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uanlan.zhihu.com/p/464413953
上次發了一篇文章,本以為沒有人會感興趣,大家關注的還挺多的,正好最近有空,把cpu的歷史做了一個簡單的回顧,將歷史上出現的相關廠家關鍵晶片做個梳理,透過發展歷史,大致瞭解脈絡後,看羅馬也不是一天完成的。
說明:使用到的圖片大部分來源於廠家公開資料及網路上各種公開渠道,包含淘寶,博物網站等,如有侵權,請站內私信我刪除。
Cpu歷史之intel系列
4004
4004是美國英特爾公司(Intel)推出的第一款微處理器,也是全球第一款微處理器;1971年11月15日釋出。4004處理器die的面積大約為13.25mm2(約3mm×4mm),採用16只針腳,內有約2300個電晶體,採用五層設計,10um的製程工藝。4004的最高時脈有0.74MHz,能執行4位元運算,支援8位元指令集及12位元位址集。當時鍾頻率僅為108KHz時,可以每秒運算6萬次。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266c557368a03d1aec3188be9ba5ff14b0854cd375313a0b3b864a1881758add.webp)
8086
1978和1979年,Intel公司先後推出了8086和8088晶片,它們都是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電晶體,時脈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記憶體。內部資料匯流排是16位,外部資料匯流排8088是8位,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片首次用於IBM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928f2b54925a31c1a302cda473a394d32f4d5337d3e6a4db43edaaca3fb02b7f.pn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bd69cda206756d005b21b0617f7693a546f4082d5533086a63042d1801331fde.jpg)
外形和課本上的8051晶片很像,功能效能都類似,但8051更像一顆SOC。1981年INTEL推出的MCS-51單晶片,資料是8bit,8051是其中一種,後來授權給其它晶片公司開發出各種形態的51微控制器產品。
80286
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晶片,該晶片含有13.4萬個電晶體,時脈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資料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記憶體。80286有兩種工作方式:真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fc4742d811a9d9c955520260f8bbb29342855e4cc09930e13831ed747f2db67c.jpg)
80286的指令流水線有3級:取指,譯碼和執行。比8086多了一級譯碼。
80386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內含27.5萬個電晶體,時脈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其內部和外部資料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4GB記憶體。80386的廣泛應用,將PC機從16位時代帶入了32位時代。比80286更多的指令集。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b63c568c7222390f1141d7e063ac75b638319b25f8ae3a4e276d666b29df7a71.jpg)
這種陶瓷封裝很有質感,成本估計不菲,現在估計只有在軍品中可以看見身影了。
80486
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晶片,這種晶片實破了100萬個電晶體的的界限,整合了120萬個電晶體。其時脈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快取記憶體整合在一個晶片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執行一條指令。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74c6fbfff4747829f8bae7f329c9d7ab5fc3309248fd2153f5facfcdd19b5cbf.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62533b71af28192b294ed1555ef166bd735953c4c59f8bc4b1f6640ebdd3e1ba.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a387cab3729c59607c6a25e00d402cfde093d1ae42840dc30e16ac61b9078208.pn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293cc79ee7882a01c70014a6e7b3fb515b145aee1b11a31fe5a67359587ed898.webp)
80486的效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
1989年上市時價格為950美元,這時CISC中也加入了RISC技術,其實後來大家都在互相借鑑,都不適合簡單粗暴的用cisc和risc來區分了。
Intel Pentium
Intel公司於1993年03月22 日,釋出了P5架構的80586,其正式名稱為PENTIUM。PENTIUM含有310萬個電晶體,L1為16KB(8+8)時脈頻率最初為60MHZ和66MHZ,Socket 4 ( 273 針腳 PGA 封裝),電壓5V,採用0.8um BiCMOS工藝製造。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558849026739f3fba2b26f52bf9f8a5530c9b244fe7d050b2b6a4288ca9d8dd9.jp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530be99bf01411a47a23e2e4a796fefdfb7bd800dcdd27570ded8937d71a1f61.webp)
