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超越桌面:雲端計算導論
本章導讀 l 雲端計算: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l 從協作到雲:雲端計算簡史 l 網路就是計算機:雲端計算如何工作 l 雲中的公司:雲端計算現狀 l 雲端計算為什麼重要 |
在一個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新技術湧現和消失的世界中,有一種新趨勢有望長久存在下去。這一趨勢就是所謂的雲端計算,它將改變你使用電腦和因特網的方式。
雲端計算預示著我們儲存資訊和執行應用程式的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程式和資料不再執行和存放在個人臺式計算機上,相反,一切都託管到“雲”中——一個雲狀的、可透過因特網訪問的、由個人計算機和伺服器構成的集合。雲端計算能夠讓你從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訪問你所有的應用程式和檔案,你不再受到桌面的限制,因而使得異地群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變得更加容易。
從計算方式來說,雲端計算的出現相當於一個世紀以前的電力革命。在電力公用設施出現之前,每個農場和企業都利用各自的發電機單獨發電。電網建成之後,農場和企業關閉了自己的發電機,改為從公用企業購買電力,其價格比他們自己生產更低(可靠性更高)。
隨著雲端計算成為主流,相同型別的革命也將出現。當我們開始期待雲端計算所承諾的通用訪問,24/7的可靠性和無處不在的協作,今日主流的、以桌上型電腦為中心的計算方式註定會走向沒落。
這是未來的方式。
利用傳統的桌面計算,你需要在自己所擁有的每臺電腦上都執行一份軟體程式。你所建立的文件存放在建立他們的電腦上。雖然該文件可以被同一網路上的其他計算機訪問,但是這些文件不能被該網路之外的其他計算機訪問。
整個舞臺以PC為中心。
利用雲端計算,你所使用的軟體程式並不是執行在你的個人電腦上,而是存放在能夠透過因特網訪問的伺服器上。即使你的計算機崩潰了,該軟體仍然可以供其他人使用。對於你所建立的文件同樣如此,他們存放在能夠透過因特網訪問的一組伺服器中。任何具有許可權的人不僅可以訪問這些文件,而且可以對這些文件進行實時編輯和協作。與傳統的計算模式以PC為中心不同,雲端計算模式是以檔案為中心的。至於你使用哪一臺電腦來訪問文件,這一點都不重要。
以上只是一個簡單的說明。讓我們更詳細地看一下雲端計算究竟是什麼,與之同樣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雲端計算不是什麼。
首先,雲端計算不是網路計算。在網路計算中,應用/文件存放在公司的一個單獨的伺服器上,透過公司的網路進行訪問。雲端計算要比上述內容寬泛得多。它涉及多個公司,多臺伺服器和多個網路。此外,與網路計算不同,雲服務和儲存可以從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透過因特網連線進行訪問,而網路計算只能透過公司的網路進行訪問。
雲端計算也不是傳統的外包,即一個公司將自己的計算服務委託(分包)給一家外部的公司。雖然外包公司可能會存放一個公司的資料或應用程式,但那些文件和應用程式僅供該公司的員工透過公司內部的網路進行訪問,而不是面向整個世界,透過因特網進行訪問。
因此,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很類似,網路計算和外包不是雲端計算。
雲端計算定義的關鍵在於“雲”這個詞本身。對我們而言,雲是一組數量眾多的、互連到一起的計算機。這些計算機可以是個人電腦或網路伺服器,它們可以是公共的或私有的。
例如,谷歌提供的雲由微型的個人電腦和大型的伺服器組成。谷歌的雲是私有的(即谷歌擁有它),但它可公開訪問(對谷歌的使用者) 。
