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CEO彭明盛於去年年底丟擲“智慧的地球”時,新概念既像洪鐘大呂一樣震聾發聵,也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議論紛紛——Smarter固然是美好的願景,但藉此願景就能實現世界大同?金融海嘯中的創新之路又將從何開始?2009年3月6日,在“智慧軟體”2009年策略釋出會上,IBM給中國使用者勾勒了一幅清晰的藍圖——“智慧的地球”從“智慧軟體”開始。
IBM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軟體集團總經理Bete先生在釋出會上表示:“‘智慧的地球’關注高效率、低能耗、低風險、低成本、綠色等社會話題。從對企業短期效益來看,IT的應用能夠解決企業關注的成本、風險等問題;長遠來看,通過資訊科技實現更合理完善的社會,也是促進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途徑。企業在建立IT基礎架構的過程中,更應當開啟思路、放眼整個社會的發展。面對愈加複雜和海量的資訊應用需求,IT基礎架構將會越來越多地推動企業商業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在IBM軟體和盤托出的計劃中,雲端計算成為貫穿全程的話題。
釋出會後,記者程鴻應邀對IBM大中華區雲端計算中心專案總監朱近之女士、IBM大中華區Tivoli開發部總經理譚瑞忠先生、IBM中國開發中心Web2.0首席架構師IBM資深技術主管毛新生先生一行進行了專訪。
步月登雲,定製6+1落地計劃
據朱近之介紹,IBM於2009年1月在公司內設立了雲端計算專項組織EI(Enterprise Initiatives),EI並不從屬於硬體、軟體、服務的產品線,而是跳出現有的組織框架來看雲端計算的遠景,由此可見IBM對於雲端計算的信心與目標。
雲端計算從最初的不為人知到如今的炙手可熱只用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在朱近之看來,如此迅猛的增長源自使用者的需求,“大家想一下,只要用很少的投資就可以最高效率地拿到需要的資源,不光是計算的資源,還包括服務的資源。這意味著中小企業不需要自己去投資買一大堆昂貴的IT裝置或者專門花很多錢請技術人員。中小企業可能有很多創新的主意,但是他們去哪裡拿資源幫助他們實踐這些創新呢?雲端計算可以幫忙。”IDC最新預測稱2012年雲端計算的市場容量將達到2111億美元。
需求推動了技術的演進和落地。2007年11月中,IBM在上海推出了“藍雲(Blue Cloud)”計劃,次,首個雲端計算中心落戶無錫。朱近之告訴CIOAge記者,IBM對於雲端計算在中國的發展將加倍予以重視,不僅EI部門將於近期訪問中國,而且會針對中國客戶需求來定製稱為“6+1”的落地計劃。
談到雲端計算的普及,她認為標準的建立也非常重要。“要讓不同的廠商和學術界能夠共同把這個標準定下來,有一個共識說雲端計算是什麼樣的,怎麼樣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符合雲端計算標準做出來的東西能夠自然地遷移,我今天用的平臺在雲端計算的環境下可以遷移到不同的平臺上去,不受控於任何廠商。”
雲程發軔,展望雲端計算之年
“我認為2009年是雲端計算之年”,朱近之給出的理由有四點:
首先,雲端計算是一系列成熟技術的組合,它建立在虛擬化、網格計算和SaaS模式之上,物理資源虛擬化之後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需要去分配、定製。正在舉辦的中國虛擬化技術網路大會也從多家IT領導廠商的專訪中印證了這一觀點。
其次,雲端計算能夠支撐海量資料的增長,並且與網際網路應用結合。我們可以把IT服務也像超市購物一樣按需付費。
第三,雲端計算環境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並且能夠支援業務快捷地實現創新。不僅中小企業需要這樣一個平臺幫助他們連線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和市場,大型企業和政府也可以通過雲端計算來贏得先機。
第四,雲端計算平臺更加靈活。在雲端計算環境下人們可以把IT看作是服務,需要什麼就拿什麼;服務能靈活地配用,能給不同的人用。通常在企業中IT規劃是提前做好的,然而業務的增長雖然可以預測但卻不能完全控制,因此常常會出現滯後的IT架構支撐不了業務增長的狀況。待瓶頸出現時再立項補救顯然遠水難解近渴,而云計算就不僅可以很好地調配內部資源,而且可以從遠端,甚至外部申請資源來支撐業務需求。