奔騰後續還有出幾代強化版本。1994 年 10 月 10 日P54C Microarchitecture,75 MHz ~ 120 MHz,電壓降低為3.3V,Socket 5 ( 273 針腳 PGA 封裝) / Socket 7 ( 321 針腳 PGA 封裝),320萬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27b58d42d4b2c21ceec8db211180efd904ef6f81666c3b5f225e8648351b16f8.webp)
1995 年 06 月 10 日P54CS Microarchitecture,133 MHz ~ 200 MHz,Socket 7 ( 321 針腳 PGA 封裝),330萬,提升到0.35微米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6d89996064c662ba81c166797dc0462d08e3c2949210d380b7c7fcd36fa93dd6.jpg)
1997 年 01 月 08 日P55C Microarchitecture,120 MHz ~ 233 MHz,L1 快取大小:32 KB (資料與指令快取各 16 KB) 4-way,Socket 7 ( 321 針腳 PGA 封裝),450,採用0.35和0.25um工藝,首次映入MMX指令集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7028078c7ab4a7b718bd38c5830da61490e3c25d2a2dcda5a4a9e88c252472c5.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657a36bb982662024328f79ce978b83e615439ac55119f4aea007b62911acf83.jp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efe510ff1281285513d3f200c7a7e6935b90c7d1c925d87f9679cb8542557e18.jpg)
1997 年 08 月筆電專屬版本:Tillamook, 166 MHz ~ 300 MHz, 32 KB (資料與指令Cache各 16 KB) 4-way, 插槽:MMC-1 (280 針可攜式電腦專用處理器卡匣),2.5v,450萬,採用0.25um工藝。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6577b290e0b90763a6c56ae9cee673a67060079e6d79fcf41e0d4c37948dc12b.png)
資訊來源:https://isite.tw/2016/01/27/14785
Intel Pentium Pro
1995年11月1日,Intel推出了Pentium Pro處理器。Pentium Pro的工作頻率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種,都具有16KB的一級快取和256KB的二級快取。它是基於Pentium 完全相同的指令集和相容性,達到了440 MIPs 的處理能力和5.5 M個電晶體。這幾乎相當於比4004處理器的電晶體提升了2400倍。值得一提的是Pentium Pro採用了“PPGA” 封裝技術。即一個256KB的二級快取晶片與Pentium Pro晶片封裝在一起 ,兩個晶片之間用高頻寬的內部匯流排互連,處理器與快取記憶體的連線線路也被安置在該封裝中,這樣就使快取記憶體能更容易地執行在更高的頻率上。TDP:31.7 W ~ 44 W,16 KB (資料與指令快取各 8 KB) 4-way,L2 快取大小:256 KB / 512 KB / 1 MB,Socket 8 ( 387 針腳 PGA 封裝),550萬電晶體。
例如Pentium Pro 200MHz CPU的L2 Cache就是執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與處理器相同的頻率上,這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CPU技術的一個創新。Pentium Pro的推出,為以後Intel推出PⅡ奠定了基礎。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d20f00fc04c19f7ec9a183a974fdb4e89b819de9b7edddd0eb510cbccabeaebb.pn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5c851ffdcdefa68802784c1781bf4d6265380c5c56bddc221a2327bcb987fac9.webp)
PENTIUM引起的轟動尚未結束,Intel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微處理器——P6。P6含有550萬個電晶體,時脈頻率為133MHZ,處理速度幾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
P6的一級(片內)快取為8KB指令和8KB資料。值得注意的是在P6的一個封裝中除P6晶片外還包括有一個256KB的二級快取晶片,兩個晶片之間用高頻寬的內部通訊匯流排互連。P6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一項稱為“動態執行”的創新技術,這是繼PENTIUM在超標量體系結構上實現實破之後的又一次飛躍。
1997年,在奔騰(P54C)和P6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一塊奔騰(P54C),加上57條多媒體指令,就得到了多能奔騰(P55C),相對P54C,P55C在以下幾方面做了改進:(1)支援稱為MMX多媒體擴充套件的新指令集,有57條新指令,用於高效地處理圖形、影片、音訊資料;(2)內部Cache從16KB增加到32KB。(3)最佳化了CPU的執行核心。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2460e9168881207afef62451fe6ea65dd2e3d5200e46ace31d059483cab82390.png)
金燦燦的年代到奔騰pro就結束了,後續的cpu封裝感覺少了一份豪華感,據說這種封裝裡有價值上百的黃金
參考: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Pentium
Intel Pentium II
為了彌補P6的某些缺陷,Intel在P6基礎上開發了兩個變體:Klamath(即PentiumⅡ)和Deschutes來補充完善它。
PentiumⅡ使用MMX和AGP技術,其系統匯流排速度達到66MHz,一級Cache含16KB指令Cache和16KB資料Cache,二級Cache為512KB,採用了0.35微米的工藝,CPU工作電壓為2.8V。203平方毫米.