這種計算機雲能延伸到單獨的公司或企業之外。雲所提供的應用和資料可廣泛的用於許多使用者,跨企業和跨平臺。對雲的訪問是透過因特網完成的。任何授權使用者都可以從任何一臺計算機上、透過任一因特網連線訪問這些文件和應用。更進一步講,對使用者而言,雲背後的技術和基礎設施是不可見的。至於雲服務是基於HTTP、HTML、XML、JavaScript還是其他特定的技術,從表面上看並不明顯(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重要)。
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雲端計算先鋒之一的谷歌是如何看待雲端計算的,這將會對我們認識雲端計算有所幫助。從谷歌的角度來看,雲端計算有6個關鍵的特性:
l 雲端計算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作為一個使用者,一旦你連線到雲中,那麼那裡存放的任何東西——檔案、訊息、圖片、應用等等——都將變成你的。此外,不僅資料是你的,而且你還可以與他人共享。實際上,在雲中訪問你的資料的任何裝置也都成為你的。
l 雲端計算是以任務為中心的。問題的焦點不再是應用程式和應用程式能做什麼,而是你需要做什麼和應用程式如何完成你的任務。傳統的應用程式——文書處理,電子表格,電子郵件等等——與他們所建立的檔案相比,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l 雲端計算是強大的。雲中數百或數千臺電腦連線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的計算能力是遠非一臺單獨的桌上型電腦所能比擬的。
l 雲端計算是易於訪問的。由於資料儲存在雲裡,使用者可以即時的從多個庫中檢索更多的資訊。與使用桌上型電腦不同,你不再受到單一資料來源的限制。
l 雲端計算是智慧的。隨著各種資料都被儲存到雲中的計算機上,為了更智慧的訪問這些資訊,資料探勘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l 雲端計算是可程式設計的。大量需要利用雲端計算的任務都必須是自動化的。例如,為了保護資料的完整性,儲存在雲中某臺計算機上的資訊必須被複制到雲中的其他計算機上。這樣,當那臺計算機離線時,雲程式就會自動將那臺計算機的資料重新分配到雲中的一臺新的計算機上。
瞭解了所有這些定義,那麼在現實世界中,雲端計算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正如你將透過本書所瞭解到的,目前已經有大量web託管的、可透過因特網訪問的、支援群組協作的應用可供人們使用,而且更多的應用還在不斷出現。現在最好和最流行的雲端計算應用的範例也許是谷歌應用家族——谷歌文件和電子表格,谷歌日曆,Gmail,Picasa等。所有這些應用都執行在谷歌的伺服器上,可供任何具有因特網連線的使用者訪問,可用來支援來自世界任何角落的群組協作。
總之,雲端計算實現了從計算機到使用者,從應用到任務,從孤立的資料到可以隨處訪問、可與任何人共享的資料的轉變。使用者可以不再從事資料管理的任務;他甚至無須記住資料的位置。所有這些情形都是因為資料在雲裡,因而可以立即被該使用者和其他授權使用者使用。
注意 對於雲端計算的定義,開發者和資訊科技人員與終端使用者可能存在些許不同。對那些開發和管理計算機系統的人來說,雲端計算意味著伺服器能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可擴充套件性;技術層面面臨的挑戰是:開發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來管理執行過程中的規模變化,同時保持相應的機制對終端使用者不可見。 |
雲端計算的前身是客戶機/伺服器計算和對等的分散式計算。他們所關心的共同問題都是集中的儲存如何促進協作和多臺電腦如何一起工作從而提高計算能力。
伺服器計算:集中式的應用和儲存
在計算的初期階段(大約1980年之前),一切都按照客戶機/伺服器模式運轉。所有的應用軟體,所有的資料,所有的控制都位於大型的電腦主機上,這些電腦主機通常被稱為伺服器。如果使用者想訪問特定的資料或執行特定的程式,他必須連線到主機上,獲得適當的許可權,然後才能執行他的業務。從根本上說,使用者是從伺服器“租用”程式或資料。
使用者透過計算機終端(有時也稱為工作站或客戶端)連線到伺服器。這臺計算機有時也被稱為啞終端,因為它並不具有大量的(如果有的話!)記憶體,儲存空間或處理能力。它僅僅是一個用來把使用者連線到主機,使得使用者能夠使用主機的裝置。
