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楊丞琳在出席活動時公開承認已和男友李榮浩領證結婚,雙方更是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結婚證件照大大方方公開喜訊。
網友在調侃“孩子眼睛一定要像楊丞琳”的同時,也紛紛表示“又是為別人神仙愛情激動的一天”。
甜甜的愛情總是別人的,隔著螢幕吃狗糧才是當代單身青年的真實寫照。“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選擇單身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也不希望一直單身下去,當單身青年身邊沒有可發展物件時,相親其實不失為一條解決婚姻大事的途徑。
但是相親不是萬能鑰匙,當青年們擺脫心理障礙,積極主動地去相親時,會發現可能還是擺脫不了單身。
比如近日《人民日報》報導的一位93年的姑娘,她相親了50多次,最瘋狂的時候一週和7位男士看電影,但還是沒有找到閤眼緣的。
不論是社會對不婚人士的壓力,還是父母對子女終生大事的關心,或是自己對尋求婚姻伴侶的渴求,相親這種形式從古延續至今依舊沒有過時。於此同時,每個置身相親場的單身男女也各有感觸。
數讀菌爬取了123413人聚集的豆瓣“相親後吐槽小組”上的70026條帖子,然後進行分詞處理,想看看人們都是怎麼吐槽相親的。
在所有的帖子中,“喜歡”或者“不喜歡”這兩類詞出現了90064次,其次為描繪自身感受的“感覺”一詞,它出現了63342次。
另外,還有直接表達在相親中負面感受的“不想”和“不好”,這兩個詞加起來將近三萬次。除此之外,“感情”也很重要,它出現的次數也超過了一萬次。
兩個人相親不可能忽視自身的感受,這種含糊的感覺很難說清楚,但就像這位93年的姑娘解釋的“閤眼緣”一樣,往往可能看一眼就能確定他/她是不是我想要的另一半。
“閤眼緣”這三個字儘管很微妙,但也不是沒有科學依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庫爾班主持的一項研究表明,無論相親時準備的書面資料表示雙方有多般配,多數人在見面的幾秒鐘後就可以做出決定要不要交往了。[1]
庫爾班分析,在這種“快速約會”中,判斷是否進行下一步的親密關係受到直覺驅使,從看到對方第一眼就可以形成判斷。因此,可能就算你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倘若對方沒有感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但這絕不代表在相親中就是情感至上,看對眼只是相親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面對各種現實的考驗讓你忍不住想要吐槽。
很多時候,相親物件都是父母等家庭長輩或是朋友介紹,所以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左右你和相親物件是否進一步發展。
剛和一個相親物件見面,談下來也覺得對方不錯,之後陸陸續續約會了幾次,你決定把他介紹給你閨蜜,讓她給你點參考意見。閨蜜跟你說這位相親物件雖然各方面條件是不錯適合結婚,但是感覺他並沒有多喜歡你。
除了參考朋友同事的意見,來自雙方家庭的影響就更大了。
不比談戀愛,相親就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在相完親後,在吐槽中除了不斷提起本人和對方外,提到對方家庭成員的也不少。
例如,如果相親物件在相親時明確表明婚後必須跟父母住,你介不介意?或者對方父母是普通農民,沒有穩定工作也沒有養老金,外加還有一個正在上學的弟弟或妹妹,你會不會猶豫是否還要再見面?
一連串的問題後面,還有一連串的吐槽,相親遇見的奇葩人和奇葩事,實在是太多了。
相親考慮家庭因素很正常,門當戶對依舊是很多人擇偶時考慮的重要因素。在豆瓣“相親後的吐槽”小組的70026條帖子中,直接吐槽“家庭”的就出現了12665次,相當於每6個帖子就會提到一次家庭條件。
當你被一線城市有幾套房的相親物件父母嫌棄連買一套公寓房都需要貸款時,就會明白物質上的門當戶對有多重要了。
比家庭條件吐槽得更多的,分別是出現了28605次的“工作”、19434次的“戶口”和13124次的“脾氣性格”。
倘若兩人都是“她在國企,我在銀行”這樣,也不會被吐槽得這麼厲害了,大多的情況是要麼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要麼就是對方不是體制內的工作嫌棄他/她不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和相親物件剛坐下來,就被一連串問題“查戶口”也經常被吐槽。當然,這裡戶口問題更多的還是字面意義上的戶口。
在相親市場上,有北上廣這類一線城市戶口的比外地人吃香多了。外地人也更希望找個本地人,這涉及將來孩子的上學問題。
除了物質上的一些問題,諸如脾氣、性格、三觀和興趣方面的也被吐槽得不少。例如,就有女性發帖吐槽雖然相親物件為人踏實真誠,但性格軟弱、缺乏果斷,在戀愛中屬於被動型,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發展下去。
也有外向的男性吐槽相親物件性格不夠開朗,發帖詢問:“性格和愛好都不一樣,是不是不合適?”
