近現代工業革命歷史的讀者應該不會否認一個觀點:關鍵技術的一點突破,有時就能帶動一個行業。比如蒸汽機之於鐵路,燃油機之於汽車。

智慧手錶的二度求生,自然也離不開技術的交鋒與支撐。而這,也是OPPO Watch一步步治好我“智慧手錶PTSD”(應激障礙)的關鍵。

首先,自然是數碼電子常見的“續航焦慮”。

既往智慧手錶每天一充是標配,一旦晚上忘記充電,第二天基本就等於涼涼了,這也是勸退大眾的核心原因之一。使用OPPO Watch之前,我也有此擔心。

不過業內率先使用的快充技術確實給力。晚上特意沒充電,趁著早上洗漱的功夫(15分鐘左右),藉助Watch VOOC閃充技術,能充到46%的電量,化妝充電兩不誤,使用一天是妥妥的。

續航友好度還體現在低功耗上。為了充分發揮智慧手錶的功效,我全天都開啟了智慧模式,並且頻繁地與其互動。即使如此,到晚上11點還有20%的電量。

續航表現主要來自於OPPO自主研發的雙擎動力續航架構,藉助高通驍龍和Apollo雙晶片,使得OPPO Watch能夠為不同的使用場景合理分配算力,辦公人群日常保證一天以上的使用應該問題不大。如果開啟長續航模式,官方資料是可以使用長達21天。

這也打破了我對“智慧手錶=麻煩精”的刻板印象,能夠徹底解決使用者的“續航焦慮”。

第二個疑慮,則是智慧手錶的功能“雞肋”。

功能不如手機、專業型不及手環,是智慧手錶淪為“三明治”的主要原因。不過在實際使用中,我發現OPPO Watch在健康管理層面,正在趕超大幾千價位的專業運動手錶。

舉個例子,OPPO Watch將運動能力整合到了四個指標之中,以步數、消耗、鍛鍊時長、活躍次數構成了“X”計劃,來整體監測每日活動量。

比如我工作久坐了一小時之後,OPPO Watch就會自動提醒我該起身休息一下,並提供一些放鬆鍛鍊,這可是無螢幕的手環或運動手錶實現不了的。“X”設計可以說是將健康管理以視覺化的直觀效果滲透進日常生活之中。

而在效能層面,得益於三軸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地磁、氣壓感測器、光學心率感測器五大專業運動感測器,加上GPS+北斗定位,賦予了OPPO Watch與專業運動手錶相比也毫不遜色的效能。

據說,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獨家合作的GoMore,為OPPO Watch系列提供專業AI運動演算法技術支援。從實際體驗效果來看,智慧演算法對跑步、健身、等常規運動都能很好地支援,並且在對心率等關鍵指標的實時監測資料,都達到了專業級別,有圖有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單純的數字統計之外,藉助手機App,OPPO Watch還提供了數個專業的健身計劃,藉助GoMore提供AI運動科學演算法,會比對著電視或手機螢幕運動獲得更科學、更安全的健身指導。

我的直觀感受是,通過智慧手錶的形式來介入日常生活,相比手機和手環,顯然更加細膩且有效。加上專業級的效果,真的有點上頭。

第三個考量點,則是智慧手錶的“獨立性”。

以前智慧手錶必須與手機捆綁在一起,才能完成一些複雜操作。一方面讓它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也限制了便攜性的充分體現。

OPPO Watch的改變是,通過eSIM+ColorOS Watch,讓使用者得以服下一粒“快樂”的藥丸。

比如當我前往小區門口取快遞時,不便掏出手機,OPPO Watch與OPPO Enco Free無線耳機就能完美配合,完成接打電話一系列風騷操作,大大提升自由度和幸福感啊~

通過搭載eSIM獨立通訊,在不想、不方便攜帶手機的時候,OPPO Watch也能及時完成來電、推送等能力,既避免無用訊息打擾,也能讓你在遠離螢幕時不錯過任何一個來自老闆或客戶的重要電話……

此外,OPPO Watch還基於安卓8.1深度定製了ColorOS Watch系統,提供內建APP和自主軟體下載,也就是可以將各種自己常用的App都搬到手機上,聽歌、付款、Breeno查資料……都給我轉移到手腕上,不需要再掏出手機劃來劃去,也不怕每次忘帶手機就像跟整個世界失聯了。這滿滿的安全感你品,你細品!