使用者只有被授予相應的許可權之後才能訪問主機。通常資訊科技(IT)人員沒有隨意分發訪問許可權的習慣。即便是在主機上,處理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而IT人員則是這些能力的保護者。訪問不是即時的,兩個使用者也不能在同一時間訪問相同的資料。
除此之外,無論IT人員提供給他們什麼東西,使用者都必須接受而不能有任何變化。想要定製一份只顯示部分正常資訊的報告嗎?辦不到。想要建立一份使用新資料的新報告嗎?同樣辦不到。雖然IT人員可以做到,但根據他們的日程安排,這可能需要等待數週的時間。
事實是,當多人共用一臺計算機,即使該計算機是一個巨大的主機,你也不得不等待你的次序。需要重新生成財務報告嗎?沒問題——如果你不介意等到下午或明天早晨。在客戶機/伺服器環境中,即時訪問並非總是可行的,人們的需求很少能夠馬上得到滿足。
因此,儘管客戶機/伺服器模式也提供了類似的集中儲存,但它不是雲端計算,因為它不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使用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所有的控制都位於主機上,受單一主機的管理。這不是一個有利於使用者的環境。
如你所想,使用客戶機/伺服器系統是一種“緊急與等待”的體驗。客戶機/伺服器系統的伺服器部分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瓶頸。所有計算機之間的通訊不得不首先透過伺服器,然而這種做法效率可能是低下的。
無須經由伺服器,將一臺計算機連線到另一臺計算機,這一顯而易見的需求導致了對等(P2P)計算的發展。P2P計算定義了這樣一種網路結構,其中的每臺電腦都有相等的能力和責任。這同傳統的客戶機/伺服器的網路架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後一種架構中,一臺或多臺計算機專門用來為其他計算機提供服務。(這種關係有時也被稱為主/從關係,中央伺服器是“主”,而客戶計算機是“從”。)
P2P是一個平等的概念。在P2P環境中,每臺計算機既是客戶機又是伺服器,沒有主從之分。P2P把網路上的所有計算機都看作是對等的,因而使得直接的資源和服務交換成為可能。無需中央伺服器的存在,因為任何一臺電腦在需要的時候都能充當這一角色。
P2P也是一個分散的概念。控制是分散的,所有電腦平等執行。內容也分散在不同的電腦上。沒有集中的伺服器用來承載可用的資源和服務。
也許最著名的P2P實現就是因特網。今天,許多使用者都已經忘記(或根本未曾知道),根據最早的阿帕網(ARPAnet)的想法,因特網最初被設計為一個對等的系統,用來共享分佈在美國各地的計算資源。不同的阿帕網站點——總數並不是很多——不是作為客戶端和伺服器,而是作為對等方連線在一起。
早期因特網的P2P特性可以透過新聞組(Usenet)網路來做最好的說明。新聞組,建立於1979年,是一個由計算機構成的網路(透過因特網訪問),每臺計算機都提供整個網路的內容。資訊在對等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播,無論使用者連線到哪一臺新聞組伺服器上,都可以獲得張貼到每個單獨的伺服器上的所有(或幾乎所有)的資訊。雖然使用者到新聞組伺服器的連線具有傳統的客戶機/伺服器特性,但新聞組伺服器之間的關係肯定是P2P的,這就是今日雲端計算的雛形。
當然,並非因特網的每一部分都具有P2P特性。隨著全球資訊網的發展,計算模式由P2P重新回到客戶機/伺服器模式。在web上,每個網站都由一組計算機提供服務,網站的訪問者使用客戶端軟體(web瀏覽器)來訪問它。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是集中的,所有的控制也是集中的,在此過程中,客戶沒有任何自主權或控制能力。
P2P模式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散式計算,某個網路甚至整個因特網上的空閒個人電腦被組織起來,用來為大規模的、處理器密集型的專案提供計算能力。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計算能力在多臺計算機之間的共享。