Deschueses(PII350以上的CPU)是PentiumⅡ的一個0.25微米版本,具有更低的電源電壓,外頻為100MHz。
PentiumII改變了以往的PGA陶瓷封裝,而把處理器晶片、L2快取記憶體以及TAGPAM(用來管理L2快取記憶體)整合在一塊電路板上,然後封裝在新的SEC(SingleEdgeContact,單邊接觸盒)內。由於採用了新的SEC封裝,PentiumII必須插在242線的SLOT1插槽內,也就是說,PentiumII不相容Socket7結構。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a5510faf9e2c217064298d65a3293992d9c94dd732979039d5e5e8ae794b753b.jp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ca8f6c5d1bedc3dba360e77a504940d261187aa58535d4215aea2ca3a9855a7d.jp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5be91d4b472726ec09c41e3a56398cc91fc5c2f98e00584363786bd5007124de.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474880106e79fc679d39533a92174e67cc0716199e2243050db6e34dcaa19823.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1503d7cbe37da2fa21470f48d037cac161596b77b7d29719a2339386aea86d4d.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f848af69d3374e045750779dc7b58e9079cec017dd483185b8a253fae66b7605.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b144dba4e3c8ecc0b549601d5b643ededb5bde4ccb6975480b7e0989de0b1824.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87fd3229c66896fb41c33c29ec76221762d77accd82c5b7210a01b5bdadbe595.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cdc19dde373f4c8164a9fce938d3327d2e6bb234797a3b40c2109919fbfd40e3.pn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9ca88f818d1600d49867871f9382a49c18d5f3c66e6b8421e22abd64baeb735c.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3440614be42783087486e29e17e31e864f1857b47180d042ac69f473fec06f70.webp)
處理器型號: 核心代號:介面型別:指令集:封裝形式:頻率:系統前端匯流排速度:電晶體數目:L1 Cache:L2 Cache:製程工藝:在產:生產日期: |
Intel® Pentium® II Xeon™ DrakeSlot 2IA32 (x86), MMXSECC400MHz-450MHz100MHz~7.5 Million32KB512KB-2MB (Full Speed Off Die)0.25微米No1998 |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1af95284e135d96116ff31fb2e4464d14c823b990206445311dc26efb1d1d902.jp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1e00497b3c708091f94b40438b66b4ec8bbcfd9feb7a89746efc57d18ae4d707.jp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01ccaeb62b2d3a477079aa4509f3160de2824ec9729d7a06d18575bb20546598.pn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033f4276a576fb152597f92e603fa23db5e1e376db562dc797511df137952147.png)
圖片來源:http://www.cpu-collection.de/?l0=i&i=1814&s=big&tb=1&n=0&sd=0
