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社群全球化的驚險一躍

naojiti發表於2019-10-12

1997年,Eric S. Raymond在《大教堂和市集》一書中預測,自由開發者會在傳統閉源軟體主導的階層化世界中勝出。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今天,我們身處的數字網路幾乎都是由開原始碼所建構的。Gartner的一項調查顯示,有99%的組織在其IT系統中使用了大量的開原始碼,“市集模式”展現著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開源社群全球化的驚險一躍

而在開源的世界裡,流傳著一句格言——“社群重於程式碼”。其所表達的是軟體江湖的鐵律,那就是一個健康的社群比良好的程式碼更重要。

而在開源社群的全球競爭中,從追隨者、貢獻者,到引領者,中國都面臨著哪些新的問題,及新的機遇?

消滅版權“暴政”,世界屬於開源

1998年,網景通訊開放了自家瀏覽器的原始碼,這是“開源”首次登上人類歷史舞臺。如今20多年過去,開源技術已經融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關於開源社群的成長史,我們就不再贅述了。總而言之,藉由開源社群的聚合及放大效應,開源技術證明了自己遠比私有網路技術更加有效,全球開發者也對開源專案展現出了湧動的激情。最典型的,谷歌正是憑藉開源的安卓系統,搶佔了移動網際網路創新生態的產業高地,如今就連封閉如蘋果OS,都開源了Swift。

作為全球軟體產品的創意發源地,開源社群的發展如果僅依靠自由開發的理想主義,很難解釋sourceforge、google code、codeplex等一批舊程式碼平臺的沒落;巨頭壓陣的商業氛圍也未必有奇效,否則微軟移動作業系統不會在谷歌安卓面前輸的毫無懸念。

開源社群想要發展壯大、橫掃全球,祕密武器到底是什麼?至少目前來看,離不開三個要素的“統一”:

1.基礎設施的統一。開發者選擇開源社群的首要指標,就是上面是否有大量優秀的技術與框架,能夠快速依靠社群的力量提升開發效率和質量。而面對訴求、能力、習慣不同的全球開發者,想要降低協作門檻,同時讓程式碼風格質量與原專案保持一致,平臺提供統一的基礎設施實現服務治理就變得至關重要了。比如谷歌就做出了一套似Suite、能夠統一服務的框架,Facebook 的開源平臺PyTorch1.0也是由PyTorch 0.4 與 Caffe2 合併而成,並整合了 ONNX 格式,以期讓開發者在一個框架中進行統一研究與生產。

開源社群全球化的驚險一躍

2.開發場景的統一。在實際的開發環節中,不同公司、開發者所擁有的需求、能力、現實環境都不同,這就需要開源平臺通過靈活的擴充套件能力來滿足不同的場景。

比如說,許多公司內部已經部署了日誌採集系統、trace系統等,新的軟體系統開發必須和這些現存系統深度融合;再比如,不同軟體、功能的實現需要多語言的支援,框架需要在C語言、VB、Python等各種語言上實現編譯與開發等,都是度量社群好壞的重要指標。

3.商業價值的統一。

實現開發者與開源軟體的服務價值,打通免費社群的商業化,是每一個開源社群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是否擁有成熟的市場擴充與哺育能力也就十分重要了。只有一項應用能夠伴隨平臺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使用,從而收穫商業價值,社群才可能走向吸引全球創意創新人才的正向迴圈。

我們知道,開源社群建設長久以來都被看做是中國軟體IT行業的軟肋。站在這個補課超車的關鍵時期,我們能否從中發現中國開源社群的新可能性呢?

中國開源社群的廿載奮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或許需要先思索一下,中國開源社群的短板究竟在哪兒?