拿雲捉月,從諮詢服務入手
在CIOAge所做的調研中,公眾對於雲端計算的認識大多源於Google、亞馬遜的報導,出於宣傳的需要,市場上也不乏“人云亦云”的做法。朱近之認為,雲端計算從服務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公共雲”,面向公眾提供開放的計算、儲存、應用,人們熟知的Gmail即可歸為此類。第二類是部署在防火牆內的“私有云”,通常它是服務於企業內部,但這樣的平臺也可以為合作伙伴提供跨WAN的服務。第三類則是將前兩者的特點結合起來的“混合雲”,當企業自建的IT基礎架構已經飽和的時候,最佳的擴充套件方式是從第三方的雲端計算平臺去租用資源。企業不必花太多的精力來做IT維護,可以更專注於核心業務,將IT通過“雲”外包給專業的服務商。
用網格的慣性思維來看雲端計算,容易掉進只關注計算、儲存等硬體資源的窠臼。從“藍雲計劃”到“智慧的地球”,IBM談雲端計算時總是和軟體集團的五大品牌結合在一起,雲端計算到底跟IBM軟體產品是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把雲端計算想成這樣,最下面的是硬體構成的基礎架構,第二個層次是雲端計算的控制平臺,包括Tivoli,Websphere和DB2。控制平臺之上是雲服務(Cloud  Service),包括Lotus Live和提供開發、測試環境的Rational。雲端計算不是一個單一的產品,而是將五大軟體產品線的優勢匯聚起來提供給客戶”朱近之說。
譚瑞忠先生補充說明,IBM不光在產品和套裝方案的角度去看雲端計算,而是從諮詢服務入手。“每個客戶的環境不一樣,有些比較適合私有云,有些可能適合公共雲,有些可能是混合雲,需求不一樣,去維護這樣的環境的能力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常用的方式是GBS(Global Business Services)先去幫他做一個評估,看看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這項服務稱為Cloud implementation。”
“客戶心中有數了才能談雲端計算的實現。以企業私有云為例,這個實現的過程也是IBM與合作伙伴、客戶共同來做,因為術業有專攻。搭好平臺之後上面跑什麼東西呢,我們可以幫客戶跑Lotus Live,可以跑Rational;客戶也可以跑自己需要的東西,比如SAP的ERP。”毛新生說。
雲中漫步,設定目標最關鍵
在朱近之看來,從哪一步開始雲端計算固然重要,根據目標選定道路更為關鍵。
譬如通過雲端計算平臺把IT資源轉換為服務提供給使用者,IBM自身就有很好的應用體驗。在IBM CIO Office有個稱為TAP (Technology  adoption  program)的專案,為超過十萬名技術人員提供服務。通過將管理重心放在服務的控制和稽核上,一年可以節省IT運營成本700萬美元。
這樣的“錢景”固然誘人,但這種專案的基礎需要建立在企業自身SOA實施良好的條件下,同時,IBM對於自身的業務也非常熟悉。毛新生認為,只有結合各個地區、各個行業不同的情況,結合它們多年IT實施當中積累的經驗和流程,雲端計算才能真正落地。這些看似無形的東西,也是雲端計算本身的特色。
以中國市場為例,由於人口基數大,面對動輒上百萬的併發訪問,同樣的應用往往要承受更大的負載,所以在中國的雲端計算平臺一定要注重效能優化,並且支援靈活的擴充套件。而在南非和南美,當地政府冀望通過雲端計算平臺來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普及的難題,一方面需要幫助學生便捷地獲得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幫助使用者孵化創意推向國際市場。
講到IBM在雲端計算市場中的優勢,譚瑞忠將之總結為三點:一是看得廣,IBM的產品線和服務領域貫穿了雲端計算的三層架構;二是做的實,設立EI這樣的專職組織來負責雲端計算業務;三是在市場上先聲奪人,十三個雲端計算中心已經布控全球。
記者手記:從IT Service到Business Service
以往與IBM技術專家做交流,常常期望嘉賓像毛新生老師這樣俱懷逸興,豪氣干雲,暢談之後覺得痛快淋漓。此次專訪不僅與毛新生老師相談甚歡,而且有幸遇到了溫婉嫻雅的朱近之女士——柔聲細語中將IBM對雲端計算的構想如行雲流水般娓娓道來,令人如沐春風。
“以後不止是IT Service,而是Business Service”,朱近之說。
這樣看來,雲端計算與其說是當前IT業界雲集景從的趨勢,不如看做是企業提高智慧,霞思雲想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