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文字數超過網站允許上限,只得分期發表該文。
目錄
0 序言(2009年1月12日發表)
1 下一代資料中心的需求 (2009年1月19日發表)
2 雲服務前端的需求 (2009年1月26日發表)
3 資訊管理的需求 (2009年2月2日發表)
4 雲服務與低成本 (2009年2月9日發表)
5 雲服務、軟體即服務和Web 2.0 (2009年2月16日發表)
6 使用者對易用性與服務質量的需求 (2009年2月23日發表)
7 使用者對安全的需求 (2009年3月2日發表)
8 有關雲的懷疑論 (2009年3月9日發表)
9 結語 (2009年3月9日發表)
我亦云雲——也談雲端計算
序言
在結繩記事的年代,最好的計算機就是人,繩子當然就是最好的儲存裝置。後來計算機和儲存裝置被封裝成大大小小的金屬盒子。大的可以有一整個房間那麼大(所以IBM曾經預言全世界只要5到6臺計算機就夠了),小的變得越來越小,也越來越無所不在。如今好,計算機和儲存裝置開始“蒸發”了,變成“雲”的形態從而可以非常容易地在任何地方獲取到!從繩子到盒子到資料中心再到雲,從稀缺資源到無所不在再到非常容易可隨時隨地隨意獲得。技術的進步不僅使計算、儲存的形式發生了鉅變,也使人們在如何獲取計算、儲存資源的方式上正在發生著變化。其實這句話說反了:正是由於人們在資料、資訊處理的要求上、對於計算、儲存資源獲取的方式上不斷提出新的需求才促使和催生了新的技術進步、發展以滿足之。
我們可以先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對雲作一番解釋:雲端計算、雲端儲存實現了讓人們用獲得服務的方式隨時隨地獲得計算、儲存的資源而無需自己購置、管理這些裝置。這個簡單的說法著重並且狹義地反映了雲技術的出現是為滿足人們在獲取計算、儲存資源的方式上出現的新需求:象獲得如水、電、氣等通常的基礎設施服務那樣來獲得計算、儲存服務。從需求推動技術進步發展的角度來講,雲端計算、雲端儲存技術的出現很自然。人類活動凡涉及資訊方面正在全方位網路化、互聯化,所以資訊處理向基礎設施服務轉化也是理所當然,並沒有什麼特別深奧的道理(或者象筆者常聽到的,是炒作IT新概念的“陰謀”,為了掀起新一輪銷售熱潮 <wbr> )。當然,把計算、儲存這種相當高階的東西歸類到通常基礎設施服務似乎有點“矮化”雲技術之嫌,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也有侷限性。傳統基礎設施服務的消費使用都是發生在使用者端(所謂前端),而云計算、雲端儲存的最顯著特點是服務的消費使用主要發生在遠離使用者的服務端(所謂後端)。既然資訊處理要遠比發電、水處理等複雜得多,雲端計算、雲端儲存即便按如上簡單狹義理解為一種基礎設施服務,則在服務需求、種類及複雜度上也應該遠比傳統的基礎設施服務要有名堂得多。本文試圖從幾方面把這些名堂做一番梳理。
1 下一代資料中心的需求
後端資料中心是雲技術的一個核心部分。據估計迄今僅在全美國已有7,000多個資料中心。其中絕大多數是在多年前的設計基礎上不斷新增伺服器發展起來的。所以在一個老的資料中心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歷史痕跡:伺服器硬體的技術更新以及不同年代開始跑在不同伺服器上的應用軟體。如此構造起來的資料中心是非常低效的。通常一個伺服器上只跑一個應用。根據McKinsey和Uptime Institute調查,伺服器的平均利用率在6%。更有甚者,大約30%的伺服器更本就不在提供任何服務!原因是無人知道哪臺伺服器正在跑哪個應用。若真想要知道,常用的方法是:“把插頭拔了,看看誰會打電話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