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停止無效的努力》讀書筆記

Xiaozhu_a發表於2020-02-12

一、如何快速找到你的天賦優勢

1、人的價值定位

1.1、冰山模型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你能創造多大的價值,離不開三大內在因素:

  • 第一要素:知識和技能,位於冰山顯露的部分,是非常顯性,容易展示出來的;
  • 第二要素:能力,比如: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需要通過仔細的行為觀察才能看出,位於冰山的中間部分;
  • 第三要素:天賦。包括潛在能力、性格特質、動機、價值觀等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1.2、價值定位的五種型別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因此,想要獲得更高的回報,最有的選擇有兩個:

  • 能力型: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 天賦型:不斷的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天賦

        你需要:

  1. 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內化為能力;
  2. 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當然,當技能供求達到平衡時,收入就會下降;
  3. 能力才是需要長久提升的,世界變化太快,但是能力是通用的;
  4. 需要不斷的嘗試和總結,發掘自己的天賦

2、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賦

2.1、對天賦的錯誤理解
  • 誤區一:認為天賦是能力:但實際上,天賦只是潛力。天賦只有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才能轉化為能力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 誤區二:天賦不行,努力來補:但實際上,努力也是一種天賦。天賦包括能力天賦以及意願天賦
  • 誤區三:天賦離一般人很遠: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天賦
2.2、天賦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一個人的行為取決於三個要素:

  • 知:角色認知
  • 能:能力
  • 願:意願
            也就是說,當你知道目前的崗位/角色應該做什麼,也有能力可以做成,同時又有願望去做的時候,那麼好的行為就會發生了。
2.3、如何發掘天賦
  1. 天賦包括能力天賦和醫意願天賦,只是“我很有快感”這並不是天賦,天賦一定是你願意為之付出並讓你感覺到強大的東西。
  2. 天賦包含以下四個特徵:
            (1)自我效能:對自己可以完成某項工作或者任務的自信程度
            (2)本能:迫不及待的想要開始做某事
            (3)成長/專注:當你做這件事的時候,充滿好奇,十分專注,時間過得很快
            (4)滿足:做完這件事情後,就算疲勞困倦,也依舊會有滿足感
    3.探索天賦的三個方法:
            (1)寫日記,記錄內在感受
            (2)問自己有關自我效能、本能、成長/關注、滿足的事情
            (3)詢問別人關於自己的特質

二、如何將知識轉換為能力

1、學習的正確姿勢

1.1、如何快樂的學習

       如果讓你做一件事情,能夠持續而且快樂,他必定包含三點:喜歡、擅長、有價值

  1. 我們喜歡這個學習內容或者學習本身
  2. 我們能夠學得好,能夠讓自己有成就感
  3. 這種學習能夠幫助我們帶來價值
1.2、按需學習價效比最高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需要做一個篩選,將時間和精力用在真正有價值、能夠堅持的學習內容上。
       成人學習區別於小孩子學習有四個特點:

  1. 自願,孩子學習一般是家長安排的,但是成認的學習內容,一定是自願且緊迫的;
  2. 經驗,小孩子可以接受任何新鮮事物,但成年人往往會將學習內容與經驗進行對照,在決定是否接受;
  3. 自主,成年人有更多主見,選擇哪種方式哪些資訊,都是有自主性的;
  4. 行動,學的東西如果沒有應用的場景,學的再好都會忘記;

       因此在選擇學習內容的時候,我們需要遵循的原則有:

  1. 有用:對現階段要有用的;
  2. 匹配:與我們的經驗背景相匹配,不會太粗淺,也不會太深奧;
  3. 參與:能夠有參與感的學習,說教式的學習最好不要參與;
  4. 應用:可以用用到生活或者工作中去
1.3、提升元認知

       學習能力強的人,除了在智力和知識儲備方面存在優勢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了解和不斷總結自己學習風格、明確優劣勢、進而調整學習方法 ,這種能力我們成為元認知,他是“對於認知的認知”。關於提升元認知,理查德丶克拉克在1998年提出了五種元認知技巧:

