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願景是將雲端計算作為一種類似電話、電力那樣具備高可用性,高可靠性、易獲取的公共設施服務。
  
  在當今高度自動化、技術驅動的經濟環境下,業務能力與IT能力正越發密不可分。IT能力已經成為企業推動自身業務向前發展的重要賦能器,IT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決定了業務的成敗。
  然而,由於IT基礎架構日益複雜,不靈活、脆弱和昂貴正成為其代名詞,企業IT服務的成本由此水漲船高,導致投資預算窮於應付IT維護,無法最大限度地支援業務。相關調查顯示,企業70%以上的IT預算被運用於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維護以維持現狀;僅有不到30%的IT預算被運用於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的投資,以實現競爭優勢和支援企業創新。
  對那些希望通過IT能力擁抱業務創新夢想的企業而言,他們正迫切尋找一種新的IT服務模式,將應用和資訊從底層基礎架構的複雜性中解脫出來。事實上,這正是當今IT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被重構的IT圖景
  
  類似的挑戰在—個世紀前人類使用電力的程式演變中也曾出現。
  當時,成千上萬的工廠都擁有自己的發電機,他們既生產商品又生產能源以解決自身的動力問題。私人發電設施的存在,增加了工廠主的固定資產投資,導致可用資本無法運用於直接推動業務增長的領域。同時,一旦技術過時或裝置出現故障,便意味著龐大的更新及維護費用。
  此後,科技和工程的一系列進步使具備中央形態的大型電廠開始出現。大型電廠集中生產的規模經濟效應,促使電力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急劇提升,使電力逐漸成為一種公用事業。對工廠主而言,他們不必再自建發電設施,轉而從更加高效的大型電廠購買廉價電力。
  如今,電力生產在一個世紀前遭遇的變革正在IT行業醞釀。由單個公司生產和運營IT系統的狀況正在被中央資料處理工廠通過公共網格取代。IT正在逐漸演變成公用設施,完成從工具到效用的轉變,並由此誕生了一種嶄新的IT服務模式,這便是雲端計算。
  雲端計算是一種全新的運算方式,IT基礎架構可以作為一種可靠的、可隨處獲取的公用設施服務向使用者提供,其概念類似於電力、電話。Gartner對雲端計算的描述是“一種新的運算方式,將可擴充套件的、富有彈性的IT功能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獲得更好的技術共享(尤其是多租戶應用或虛擬機器),增強的自動化,快速動態的改變,政策驅動及面向服務,減少的複雜性以及自動響應”。
  雲端計算能有效減低成本、增加靈活性和提升服務質量,將應用和資訊從底層基礎架構的複雜性中解脫出來,使IT能夠專注於支援和提升業務價值。
  
  雲端計算的演進
  
  基於硬體和軟體基礎架構的傳統計算模式,讓位於基於應用和服務提供的雲端計算模式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過程。但是,由於商業、技術、管理等多個層面的挑戰,該轉變過程尚需經歷三個重要的階段。
  首先,需要將現有的資料中心轉化為內部雲(Internal Cloud)。內部雲是一種在內部IT環境中提供的雲基礎架構,它為內部的IT服務提供者帶來了雲端計算的好處。例如一些大型企業在全球往往有多個大型的資料中心,每個資料中心進行資料處理的繁忙時段並不相同。在如今網路傳輸速度早已不是問題的情況下,一旦企業認為自己所處地理位置的資料中心無法滿足當前資料處理要求時,便可將任務遠端交付於此刻處於閒置狀態的其他資料中心。這便是內部雲(Internal Cloud)服務。
  其次,當內部雲出現之後,除單個企業內部的有效運用之外,同一行業或具備相同特性的對等企業之間也可實現資料處理服務的交換,這就是外部雲(External Cloud)服務。
  外部雲是一種由託管或SaaS提供商等外部IT服務提供商提供並管理的雲基礎架構。舉例來說,當前有許多企業一方面不希望無窮盡地進行IT投資,另一方面其實際的IT需求正有增無減。面對這樣的挑戰,企業之間可以通過相關手段利用對方的資源。
  例如目前以銀行為代表的眾多機構,運算資源每年只為滿足短短几天的峰值運算要求,其他時間段則處於閒置狀態。假如其他企業希望在不影響銀行本身的管理和安全機制的情況下租用閒置的運算資源為其服務,這便是內部雲服務。當然,對於未來的外部雲IT提供商而言,能否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安全機制、費用清算機制以及具備足夠的公信力將是外部雲能否儘早實現的決定因素。
  最後,是公共雲(Public Cloud)服務。該服務通常由第三方服務提供商通過公共或開放的網路向使用者提供。’就中國市場而言,最終扮演公共雲提供商角色的廠商或機構,必然會與擁有網路資源的電信運營商產生某種程度的結合。電信運營商將會在涉及安全、計費等領域與包括虛擬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內的眾多IT廠商緊密協作,共同構建公共雲。
  
  虛擬私有云
  
  在早期,業界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外部的公共雲服務,企圖完全利用新的應用滿足業務需求。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很少企業會因為新的架構而拋棄現有應用。實踐證明,只有遵循漸進的、非破壞性的發展路徑才能使“雲”真正落地。
  面對這一挑戰,全球桌面到資料中心虛擬化解決方案領導廠商VMware公司採取了更為注重實效的方法:首先,將現有的資料中心轉化為內部雲。同時,與託管和服務提供商合作,共同實現可相容的外部雲。隨後,通過在雲之間進行聯邦和統一管理,使內部資源和可利用的外部資源連線起來,幫助企業獲得雲端計算的所有好處和靈活性,這一結果實質上就是“虛擬私有云”。
  作為一種跨越內部雲和外部雲基礎架構的雲端計算環境,虛擬私有云為業務提供無縫的、可管理的雲。這一概念類似於目前的虛擬專用網路(***)。虛擬專用網路是為適應業務需求,通過連線區域網(LAN)與廣域網(WAN)資源,提供跨地域的、高效的網路訪問和連線。通過利用內部和外部的公共基礎架構,虛擬專用網路提供了極好的成本效益。此外,該業務通過無縫地接入網路,控制整個網路的接入和安全。這些概念同樣適用於虛擬私有云。內部資源和外部可利用資源的結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成本效益,並且保持了對整體IT基礎架構的控制。與虛擬專用網路可跨網路服務提供商執行類似,虛擬私有云也可以跨服務提供商,從而確保靈活性和選擇性。
  虛擬私有云原則上有兩個基本前提:第一,基礎架構實現100%的虛擬化,包括處理器、儲存、網路等。第二,在可管理的服務水平協議(SLA)下,它能夠跨越公共的、可利用的外部基礎架構與可操作的內部基礎架構。
  虛擬私有云在集團IT控制之下帶來了雲端計算的一系列好處。基於虛擬私有云,需要推出新業務服務的應用提供者,能夠不受服務、儲存和網路等基礎架構複雜性的影響,專注於提供商業價值。

  

  雲作業系統使“雲”落地

  

  自從十年前vmware開創性地將虛擬化引入x86平臺以來,vmware的虛擬化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在第一代的虛擬化中,vmware提供的管理程式為客戶節省了投資成本。虛擬化主要運用於伺服器的整合,從而有效減少資料中心的物理環境。

  在第二代的虛擬化中,vmware將虛擬化的物件範圍從單個伺服器擴充套件到整個伺服器叢集。這一分散式的平臺,通過為虛擬機器構建高可用性以及精確、動態的資源分配,提高了執行效率,降低了成本。

 
  • 本文已經發表在《軟體世界》2009年7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