一臺每天執行24小時,每週執行7天的個人電腦能產生巨大的計算能力。然而,大多數人並不會以24/7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計算機,因而計算機資源的很大一部分都未得到有效利用。分散式計算能夠使用這些資源。
當一臺計算機用於分散式計算專案時,為了在電腦空閒期間執行各種處理任務,需要在機器上安裝軟體。空閒時間處理的結果定期上傳到分散式計算網路中,與來自專案中其他計算機的類似結果進行合併。只要有足夠的計算機參與,上述做法的效果足以比擬更大的主機和超級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對於某些非常龐大和複雜的計算專案而言,這是必需的。
例如,基因研究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採用傳統的手段,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解決基本的數學問題。透過將數千(或百萬)臺個人電腦連線在一起,將更多的計算能力用於同樣的問題,很快就能得到結果。
分散式計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3年,當時施樂公司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Xerox PARC)將實驗室裡的多臺計算機連線到一起並開發了蠕蟲軟體來漫遊網路,尋找閒置的資源。一個更為實用的分散式計算應用出現在1988年,當時DEC(數字裝置公司)系統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軟體,用來向實驗室內的工作站分發大數分解任務。到了1990年,一個約100個使用者的小組利用這一軟體,完成了一個100位數的因數分解。到1995年,該應用已擴充套件到web,用於130位數的因數分解。
分散式計算與因特網相結合的時間並沒有多久。第一個主要以因特網為基礎的分散式計算專案是發起於1997年的distributed.net,它利用數千臺個人計算機來破解密碼。更大型的專案是發起於1999年5月的搜尋地外文明的SETI@home計劃,它連線了數百萬臺個人計算機,用來搜尋太空智慧生命。
許多分散式計算專案是在大型企業內部進行的,利用傳統的網路連線形成分散式計算網路。其他更大的專案利用日常因特網使用者的計算機,計算通常離線進行,然後透過傳統的因特網連線每天上傳一次。
從早期的客戶機/伺服器計算再到P2P的發展,始終存在這樣的需求——讓多個使用者一起從事同一個基於計算機的專案。這種型別的協同計算就是雲端計算背後的驅動力,它已經存在超過10年了。
早期的群組協作綜合利用幾種不同的P2P技術,目的是讓多個使用者能夠實時的、線上合作完成小組專案。
要在專案上合作,使用者必須首先能夠相互交談。在今天,這指的是即時訊息系統,除用於文字交流外,通常還具有可選的音訊/電話和影片能力,用來進行基於語音和影像的交流。大多數協作系統為全功能的多使用者視訊會議提供了一系列的音訊/影片選項,。
此外,使用者必須能夠共享檔案並讓多個使用者同時在相同的文件上開展工作。白板也很常見,在企業和教育環境中更是如此。
注意 白板提供了一個對所有群組成員可見的虛擬寫字板,允許一個或多個使用者在上面“畫畫”。 |
早期的群組協作系統既有相對簡單的(如Lotus Notes和微軟的NetMeeting),也有極其複雜的(如Groove Networks系統中的積木結構)。多數系統是針對大型企業的,只能在公司專用的網路上執行。
隨著因特網的發展,群組協作沒有必要限制在單一的企業網路環境。來自公司內多個地點或來自多個組織的使用者需要進行跨公司和跨地域界限的專案合作。要做到這一點,專案必須被安置在因特網“雲”中,從任何能夠上網的地點訪問。
以云為基礎的文件和服務的概念隨著大型伺服器農場(如谷歌和其他搜尋公司擁有的)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谷歌已經有了一組伺服器,用於支援大量的搜尋引擎。為什麼不能使用相同的計算能力來驅動一組基於web的應用,並支援新的基於因特網的群組協作呢?
