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硬碟,大資料福音?
儲存到相簿

而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ata Center Knowlege 2010年的非精確統計,估算全球執行的伺服器數量超5000萬臺。IDC則預測,今後10年,用於儲存資料的全球伺服器總量還將增長10倍。

大資料時代洶湧而來,我們開始思考如何高效地儲存資料。

2012年8月,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DNA硬碟”:可將約700TB的資料儲存進1克DNA中。他們合成了一個可儲存96位元資料的DNA鏈,為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別賦予二進位制值,隨後通過微流體晶片對基因序列進行合成,使該序列的位置與相關資料成匹配,讀取資料時,只需再將基因序列還原為二進位制即可。

根據果殼網相關文章的資料,1克DNA不到一滴露珠大小,其資料儲存量卻相當於1.4萬張50GB容量的藍光光碟,233個3TB的硬碟(重量達151千克)。

顯然,現在世界上任何儲存裝置都無法與DNA相提並論。“DNA硬碟”兼具體積小、密度大、穩定性強等多個優點,對它的利用是人類目前能想到的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早在2007年,生物學家就把枯草桿菌作為實驗物件,將資訊植入其DNA,一個細菌能夠儲存1/5的《聖經新約》(該書約有100萬個英文字母),資料儲存時間可達數百至數千年。

而今年1月,德國的一個聯合科研團隊以三文魚DNA材料為基礎,製造出可單次寫入多次讀取的儲存器,不過這種裝置最多隻能將資料儲存30個小時。

一直以來,細胞的分裂與死亡困擾著研究“DNA硬碟”的科學家們,此次哈佛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人造合成的DNA,以期解決這個問題。但另一個難題是,由於編碼儲存和讀取過程太過昂貴,DNA儲存離商業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不過,這一實驗至少為解決未來的資料儲存難題指出了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