  1. 籌劃,在學習 之前先制定計劃,學習過程中在不斷調整。
  2. 選擇,從雜亂無章的資訊中選擇關鍵要素進行學習,而不是一股腦的全學;
  3. 聯絡: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
  4. 調整:分析和理解新知識,拋去過去有用但是現在不需要的知識;
  5. 追蹤:理解與應用新的知識,明確侷限性,而不是生搬硬套。

       正確犯錯:人類的大鬧是從犯錯中學習的,能否次能否從發按錯中進步,決定了犯錯這件事獲得的是成就感還是挫敗感

2、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2.1、如何將知識轉換為能力

       學習的三個層次:

  1. 知識層:具體某個領域的,用來闡述道理或解釋事情或完成任務的相關資訊;
  2. 能力層:這裡的能力是廣義的,既包括特定領域的技能,比如:打籃球、畫畫,也包括超越具體領域的 通用能力,比如思維、溝通、管理能力等;
  3. 價值觀層:整體的心智模型和價值體系,也就是對事物的判斷。

       低效學習的三個誤區:

  1. 知識零散化,導致資訊飢渴症以及資訊過載
           大腦的長期記憶容量其實是無限的,知識零散的資訊太多,出現問題的時候無法呼叫,而分類之後就可以方便呼叫了。建立知識體系之後,就不會再感覺到資訊飢渴以及資訊過載了。
  2. 只學價值觀,忽略知識和能力
           忽略底層知識和技能的積累,想一步登天地掌握“道”,其實登上的只是“空中樓閣”。只有積累到一定階段,才能真正的悟出“價值觀”
  3. 將知識與能力割裂
           不能轉化為能力知識,學的越多隻會讓你資訊過載、浪費時間、感到挫敗。因此在學習完具體的知識後,要將它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用到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去,將他真正的變成你的一部分。
2.2、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應該包括三個要素:有知識架構、有知識內容、內容之間有聯絡

  1. 明確自己的學習背景
           當你剛開始學習一個領域的時候,你要明確:你為什麼要學習這個領域?將來打算如何應用?這個領域和你現有的其他知識有什麼關係?因為如果你學到的東西沒有場景去應用,你就沒有動力去學,而且就算學會了也會很快就忘記。
  2. 通過各種可靠渠道建立架構
           通過權威的渠道,尋找一個已有的體系,而不是自己搭建體系。比如:專家、專業網站、專業書籍
  3. 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架構
           每個人的背景不同、學習目的不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知識架構。
  4. 在架構中填充知識
           在碰到任何有價值的資訊的時候,先將它記錄到Evernote裡,之後有時間的時候在將它歸類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去。
  5. 將知識與知識,知識與問題之間進行關聯
           學會舉一反三,知識要向問題靠攏:在看到一個知識的時候,就去死開這個知識可以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問題向知識靠攏:在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回到知識體系中,看哪些知識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

三、構建思維能力

1、正確定義問題

1.1、工作的兩種型別

       我們的工作大致可分為兩類:過程導向型與結果導向型
       對於過程導向的崗位來說,想要多產出價值,通常就是多花時間,因為單位時間的價值基本是固定的;而結果導向型的工作,需要的更多是功勞而不是苦勞,除了多花時間外,還有兩種方法:

  1. 做更高價值的事情,因此要學會篩選高價值的事情,比如找到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將事情做得更快;
1.2、不是所有問題都是真正的問題

       表現問題與真正的問題之間往往存在三種偏差:

  1. 理解偏差(常常出現在別人要你解決問題的時候)——所以需要提問;
  2. 隱藏偏差(常常出現在與他人產生衝突的時候)——所以需要挖掘別人內心真正需求,從而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3. 成因偏差(常常出現在解決商業性問題的時候)——所以需要分析,要尋找問題背後的根本原因,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而不是治標不治本
1.3、不是所有正真的問題都值得被解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找到解決度高、關鍵度高的事情,這才是值得我們花時間的地方。但是你需要做的是思考而不是困擾,真正的思考,是你需要收集資訊、自我剖析、諮詢他人、分析各種可能、最後進行選擇 ;而不是反覆思量、原地踏步。

1.4、如何快速找到有價值的問題

       在看到問題的時候,不要馬上解決,而是先過一遍問題清單:

  1. 澄清需求——我是否清楚該問題/任務的背景、目的、關鍵利益方、可用資源、時間要求?要準確定義問題
  2. 挖掘訴求——對方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挑戰?他真正的訴求是什麼?這個訴求還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實現?(若不是和人相關的問題,可忽略這條)
  3. 找準問題——這個問題是否是根本原因?這個問題解決了,事情就會變得順利了麼?
  4. 確定關鍵——這個問題現在是否必須被解決?是否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去解決?
  5. 確定可行——這個問題現在是否可以被解決?我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花多久?這個時間是否可以接受?
  6. 正確思考——這個問題我思量多久了?有沒有進展?繼續如此,是否可能找到答案?