總結一下我的實際體會,OPPO對智慧手錶的理解,並不僅僅是一款智慧手機延伸產品那麼簡單,而是通過多種獨家技術、獨特場景的深度適配,去改變那些曾被看做是體驗死角的細節。技術的“三叉戟”,或許是這位新玩家敢於入局的底氣吧。

審美是一種生活方式:論賽博青年的自我修養

當然,可穿戴裝置的第一奧義,就是必須顏值出眾,才有資格作為裝飾品之一出現在使用者身上。

OPPO Watch也試圖打破可穿戴智慧裝置與極客的傳統聯絡,種植出更鮮妍多彩的美學世界。

除了手錶本身的雙曲面高顏值以外,分享兩個我最喜歡的功能。

一個是OPPO獨創的AI穿搭錶盤,還可以通過演算法來為日常造型生成最搭配的錶盤。讓表面也不用再受傳統硬體的約束

特地換件衣服試了試,大家認為AI推薦的錶盤如何呢?感覺比我這個“搭配死亡型”選手的審美好多了。

除了硬體,審美同樣還體現在OPPO Watch的互動語言上。

錶盤設計都很簡潔,還有多功能表盤可選,最多可以放5個常用功能,這樣不需要反覆查詢等繁瑣的動作,抬手就能啟動應用。同時也擺脫了傳統手錶在功能上崇尚繁多的弊病。畢竟智慧裝置不應該消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幫助人們讓生活更舒適和簡單,可穿戴硬體的生命才能更長久。

從這一點上,OPPO Watch之所以讓我願意繼續佩戴下去,主要在於為智慧手錶這一品類提供了多元化價值的可能性。

在定位上,它成為手機智慧終端的能力延伸;在功能上,它可以媲美迎合健身手環;而在審美上,也開始擁有時裝手錶所不可比擬的智慧度和參與感。

對這三種產品功能刪繁就簡的適度融合,成為OPPO Watch讓人重新思考智慧手錶創新的關鍵所在。

當然,還有一些體驗盲區等待時間的驗證,比如受限於減少出行的號召,我還沒有機會體驗OPPO Watch在游泳、健走、騎行等戶外模式下的運動識別能力;

此外,標配錶帶伴隨著天氣回暖,舒適性也或多或少會下降,這也意味著使用者需要根據氣候、環境去購買新的配件,也會增加部分使用成本。

而且,健康資料作為個人重要隱私,如何實現系統級安全防護,讓大眾可以更放心地交付,也考驗著OPPO在“安全牌”上的持續努力與品牌建設。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經由OPPO Watch,我們相信人對移動智慧終端的需求還遠遠沒有被滿足和開發殆盡。

新的舞臺依然存在,只看誰能讓追光燈照耀在自己身上。

智慧穿戴變革序曲,與OPPO 的IoT未來大考

如今,智慧手錶的故事,正在被OPPO Watch重新講述。而OPPO的IoT生態,也正在被智慧手錶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首先,AI正在為智慧手錶交付新的互動邏輯,也為智慧終端市場交付新的價值。

耳機、手錶,都在一一被智慧語音助手所搭載的語音識別、多輪對話等技術所改變,通過新的互動邏輯,傳統以手指觸控操作的互動方式正在被弱化,語音入口的改變,正在讓智慧穿戴產品從手機的強勢捆綁中鬆動,從附庸變為新的體驗潛力股。

就拿OPPO Watch來說,產品力和價格優勢的疊加,一出世就直接登頂細分品類第三名的位置,開啟市場局面後,也將成為除手機外新的銷量增長點。

另外,5G的出現讓智慧穿戴的生態價值有了更大的應用可能。

在智慧物聯的全場景聯接環境下,智慧穿戴裝置也擁有了新的應用價值,比如通過智慧手錶連線車載智慧、操縱智慧家居,都正在變為可能,並大大降低了人的操作負擔,智慧手錶作為除手機之外的視覺化載體,其價值不言而喻。

比如這次與OPPO Watch同時釋出的,就包括了OPPO的首款高階5G旗艦Find X2,還有OPPO 5G CPE Omni等一系列終端。伴隨著多終端的互聯互通,OPPO生態下的5G體驗會更加流暢完善,卡位關鍵賽點。

最後,龐大的健康資料積累,將撬動智慧穿戴的新產業價值。

隨著智慧手錶等感測器的資料臨床價值上升,人體體徵、睡眠資料、行動資料等,都可能幫助廠商建立強大的健康應用生態群,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開始發力,比如蘋果釋出了Health kit,微軟也有健康健身追蹤服務Microsoft Health。

對於OPPO來說,未來無論是硬體上提供更多服務,還是在應用內容上進行商業化佈局,智慧IoT的產業價值正在蓬勃生長。

從這個角度來看,OPPO Watch雖然剛剛入場,但來的剛剛好。

智慧手錶的前路,風景山高水遠,正需要OPPO這樣有耐心蓄能的存在,領我們一步步前往。

選擇與時代和使用者站在一起的人,時代和使用者也會選擇站在它的身後。這,就是最好的安排。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7970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