當時的減配版本,L2快取減半的超頻神器賽揚300A,當時由於cpu功耗大約20W,不像現在動輒一百多瓦,稍微改善一下散熱就有超頻環境,當時這顆CPU也成為經典,特別是370封裝的,主機板晶片組跨度大,實惠的選擇很多。
更多資訊參考:https://dic.academic.ru/dic.nsf/ruwiki/30897
Intel Pentium III
1999年2月26日推出奔騰III 處理器 800MHz、256K快取記憶體、133MHz FSB ,TPD20.8 瓦,180奈米,與Pentium II相同,也有低階的Celeron版本和高階的Xeon版本。
最初版本Katmai與Pentium Ⅱ均使用0.25μm製程,唯一的差別是加入了SSE,改進一級快取控制器,效能有所提升。
第二個版本Coppermine(銅礦)開始普遍採用了新的Socket 370(FC-PGA)介面,由於使用了0.18μm製程,INTEL能夠在CPU晶片內整合了低延遲性全速256KB第二級快取。
Coppermine-T:FC-PGA2封裝的Coppermine CPU針腳與Coppermine不同,無法與FC-PGA相容。
最後一個版本Tualatin只是實際上英特爾的0.13μm製程試驗。在2001年至2002年早期推出,主頻分別為1.0、1.13、1.2、1.26、1.33和1.4 GHz,同樣採用了256K二級快取。但由於使用FC-PGA2封裝而無法與之前的主機板相容。針對桌面市場的Tualatin產量很少,大部分Tualatin特別是512KB二級快取的衍生版本(稱為 Pentium Ⅲ-S)用於伺服器市場。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971f0183aa054b386729bf693201eb33bb4c51f89334bd6bbb60b819da25fbc9.jp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732b46d6748285f2c9ddbcd75489e196b4e306782f442ce276a08b68d8a7838e.jpg)
Intel Pentium 4
英特爾公司於2000年11月釋出的第7代x86微處理器。是繼1995年出品的Pentium Pro之後的第一款重新設計過的處理器,這一新的架構稱做NetBurst。首款產品程式碼為:Willamette,擁有1.4GHz左右的核心時鐘,並使用Socket 423腳位架構,首款處理器於2000年11月釋出。開啟頻率大戰,效能卻沒有大幅度提升。到4GHz時,功耗問題止步,2005年年中放棄了Pentium 4,並轉向升溫更少的Pentium M。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3e4fdf555802e04a2fe6954b1d5017fc19741558c9608a90a3ed01a8f8c1c451.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c1e9646d5c02ada21e0fb5859f6db18b4a4fb008d3414dae04009cf1153c8f82.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db6aaaa4623a8e0d597b4149129f35ec8bd14e2a5f3d93d64d624c7265655618.jpg)
當前Intel 在售cpu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56aa2e05529e9dbf146b48d0513feb4c64d024753220635d9fd9056d500f219c.png)
以上資訊來源intel官網:https://ark.intel.com/content/www/us/en/ark.html#@Processors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e52a74c84930652b1ff71ab8f6ddb5dacf0d09f72429147cbb57590ffdcdb10a.jpg)
酷睿(Core)是英特爾公司推出的面向中高階消費者、工作站和發燒友的一系列CPU。酷睿替代了曾經是中高階的奔騰(PenTium),將奔騰移至入門級,並將賽揚(Celeron)處理器推向低端。當前常見的I3I5I5就是這個系列,I7還出過至尊版Intel Core i7 Extreme EdiTIon,還有I9處理器。
奔騰(PenTium)是英特爾公司的一個註冊商標,作為其x86處理器品牌之一,於1993年推出。之前奔騰是英特爾的唯一的x86處理器產品線,後來隨著其產品線的擴充套件衍生出低端的賽揚(Celeron)系列、供伺服器以及工作站使用的至強(Xeon)系列。2006年英特爾推出酷睿(Core)系列處理器產品線,取代原奔騰處理器系列的市場定位。如今奔騰定位中端系列,介於賽揚和酷睿之間。
賽揚(Celeron)是英特爾公司中央處理器的一個註冊商標。賽揚處理器是Intel旗下經濟型產品,於1998年推出。