還有一些人,因為自身的年齡問題,即使遇到不是很滿意的相親物件,還是會猶豫是不是要將就一下。甚至有人發帖吐槽稱還沒見面的相親物件就問了一句年齡,就以大齡為由拒絕見面。
如果說相親市場上對女性的年齡過於苛刻的話,對於男性來說,身高就是一道門檻。女性吐槽相親物件總是虛報身高,男性則吐槽女生對身高要求過於嚴苛。
此外,還有容貌身材、育兒、學歷等問題也經常被提及。然而,就算通過了以上所有的考驗和相親物件在一起了,也難免會因為生活上的瑣碎產生不和而再次登上吐槽榜。
總之,相親本質上更像是雙向選擇,雙方就像在超市排列的貨物,被考慮各種價效比。
在婚姻市場上要麼男女雙方遵從擇偶的交換理論,評估對方擁有的資源後,如果一方的資源不足,可以通過交換另一種資源來作為補償,使得利益最大化。
要麼進行同類匹配,選擇同自己的職業、戶口、家庭條件、年齡、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等相似的異性為配偶。[1]
因此,這裡討論的相親問題也大多侷限在這些城市中。
城市中的相親問題有其自身的特點,城市“剩男剩女”的流行和城市發展密切相關。
隨著城市人口異質性的增長,城市匿名性導致在城市生活中人們很難再形成熟人社會的那種交往關係。[2]
再加上通勤距離長以及工作繁忙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多等,都市青年的社交圈限制是普遍現象。這時,通過相親來解決婚戀的現實問題既直接又省時省力。[3]
同時,在豆瓣“相親後的吐槽”小組中發帖吐槽的使用者性別分佈中,女性數量明顯多於男性,前者是後者的一倍,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更常相親,以及在擇偶上的焦慮情緒。
這很奇怪,從全國範圍來看,明明15歲及以上的未婚人口中男性多於女性[4],但在城市中大齡高知女性在擇偶市場卻處於不利的地位。
擇偶坡度理論可以解釋這個現象。該理論效應認為,兩性在擇偶上存在坡度效應,也就是男性傾向於找年齡比自己小、學歷比自己低的女性,而女性則剛好相反。[1]
國內的一項以深圳城市女性為例的研究顯示,在年齡坡度上,男性一般比女性大2至5歲,甚至有的大10至30歲,而女性選擇的男性則一般比自己大3歲左右。[5]
同樣一項基於南京市“萬人相親會”的實證調查將年齡與性別做交叉,其結果也符合婚姻中“男大女小”的理想模式。[6]
從丈夫與妻子文化程度的互動分析的結果來看,女性本科生的丈夫大多是本科及研究生,而男性本科生的妻子大多是中專、大專和本科生,學歷坡度明顯。[5]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擇偶坡度也是有限度的。畢竟一個男研究生也很少會去找小學沒畢業的女性,而小學文化程度的女性也很難找到一位男性博士生。
在如今女性本科生及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大齡的女性在婚戀市場相對處於一個不那麼有利的地位,與此相對,低學歷的男性在婚戀市場也不吃香。
但不論男性女性,相親總歸是奔著結婚去的,脫單這事不分男女,沒有人想相親50次、甚至100次都還找不到結婚物件。
究竟相多少次親才能找到另一半這個不知道,但是對於一直徘徊在相親市場的人來說,演算法上的最優終止理論,也稱為37%原則,或許可以給你參考。
最優終止理論的最優解近似地為1/e≈0.36788,也就是說,如果相親物件按照100個人來算的話,相到第37個人之後,首次遇到的比前面最好的那一位還要更好的,可能就是你相親物件中的“最優解”。[6]
但問題是,相親已經很累了,又有多少人能堅持到第37個人以後的那個他/她?
來自:網易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