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喬治城大學教育與勞動力中心最近的一份報告,在美國,生在富裕之家是判斷一個人成年後能否成功的一個更好的指標,而不是學業成績。

這份報告的標題聽起來就很“喪”:《生而為贏,受教卻輸:為什麼同樣有天賦的學生卻沒有平等的機會人盡其才》。

喬治城大學教育與勞動力中心主任和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安東尼-卡內維爾(Anthony Carnevale)對CNBC表示:“要想在美國取得成功,生而富有勝於聰明。有才能的人往往不會成功。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發現,來自弱勢家庭的有天賦的人做得往往不如那些缺少天賦卻來自優勢家庭的人。”

卡內維爾和他的團隊分析了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的資料,以追蹤從幼兒園到成人的學生的結果,根據標準化數學測試的成績評估智力。研究人員然後按照社會經濟地位對學生進行分類,考慮了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的職業聲望(鄧肯社會經濟指數所定義的衡量社會地位、權力和收入能力的指標)。

他們發現,與成績不佳的富裕孩子相比,在幼兒園成績好的窮孩子高中畢業、大學畢業或掙高薪的可能性較低。

具體而言,該研究發現,在幼兒園成績最好的25%學生中,來自社會經濟地位最低的25%家庭的學生,只有31%的機會獲得大學教育,在他們25歲時從事年收入至少3.5萬美元的工作,35歲時至少能掙4.5萬美元。

相比之下,在幼兒園成績最差的25%學生中,來自社會經濟地位最高的25%家庭的學生,卻有高達71%的機會達到同樣的人生里程碑。

即使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克服重重困難,獲得了大學學位,他們仍然面臨挑戰。研究發現,幼兒園成績最好的25%的學生中,來自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的學生,如果後來取得了大學學位,將有76%的機會在25歲之前實現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相比之下,那些成績差卻出身好的學生獲得大學學位後,有91%的機會維持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

喬治城大學的研究還探討了富裕家庭子女所具有的額外優勢的影響。2016年,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家庭每年花費約8600美元用於兒童的課外教育,而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每年在這方面的花費不到1700美元。

卡內維爾說“當我們一年級一年級地跟蹤這些孩子這麼多年,我們發現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磕磕絆絆,區別在於誰絆倒後還能站起來,誰絆倒後就再也爬不起來了。”他認為,如果資源和支援能夠幫助得分較低的優勢學生克服挑戰並取得成功,那麼類似的支援也能幫助得分較高的弱勢學生。

卡內維爾指出,廣泛的公共政策可以幫助解決教育不平等問題,包括普及學齡前教育、公平的K-12學校資助、在同一班級中既有成績好也有成績差的學生的學校多樣化、確保家長的穩定生活工資,以及培養安全的學校和社群。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援我們發展可加入!
喬治城大學報告:在美國想要成功 學習好不如生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