至強(Xeon)是Intel的一箇中央處理器品牌,主要供伺服器及工作站使用,亦有超級計算機採用此處理器。Intel XeonE3-1230曾因高價效比而受到電腦DIYer的熱捧,有“i5的價格,i7的效能”的美譽。
安騰(Itanium),是英特爾安騰架構(IA-64)的64位處理器。第一款安騰於2001年推出,該處理器的市場定位是在於企業伺服器與高效能運算系統。
凌動(Atom)開發代號Silverthorne,是Intel的一個超低電壓處理器系列。該處理器的市場定位是在於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低成本PC,上網本等。
Quark是英特爾的32位x86 SoC和μCs系列,專為小尺寸和低功耗裝置而設計,並面向包括可穿戴裝置在內的新市場。該處理器雖然比 Atom處理器更慢,但體積和功耗更小。
Adler Lake
在2021的Hot Chips大會上,英特爾詳細解讀了高效能處理器——Alder Lake的架構。Alder Lake是英特爾的桌面級CPU架構,英特爾放棄了同構CPU核的設計,轉向了大小核。P系列大核專注單執行緒效能,其中有兩個新的東西:一個是Matrix Engine,作為AI協處理器;另外一個是PM Controller,負責細粒度的功耗管理。
E系列小核專注多執行緒吞吐(Throughput),所以小核的Front-End更深,Back-End更寬。另外小核和大核的ISA是相容的,且四核共享MLC。
除此之外,Alder Lake為了大小核的排程,引入了Thread Director。工作原理是先根據應用部署在大核或小核上的IPC差異,對應用進行分類,然後OS根據應用型別進行排程。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cf6aa4bdfe5ed953c547bc7553fd495a77bf1759c7562d71613b59ecdbaf5f20.webp)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d963fcf13c881e62c2f36d783d26c423fb0d691af07cfc72cbd892cc8224aebd.webp)
CPU-Z軟體所識別的引數,分別是關閉AVX-512與開啟AVX-512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be5314bec862aeafd29cca2cb3afe529fb03da0d5a69bbf3f0a75ccfb11d81df.jpg)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a6f76e2fbf10d24744c87bcda4517635bbd44b12681c504ce34f966187b43f82.png)
ITD,全稱硬體執行緒排程器(Interl Thread Director),是一個全新的硬體資源排程方式。Alder Lake架構中將包含兩種不一樣的處理器核心:P-Core和E-Core。就像ARM架構SoC中的大小核一樣,P-Core和E-Core在效能與能耗上也有自己的差異。因兩種核心在結構、能耗與擅長的運算種類上有所差異,如何排程兩種核心,將使用者的操作分配到適合的核心就成了Alder Lake要面對的首要難題。
ITD的出現為的就是解決硬體資源分配的問題。在ITD出現之前,Windows採用的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硬體資源分配方式:Windows 10認為哪個軟體在前臺,哪個軟體擁有最高的優先順序,就能分配到最強的核心。同時,過去處理器與作業系統之間的資訊彙報也較為單一,作業系統並不能詳細瞭解各個核心的工作狀況。
![[轉帖]晶片相關-- Cpu歷史--intel系列](https://i.iter01.com/images/33021beb0e1914271301dc3aaeadfea5628c69a5287159666310bc87a4c1d9c8.png)
根據英特爾公佈的資料,Alder Lake最高可以支援16個混合核心、24個執行緒、以及30MB的L3快取,同時支援DDR5-4800、16通道PCIe 5.0、Thunderbolt 4、Wi-Fi 6E等等這些最新的介面、儲存和資料傳輸技術。
看到這裡,應該對通用cpu的主力廠家之一intel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Cpu的大廈也是從簡單的4004一步一步發展到如今的程度,每一步的變化都是有歷史原因的,是有跡可循的。
世間本沒有魔法,只是我們還不瞭解,導致讓它看起來像有魔法一樣。
下期預告:晶片相關-- Cpu歷史--AMD系列
目前主流的民用cpu除了intel就是AMD,也是大家說的農企,最近蘇媽領導的農企表現非常搶眼,不光價格可以,效能也隨著zen架構釋出逆轉,"AMD,YES!"成了裝機吧佬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