首先,在消費硬體上缺乏話語權。很長一段時間內,新形態數字終端無論是底層技術還是市場應用層面,都集中在西方科技巨頭受眾。開發者只能在Windows/Mac等體系下跟進併發揮,直接限制了中國開源生態的發展。

另外,整體技術水平欠缺。在此背景下,作業系統及軟體生態,以及相關技術的不斷優化,中國開發者自然更多地扮演著學習者的角色,在以貢獻論英雄的社群機制下,沒有存在感也就很正常了。

開源社群全球化的驚險一躍

而這一切,或許都要歸結於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通過開源實現商業化成功的企業案例,大眾看不到推動開源的直接價值,導致許多技術高手沒法找到工作,一些國內開源專案也營銷意味大於實際,人才與經驗都很難沉澱下來。

時過境遷,中國開源社群所面臨的景況也在發生變化,來到了新的競爭位面。

最典型的,許多全球頂尖的開源專案都是中國人或企業參與甚至主導的,比如魅族、阿里等廠商都為核心領域做出不少貢獻,華為更是直接在眾多國際開源社群中佔據董事席位,Linux開發者數量也蓬勃增長。

從踏踏實實為海外社群做貢獻,到核心技術領先、生態價值輸出的關鍵變化,也將幫助中國開源社群站到新的時代舞臺上。

時代洪流中的變數與挑戰

今天中國開源社群建設所需要解決的產業實際問題是什麼,成為其能否打通戰略價值的關鍵一躍。

大致來看,今日的軟體環境,是開源軟體的應用和服務價值還沒有得到最廣泛的開掘。

主要的開源軟體都集中在應用層上,如桌面系統、伺服器作業系統和資料庫等,而萬物互聯帶來的大量新型智慧終端,其協同開發尚屬空白。如何幫助開發者打破不同裝置之間的牆,實現跨終端的生態共享與協同,是開源社群的關鍵挑戰。

另一個關鍵契機,是伴隨著5G、雲端計算等技術的快速就位,如何實現軟硬體在雲端環境下的開發、控制、運營,也是考驗開源平臺實力的重要指標。

換句話說,Wintel、谷歌在此前技術拓荒階段所享用的生態紅利,將在ABCD5的沖刷下被重新想象。

開源社群全球化的驚險一躍

那麼問題來了,對中國開源社群來說,面對其他國家社群的競爭,具體的機會都有哪些?

其一,是中國市場泛AIoT產業的快速開掘。

對於軟體生態來說,只有參與者數量和程度越來越大,才有可能快速發現問題、修復問題,甚至彎道超車。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龐大的人口與市場正是AIoT產業最好的開源生態孵化器。有許多新的硬體產品可以被想象與應用,並生髮出屬於開源技術的生態土壤。

其二,是上中下游聯動做功的產業結構。

前面我們提到,開源社群的全球化離不開諸多關鍵要素的統一與標準化,而中國開源社群的遠征之路,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國家組織、巨頭引領、廠商跟進的整體思路。

比如在軟硬體相容性上,政府推動中立的標準認證和測試,規範了整個行業的門檻,直接提高產品的穩定性;以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建立託管平臺,將開源軟體從技術與商業上形成合圍,進而推動其他廠商針對不同垂直行業和應用場景開發相應的整體解決方案。

這樣的上中下游立體化發展,也會讓中國的開源生態呈現出統一、可用、全面地健康發展態勢。

此外,中國開發者與企業在互動體驗上的“接地氣”,也能夠幫助開源社群在國際競爭中不斷搶得優勢。

在一些成熟的開源社群,因為千萬開發者的差異化而導致系統在功能完整度、互動體驗等層面出現問題,是常有的事。華為工程師分析安卓手機卡頓問題,發現其誘因21%來自第三方應用,15%來自手機內部編碼,11%來自硬體資源問題……這跟安卓系統架構中80%的元件是從各個開源程式“拿來”有直接關係。此時,中國開發者對使用者體驗的洞察、產品細節的重視,比如華為對安卓系統的一頓“魔改”,就成為其開發生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作業系統乃至開源社群想要更快地實現“獨立”,未來可期。

開源社群全球化的驚險一躍

在開源社群培育上,中國科技巨頭中颳起的產學結合風,也為整個事件增加了一份砝碼。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都通過校企合作,從原始碼層面推動大學生參與到開源社群的建設和教育中去,掌握最為先進的開源技術,提升程式碼質量,為行業輸送高階人才,對於建構中國自有創新平臺、增強和激勵開源精神,有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意義。

總體來看,民族開源社群的崛起與擴張,並沒有什麼成功祕訣,踏實補課、抓住機遇,才是唯一贏得未來的方法。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5978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