這就是已經發生的,儘管谷歌並不是唯一的提供雲端計算解決方案的公司。在基礎設施方面, IBM,Sun系統公司和其他大的供應商正在提供建設雲網路的必要硬體。在軟體方面,許多公司正在開發基於雲的應用和儲存服務。
今天,人們使用雲服務和雲端儲存來建立,共享,查詢和組織各種不同型別的資訊。明天,這一功能不僅僅對計算機使用者,而且對任何連線到因特網的裝置——行動電話,行動式音樂播放器,甚至汽車和家用電視機——的使用者可用。
注意 雲端計算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術語,在2007年為人們所熟知,用於描述基於因特網的分散式計算及其相關應用。 |
Sun微系統公司的口號是“網路就是計算機”,這一口號很好的描述了雲端計算的工作方式。從本質上講,計算機網路的職能類似一臺獨立的計算機,主要用來在因特網上向使用者提供資料和應用程式服務。該網路存在於由IP地址構成的“雲”——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因特網中,對外提供大規模的計算能力和儲存能力,從而使得廣域範圍內的群組協作成為可能。
以上只是一個簡單的解釋。接下來讓我們仔細看一下雲端計算是如何工作的。
雲端計算的關鍵是“雲”——一個大規模的、由伺服器甚至是個人計算機構成的網路,這些伺服器和個人計算機在網格環境中互聯在一起。這些計算機並行執行,各自的資源結合起來形成足可比擬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注意 雲端計算的一個主要好處就是從成本相對較低的個人電腦和伺服器中獲得大量的計算能力。當你利用雲的能力時,只需支付PC的價格就能獲得超級計算的能力。 |
那麼,究竟什麼是“雲”呢?簡而言之,雲就是一組可以透過因特網公開訪問的計算機和伺服器。這些硬體通常歸第三方所有,放在一個或多個資料中心裡聯合運營。這些機器能夠執行各種作業系統,重要的是機器的處理能力而不是桌面的樣子。
如圖1.1所示,個人使用者利用自己的個人電腦或便攜裝置,經由因特網連線到雲中。對這些個人使用者而言,雲是一個獨立的應用、裝置或檔案。雲中的硬體(以及管理這些硬體連線的作業系統)是不可見的。
圖1.1 使用者如何連線到雲中
Cloud Servers:雲伺服器
儘管雲架構確實需要一些智慧化管理來連線所有這些電腦並處理眾多使用者的任務,但它看上去非常簡單。如同你在圖1.2中看到的,所有的一切均始於個人使用者見到的前端介面。首先,使用者透過介面選擇一個任務或服務(啟動一個應用程式或開啟一個檔案)。而後,使用者的請求被髮送給系統管理,系統管理找出正確的資源並呼叫合適的系統服務。這些服務從雲中劃分出必要的資源,載入相應的web應用程式,建立或開啟所要求的檔案。web應用啟動之後,系統的監測和計量功能跟蹤雲的使用,確保資源分配和歸屬於合適的使用者。
圖1.2 雲端計算系統的幕後架構
User:使用者;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System Management:系統管理
Provisioning Services: 對外服務;Cloud Servers:雲伺服器;
Web Application:網路應用
正如你所看到的,雲端計算這一概念的關鍵就是許多管理任務的自動化。如果一個系統需要人來管理資源分配的過程,那麼它就不是雲。這方面的一個例子就是二十一世紀版的老式資料中心為基礎的客戶機/伺服器計算。要使它變成雲,手動管理必須被自動化流程所取代。
雲端計算的一個主要用途就是儲存資料。利用雲端儲存,資料被存放到多個第三方的伺服器上,而不是像傳統的網路資料儲存那樣存放在專用的伺服器上。
儲存資料時,使用者看到的是一個虛擬的伺服器,也就是說,看起來資料好像是以特定的名稱存放在某一特殊的地方,但在現實中,那個地方並不存在。這只是一個假名,用來指示雲中劃分出來的虛擬空間。實際上,使用者的資料可以儲存在構成雲的任何一臺或多臺電腦上。因為雲動態的管理可用的儲存空間,實際的儲存位置可能每天甚至每分鐘都不相同。但是,儘管位置是虛擬的,使用者所看到的資料位置是“固定的”,事實上,他可以管理自己的儲存空間,就好像它是連線到自己的電腦一樣。
雲端儲存同時具有經濟和安全方面的優勢。從經濟上說,虛擬的雲資源通常比那些連線到個人電腦或網路的專用物質資源更便宜。至於安全,由於資料被複制到多臺物理機器上,儲存在雲裡的資料不受意外刪除或硬體崩潰的困擾。由於始終保留資料的多個副本,即使一臺或多臺機器進入離線狀態,雲仍然能夠繼續正常執行。如果一臺機器崩潰了,資料就會被複制到雲中的其他機器上。