2、培養結構化思維

2.1、人腦的特點

       人類大腦在處理資訊的時候,有兩個規律:

  1. 第一,一次不能太多,3個左右最好,太多資訊會讓大腦覺得負荷過大;
  2. 第二,喜歡有規律的資訊;
2.2、如何培養結構化思維

       當你面臨一個難題的時候,有兩種方法用來尋找結構:
       一種是自上而下地找結構,這種方法需要平常大量的積累各種結構化框架,分為程度結構、時間結構以及空間結構。比如:KANO模型、客戶生命週期、PEST模型等等;
       另一種是自下而上歸納總結成結構,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將碎片化資訊歸納成結構:

  1. 頭腦風暴,將腦中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有想法都列出來
  2. 連線分組,將類似的想法用線連線起來,並進行分組,總結每組思想的共性
  3. 提煉結構,看一下這些分組,是否存在某種規律,比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重要性順序等等,按照這樣的規律,是否需要補充或者調整;
  4. 完善觀點,確定結構之後,看每個結構之下是否還需補充其他資訊,最後完善思路

3、跳出固有思維

3.1、垂直思維與水平思維

       結構化思維讓你的思考更清晰、想法更完善、表達更邏輯,但是要有更創新的洞見,往往還需要結合水平思維。

  1. 結構化思維屬於垂直思維,它能夠讓我們從一個點開始,跟隨嚴密的邏輯一步步往下推導;但是他忽略了水平方面的可能性;
  2. 水平思維:以非直接、非傳統的方式或者顯然非邏輯、非一步步推導的方式,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3.2、培養水平思維

       :從觀念上、資訊熵做好創造的準備;
        1. 改變觀念
              善於發現潛在問題並解決;
              變化、挫折、失敗都是創新的機會;
              關注外部變化和趨勢;
        2. 收集資訊
              特徵資訊,即該領域內一些好的方案所具備的特徵;
              主題資訊,即與待解決問題相關的方法論/學習材料;
              物件資訊,即你受眾的需求;
       :將自己的思維信馬由韁的放出去,大開腦洞;
              1. 擴充問題,即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who?what?why?where?when?how?
              2.SCAMPER,當產品/服務出現問題、需要改進的時候,SCAMPER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3.重新表述問題,試著將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問自己。
              4.反向問題,試著將問題反過來問,可能會有意外發現;
              5.用比喻轉換為熟悉問題,用熟悉的事物作為參照,尋找靈感;
              6.隨機輸入,隨手拿起一本書、一張照片,強行將其與問題聯絡在一起,逼迫你跳出思維定式;
       :過濾掉那些不靠譜的想法;
              1.考慮更想法的風險、阻力、影響;
              2.在此基礎上對方案進行對比和決策
       :將思維收回來,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方案;
       :執行和跟進

4、獨立思考

4.1、區分事實與觀點
  1. 描述性議題與規定性論題
           有些論題,“比如牛奶是白色的”,他的結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討論“世界是什麼”,這是描述性議題
           有些論題,比如“公共場合是否應該戒菸”,跟個人的主觀看法有關,討論“世界應該是什麼”,這是規定性議題。
           面對規定性議題的時候,關注結論往往沒有意義,只會變成不同立場的相互攻擊,因為這些論題從來沒有正確答案,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整個論證過程是否嚴密,有邏輯?
  2. 事實與觀點
           描述性議題的結論如果正確,可以稱之為實時;而規定性議題的結論稱之為觀點。
2.2、如何獨立思考?

