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三屆未來網路發展大會在南京江寧盛大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發表了題為《網路體系變革的思考》的主題演講。
鄔院士表示,網路使用者數的紅利已經漸行漸遠,整體看來固網和移動寬頻普及率接近飽和,電信使用者數的發展已經接近天花板。
鄔院士指出,網路運營效率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利用率:運營商IP骨幹網資源利用率近70%,而非熱點資料中心間的網路利用率還不到30%,因為流量峰均比高,按峰值配置所以平均利用率就比較低。像阿里、微軟等OTT他們採用的是削峰填谷的辦法,谷歌和微軟利用率是90%左右,利用率高資費就低一點。自2016年起,跨大西洋海纜的流量中OTT承擔的部分已經超過了運營商。
2)運營效率:傳統的運維模式不適應多業務大連線和虛擬化的網路架構,70%的故障是手工配置錯誤,發生故障後定位很難維護成本很高,現在OPEX是CAPEX的3倍以上。
3)能量效率:基站流量潮汐效應,忙閒有4倍的差距,但因對小區的業務量沒有做精準預測,難以採用關停業務量空閒的基站載波的辦法,能耗無法隨業務量動態調整,運營商的電費支出佔到網路運營總費用約16%。
所以網路運維必須要智慧化。目前運營商的量收剪刀差越來越大,國務院要求2019年對中小企業寬頻平均資費再降15%,移動平均流量資費再降20%以上。運營商需要從流量經營轉到價值經營。
總的來說,現有的網路體系和運營模式已經到了非變革不可的時候了。
演進式路線不再適用,顛覆性技術是關鍵
鄔院士指出,未來網路應該走革命路線,現在是時候採用SDN/NFV技術了,但無需全面改造所有的網際網路,可以考慮部分改造。目前移動流量的佔比不高,特別是5G的出現可以作為網路變革的切入點。鄔院士重點對以下技術進行了介紹:
5G:5G網路體系的特點在於轉發模式的多樣化,既可以在第三層做路由器,也可以在第二層做交換,也可以在一層半做乙太網中繼,有大有小,時延可短可長,對高時延還可以用時延敏感網路來支援。
鄔院士表示,5G雖然不是對現有網際網路的全面顛覆,但核心網跟4G比也有很大的變革,技術上跟運維管理上都有很多挑戰。例如轉發模式、路由器選入等。
SDN/NFV:SDN是資料面和控制面的分離,推動了硬體的白盒化。網路用SDN基於服務的架構,用APP的方式來形成各種各樣的智慧單元,這樣用功能模組化的組合來支援未來業務。另外通過網路控制面的協同編排,將網路資源組成切片,為不同業務提供不同的服務,還有控制面與資料面的分離,以及雲化,包括接入雲轉發和邊緣計算。NFV對運營商掌握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能力是極大的考驗。我們要對每個業務進行設計專用的VPN,但大規模的VPN還沒有成功的案例。
邊緣計算:邊緣計算是雙刃劍,一方面邊緣計算可以使網路智慧更貼近使用者,適應對頻寬、時延和可靠性敏感的業務,避免運營商管道化。另一方面邊緣計算有可能為非運營商的接入網企業所建設和管理,增加了爭奪“最後一公里”的機會,把運營商推向產業鏈的更加邊緣化位置。另外,MEC的安全防護能力不會比集中的雲端計算強,分佈的MEC可能會成為DdoS攻擊的物件。
據IDC預測,未來將有超過50%的資料在邊緣側處理,到2020年邊緣計算支出將佔物聯網基礎設施總支出的18%,成本僅為單獨使用雲端計算的39%。
白盒化:鄔院士表示未來白盒化也是一個方向,但是並不一定是想象得那麼好。運營商希望通過硬體裝置的白盒化,自主控制軟體可以主導業務的開發,但從長期養成的對電信裝置供應商的依賴轉到自主開發,知識積累和人才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另外,基於x86的硬體白盒化有倒向Intel的風險,現在新出現的RISCV更有吸引力,但目前還不夠成熟,而且白盒化的產品更方便ICP自建網路設施。
最後,鄔院士表示未來通訊與計算深度融合將引領5G網路變革。網路業務發展到現在,網路體系不變是沒有出路的,任何網路體系的變革,都會涉及到產業鏈上下游各方利益的博弈,技術和管理流程再造的挑戰,對運營商來講也是艱難的選擇,但變革會開拓網路技術業務運用的創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