透過雲端計算提供的任何基於web的應用或服務都稱之為雲服務。雲服務可包括從日曆和聯絡人應用到文書處理和演示的任何東西。幾乎今天所有從事大型計算的公司,從谷歌到亞馬遜到微軟,都在開發各種型別的雲服務。
利用雲服務,應用程式本身就處在雲中。個人使用者在因特網上執行應用,通常是透過web瀏覽器。瀏覽器訪問雲服務,在瀏覽器的視窗中開啟一個應用例項。一旦啟動,基於web的應用操控和執行就像一個標準的桌面應用程式。唯一不同的是,應用程式和工作文件駐留相應的雲伺服器上。
雲服務具有諸多優勢。如果使用者的電腦崩潰了,它既不會影響到宿主應用程式,也不會影響到開啟的檔案。此外,個人使用者可以從任何地點使用任何PC訪問他的應用程式和檔案。當他從辦公室回到家或更偏遠的地方,他不必隨身攜帶每個應用程式和檔案的副本。最後,因為檔案都放在雲裡,使用者可以利用任何可用的因特網連線在同一檔案上進行實時協作。文件不再以機器為中心。相反,他們對於授權的使用者總是可用。
目前,我們正處在雲端計算革命的初期階段。儘管已經有許多可用的雲服務,更多的有趣的應用仍在開發之中。也就是說,今天的雲端計算正在吸引著整個計算行業最優秀、最大的企業,他們都希望建立基於雲來贏利的商業模式。
正如本章前面討論過的,也許目前正在擁抱雲端計算模式的最引人注目的公司是谷歌。正如你將透過本書所看到的,谷歌提供了一組功能強大的基於web的應用,他們都透過其雲架構對外服務。無論你是需要基於雲的文書處理(谷歌文件)、演示軟體(谷歌簡報)、電子郵件(Gmail),還是日曆/日程安排功能(谷歌日曆),谷歌都有提供。而且最重要的是,谷歌為它的所有基於web的應用都提供了相互之間的介面,為了使用者的利益,這些雲服務相互關聯。
其他大公司也參與了雲服務的開發。例如,微軟提供了Windows Live web應用套件以及Live Mesh計劃,該計劃承諾將各種型別的裝置,資料和應用連線到一個公共的基於雲的平臺。亞馬遜推出了彈性計算雲(EC2)服務,用來為應用開發人員提供以云為基礎的可調整的計算能力。IBM已經成立了一個雲端計算中心,用來向客戶提供雲服務和研究。許多較小的公司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基於web的應用,他們主要(但不完全)利用雲服務的協作特性。
正如我們透過這本書,我們會研究其中的許多公司和他們的產品。你現在需要知道的所有東西就是:雲端計算具有遠大的前途,每個人都在追趕這一潮流。
雲端計算為什麼重要?無論是對開發者還是對終端使用者,雲技術都意味著很多東西。
對於開發人員來說,雲端計算提供了更多的儲存和處理能力來執行他們開發的應用。雲端計算也帶來了資訊獲取,資料處理和分析以及從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地點連線人和資源的新方法。從根本上說,它消除了開發的侷限,利用雲端計算,開發者再也不用忍受有限物理資源的約束。
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雲端計算提供的好處更多。一個使用網路應用的人再也不會被完全繫結到一臺PC,一個地點或一個網路。無論他在何處,只要他想,他就能訪問應用程式和檔案。再也不必害怕計算機崩潰的時候丟失資料。無論使用者的機器出現什麼狀況,放在雲中的檔案始終存在。其次還有利於群組協作。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用者能夠實時的在相同的檔案,應用和專案上進行協作。這是一個由雲端計算啟動的全新的協同計算的世界。
雲端計算完成這一切的成本更低,因為與傳統的網路計算相比,雲能更有效地共享資源。使用雲端計算,硬體不必在物理上緊鄰公司的辦公室或資料中心。雲基礎設施可以位於任何地方,包括而且尤其是那些房地產和電力成本更低的地區。此外, IT部門不必關心高峰負荷能力,因為高峰負荷可分散到雲裡的外部裝置中。而且,由於額外的雲資源總是可用,企業不再需要購買裝置用於不常見的計算密集任務。如果你需要更多的處理能力,雲總能提供,而且價格更划算。
雲端計算和Web 2.0:獨立發展? 如果你已經十分熟知雲端計算的概念,那麼你大概也聽說過一類乍聽起來同雲端計算類似,但是稱之為Web 2.0的事物。事實上,雲端計算同Web 2.0類似。從許多方面來講,其中的一個是另外一個的子集。