       一般來說,我們在論述問題的時候一般包括以下要素: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結合這些要素,我們對論述過程中容易犯的一些錯誤,向自己問幾個問題:

  1. 這個理由是否能夠推出結論?是否存在邏輯漏洞?
           1.1、人身攻擊:針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而非陳述理由;
           1.2、虛假的兩難選擇:明明存在兩種以上選擇,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1.3、相關當因果:前後發生或者存在相關關係的兩件事情,被強行解釋為因果關係;
           1.4、訴諸感情:使用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注意力;
           1.5、亂扣帽子:創造一個簡單的名詞,來概括和簡化複雜事情;
  2. 是否隱藏了自己的某種價值觀假設
  3. 證據/事實是否有效支撐理由
  4. 是否存在故意隱藏或模糊不理證據/事實

       此外,我們在訓練獨立思考的時候,還需注意這些:

  1. 多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避免先入為主;
  2. 多從正反兩個方面思考問題:不要輕易否定,也不要輕易肯定;
  3. 篩選出需要批判性思考的問題,不要對每句話都進行批判性思考,那樣就沒法生活了

四、提升溝通能力

1、如何做好臨場發言

  1. 想主題:迅速找到一個切入點,第一句就說出自己的觀點;
  2. 搭架子:在論證觀點的時候,思考一個結構(時間、空間、程度),並只說三點;
  3. 填素材:每個架子裡,填充一些事例、資料,來推進論據向觀點靠近

2、如何愉快的閒聊

  1. 需要控制話題的長度和節奏、適時表達認同、與對方感同身受
  2. 聊天不是辯論、不是回報工作,更不是為了得出一個準確答案;
  3. 如何控制長度和節奏:對方丟擲話題,從六大角度進行延展;自己丟擲話題,不要提出封閉式問題;不想繼續時:以事情、口號或者表情來結束;
  4. 如何適時表達認同:藉助表情、善於傾聽、讚美對方;
  5. 如何表達不認同:委婉地表達、給別人期望;
  6. 任何與對方感同身受:承認世界的多樣性、穿上對方的鞋、暫時放下自我

3、講事實不如講故事

3.1、好故事的要素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3.2、商業環境中的故事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與小說故事不同:

  1. 小說中的渴望是人為製造的,而商業故事中的渴望是需要挖掘的,從現有的背景中,挖掘出對方渴望的是什麼?並將這種渴望描述出來;
  2. 商業故事是有目的的,你需要根據目的來定好結局,然後倒推出對方的渴望是什麼?才能跟你想說的問題形成衝突,並匯出最終結局。以終為始才是正確的將商業故事的方式;
  3. 展示通常是資料或者案例;

4、擴充弱聯絡

4.1、區分概念
  1. 強聯絡:指的是你們處於同一個圈子;比如一起居住,一起工作,你們相處時間較長,通常想法也傾向於相似;
  2. 弱聯絡:指的是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認識但是不是那麼關心,可能是剛剛認識,也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你們的想法往往不同;弱聯絡往往是建立在價值呼喚的基礎上的;
  3. 強聯絡數量,人與人之間其實不會相差太多,他決定的是你人際網路的深度;而決定你人際網路寬度的卻是你的弱聯絡數量;
4.2、如何擴充若聯絡
  1. 離開舒適區,與陌生人打交道;
           1.1、讓別人引薦;
           1.2、主動建立圈子之間的連線;
           1.3、藉助共同話題;
  2. 選對圈子
           2.1、不要和現有的人際網路重合度過大;
           2.2、能夠給你帶來價值;
           2.3、你對這個圈子可以有貢獻或者價值;
  3. 你的定位
           3.1、節點:可能是該人際網路的發起人,善於和大家打成一片;
           3.2、專家:掌握資訊、知識甚至資源的人,你想要了解的資訊總能在他那裡聽到;
           3.3、明星:善於說服別人的人,很有人格魅力;
           3.4、助理:在圈子裡提供服務的人呢,樂於助人;
  4. 擺正態度
           4.1、保持真誠:出發點不要太功利;表現真實的自己;
           4.2、保持平等;
           4.3、記得給予;
  5. 用好技巧
           5.1、保持良好的形象;
           5.2、比你能說的,讓他說;沒你能說的,啟發他說;
           5.3、適當表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6. 不要太過於因愛人際網路
           6.1、不要因此忽略自己的好友;
           6.2、弱聯絡也可以轉換為強聯絡;
           6.3、投資自己比投資別人要靠譜的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