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給了我思考問題的新方式,是基於聯絡和互動以及在擴充套件時的連帶性,這既要考慮安全,又要考慮效能。
  也不要想著做什麼系統都要來個翻天覆地地變化,從細微處做起,從現在做起,雲要執行於平臺之上,而平臺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慢慢做,逐步積累直到質的變化。
  對於專案的運作,普通的作法是基於具體的業務和大體可見的一些變化,然後用物件導向的方法進行設計原模型,反饋給使用者(有時候省略),根據反饋修改原模型直到滿足了使用者的業務需求後進入具體開發,最後是測試和驗收,可以說以前我們的專案基本上都是這麼做的。
  現在有些進步了,我們首先該想到的是變化,即業務的關聯性,關鍵在於核心業務的價值以及衍變的範圍,被更多的利用就是一種價值的充分體現,這在設計之初就應考慮清楚。
  重視客戶需求,以前我們也重視客戶需求,不過是順著客戶思路清晰概要、詳細設計,是一種比較呆板的平行思維,很少積極主動地想著去提升需求價值,現在我們應該最大限度地替使用者著想,使用者想到“1”,我們規劃時要想到“2”、“3”甚至更多,替使用者著想也是為自己著想,付出肯定會有回報,專案的成功不單是專案順利驗收,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一些有水平的專案成員,這就要保證專案成員紮實的投入。
  專案設計如同讀書,先薄再厚再薄,思維也一樣不斷地集中、發散、再集中,如此才能牢牢地把握思維的主動權,把一個專案做好。
  雲端計算應該是一種新的開發和應用模式的先驅,說是雲端計算,也可以是其他的什麼口號和字眼,總之就是要把世界資源儘可能地聯絡在一起,儘可能地發揮聯絡的功效,這在現實已有了根植的基礎,未來和未來的未來更可能為其提供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可能會演變成其他的詞彙,IT人從來不缺少這方面的智慧。
  雲是好東西,就是太熱了,媒體到處都是這個熱點詞彙,冷靜想想,感覺有點兒過。
  事件的關聯性是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捲風!”,甚至比這還要強的也有,比如小日本的核洩露等,但是一味地牽強地把毫無關聯性的事物累積到一起就過了。
  比如我們這裡放晴了,還植樹了,我在寫日誌,而你那裡可能在下雨甚至下雪了,你在做什麼呢?等等,聯絡大嗎?並且這麼聯絡有用嗎?
  有必要把在酒泉發射中心的某某服務和我們餐廳的某某系統進行關聯嗎?我只是覺得沒有必要這麼深究。
  但是概念性地提出沒有錯誤,因為它可能催生很多新思路、新方法並有可能很真實地讓現在的應用發生令人驚歎的異變,在世界發展的歷史上,不乏一些天才性的概念和口號推動了產業的突飛猛進。
  想想,如果計算機首先是基於網路的,如果開始就用物件導向的方式來思考開發,如果我們開始就考慮到Web應用等等,那麼可能計算機產業所走過的路也省了很多很多,反過來這也證明了網路、物件導向以及Web應用的正確性和成功。
  在這一點上,我相信雲端計算一定會帶來計算產業的飛速高質量地發展。
  只是,雲端計算是怎樣地來證明和被證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