究竟什麼是Web 2.0?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有點時髦的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蒂姆·奧萊理,所謂的Web 2.0教父,將其定義為“網路作為平臺,貫穿所有連線的裝置”。其他有些人將Web 2.0看作從資訊孤島(Web 1.0)到互聯計算平臺的一個轉型,從使用者的感覺來看,該平臺如同本地可用的軟體一樣執行。還有其他一些人利用協作術語來定義Web 2.0,因為所有的網站都從使用者的行動中獲得其價值。
Web 2.0的這些定義聽起來很像沒有技術支撐的雲端計算。也就是說,雲端計算是透過其架構和基礎設施(互聯的計算機/伺服器構成的作為一個整體執行的網格)來定義的,而Web 2.0是透過使用者如何看待系統/使用系統提供的服務來定義的。換言之,雲端計算是關於計算機的,而Web 2.0是關於人的。
或者,如蒂姆·奧萊理所說的那樣: 雲端計算專指將因特網作為一個計算平臺使用,而Web 2.0,如同我所定義的,試圖探究和解釋該平臺的業務規則。
也許雲端計算和Web 2.0只是看待相同現象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或者,同樣可能,也許雲端計算是一種特定的Web 2.0技術。無論如何都要記住,這兩個詞大概興起在計算演化表上的同一點,這兩個概念對終端使用者承諾類似的結果。
最後,將谷歌文件或微軟Live Mesh之類的事物看作是雲服務還是Web 2.0應用抑或兩者兼而有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技術如何影響使用者。在這方面,雲端計算和Web 2.0都為相關人員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
譯者注:每天24小時,每週7天,有時也表示為24×7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6502878/viewspace-60589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雲端計算導論 # 4 虛擬化
- 【雲端計算小知識】什麼是雲端計算?雲端計算特點是什麼?
- 什麼叫雲端計算?雲端計算通俗解釋
- 雲端計算和Linux什麼關係?linux雲端計算Linux
- 雲端計算開發教程,雲端計算能幹什麼?
- 什麼叫做雲端計算?學習雲端計算先要理解
- 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
- 什麼是雲端計算雲端計算能幹什麼?雲端計算學習筆記工具素材筆記
- 雲端計算導論 # 1 雲端計算概述:起源、概念、發展現狀、商業模式、架構與應用模式架構
- 雲端計算素材、課件:雲端計算可以做什麼用?
- 什麼是雲端計算?雲端計算學習方向有哪些?
- 大資料與雲端計算概論大資料
- 雲端計算架構架構
- python雲端計算1Python
- 瞭解“雲端計算”
- 雲端計算的前身
- 雲端計算基礎
- 雲端計算 = “潘多拉”?
- 雲端計算的前景
- 分散式雲端計算分散式
- 小白怎麼學習雲端計算?雲端計算學習大綱
- 雲端計算影片教程:2020年雲端計算學習路線圖
- 學習雲端計算怎麼入門,如何學習雲端計算?
- 雲端計算管理的功能是什麼?Linux雲端計算學習Linux
- 雲端計算開發學習教程,簡單介紹雲端計算
- 什麼叫做雲端計算?雲端計算基礎學習路線
- 雲端計算面試題及答案,AWS雲端計算面試題面試題
- 雲端計算都有哪些特點?展望雲端計算的發展前景
- 學習雲端計算哪裡好?雲端計算新的前景出路
- 【雲端計算】雲端計算六大優點簡單說明
- 初入雲端計算行業,可以考取哪些雲端計算證書?行業
- 【雲端計算】雲端計算四個必學知識看這裡!
- 【雲端計算】從事雲端計算運維可以考取哪些證書?運維
- 雲端計算:雲端計算是怎麼分類的?
- 雲端計算成為趨勢,北鯤雲超算平臺佈局雲端計算市場?
- 從雲端計算轉向邊緣計算
- 如何快速入行雲端計算?雲端計算的學習要點有哪些?
- 雲端計算應該學些什麼?Linux雲端計算要學多久Linux
- 雲端計算教程學習入門影片:雲端計算的模型都有哪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