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治網癮”的,往往是些溫柔的法子

遊資網發表於2019-07-19
真能“治網癮”的,往往是些溫柔的法子

治療並不是為了“戒除”,而是讓人們重新調節自己和電子裝置之間的關係。

直到現在,提起“網癮”這兩個字,你的第一反應可能還是“電擊”。可能是因為過去一系列的集中報導過於觸目驚心,給人的印象太過深刻。但是,治療這種“癮”,只能這樣嗎?

前段時間,德國的幾位研究人員公開了一份關於遊戲成癮“有效療法”的報告,據說緩解了70%參與者的症狀,並且不需要藉助藥物等工具,當然也不需要把人捆在床上通電。

他們所使用的,其實依然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這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取向,主要的工具就是充滿耐心、理解和溫柔的談話。

在一開始,治療師會向患者講解遊戲成癮的原理和影響,並且幫他們釐清自己性格中與遊戲成癮有關的部分。接下來,每個人會需要通過日記的方式把導致他們想玩遊戲的念頭記錄下來,然後學習如何控制這些能量,把它們導向正確的地方。

在第三步,治療師就會著手幫助患者改變自己與遊戲成癮相關的特質,逐漸理解自己的內心,找到控制行為的路徑。

聽起來很玄乎,但他們的態度可能更值得一提:治療並不是為了“戒除”,而是讓人們重新調節自己和電子裝置之間的關係。

其中一位研究者Kai W.Müller說:“一定要強調的是,並不是說你很喜歡玩遊戲,就要被直接算作遊戲成癮,其實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會真的對遊戲或其他網路行為上癮。但另一方面,明白這些患者是真的正在經歷痛苦並且需要幫助,也是同等重要的事。”

對不少朋友來說,今年5月份世衛組織將“遊戲成癮”列為疾病可能像是一場敗仗,或是一種“不公平”的決定。但從另一方面講,它其實也能幫助人們真正去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辨析,去幫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個判斷將不再來自和孩子們關係緊張的父母,這也許反而是件好事。

如果“遊戲成癮”也能夠被當作一種心理問題進行科學的診治——就像焦慮症或抑鬱症一樣——那可能會少去很多暴力的因素。

這一點,在世界各地都有了不少嘗試。

比如美國華盛頓州的reSTART診所,就是通過讓同樣受到成癮症狀困擾的人們生活在一起,並且讓心理諮詢、共同進行體育活動、互助聊天等方法共同發揮作用,幫助患者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在這期間,他們受到的唯一限制可能就只是來自同儕的注視而已。

真能“治網癮”的,往往是些溫柔的法子
攀巖也是reSTART的專案之一

在BBC前一陣子的報導中,也展示了韓國類似的“戒網癮”專案。參與者們被要求上交手機,然後在一到四個星期的共同活動(做手工、搭積木甚至還有打水仗)中逐漸找回和現實世界的聯絡,放下對網路的依賴。

真能“治網癮”的,往往是些溫柔的法子

時至今日,楊的支持者們依然在網路上呼籲,要求讓他重出江湖,“拯救”網癮中的孩子們,在微博上隨便一搜就能看得到。有意思的是,他們列舉的“治療方式”其實和上文中提到的那些相差無幾,比如“日記課”、“心理點評”等等。

真能“治網癮”的,往往是些溫柔的法子

或許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也認為,對“網癮”真正有效的是這些溫柔的法子,是溝通與陪伴,雖然他們以擅長使用電擊而聞名全國。

這些聽上去也許有些太理想主義,但它們又確實是有效的。比起痛苦和恐懼,也許愛與溫柔會更加有效,比起把人們從他們躲藏的網路世界驅離,也許鼓勵他們重新擁抱身邊的人,影響會更加長久。

作者: 栓子  
來源:遊戲研究社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XSt90YgpE_EoHFHlaRxR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