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分析師認為,一些科技公司將會下降,許多規模較小公司的資金短缺窘境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2018 年,數以千計的中國科技公司齊力募集了高達 694 億美元的資本,比 2017 年暴漲 63%(資料來自 CB insights),這可以說是創紀錄的一個成績,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許多上市科技公司的股價都在 2018 遭遇驟跌。
譬如,阿里巴巴股價全年跌幅為 20.51%,百度股價全年跌幅達到 32.28%,而京東的全年跌幅更是高達 49.47%;作為港股,騰訊控股今年跌幅為 22.5%,創 7 年最大跌幅。
百度 CEO 李彥巨集甚至在昨天公開發表的「年度致員工信」中發出了「冬天即將來臨」的警告。講話除了讓這份新年總動員顯得有點冷淡外,也無疑點出了科技公司其實都普遍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湧入中國科技創業公司的資金洪流已經放緩,許多投資者表面強調「放長線釣大魚」但實則暗藏的「迅速獲得意外收穫的希望」最終被戳破。
譬如,一些大型投資機構就紛紛向華爾街日報表示,科技行業無疑是仍然有利可圖的,但是他們會對投資物件的選擇標準更為苛刻。
而這個現象也同時得到了許多國內科技公司與國內投資機構的證實。
譬如在 1 個多月前的某無人駕駛峰會上,由景馳改名為文遠知行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CEO 韓旭就說過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2017 年的時候出現了很多自動駕駛的初創公司,而且大家基本上還是演示或是給個 demo 的狀態,團隊人數也不多。那時只要能夠迅速把車開到路上,就有可能拿到風投。
但是到了現在,你還拿著這一個條件去找創投融資,投資人估計會拒絕。他們會問除了這些之外,你還能做到哪些。」
單在自動駕駛領域,各種製作精良的路測視訊與試運營服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投資者。
聰明的創業公司們也開始公開談降低成本與「起量」的方法。譬如剛宣佈 A 輪獲得紅杉資本領投數千萬美元的禾多科技,就直截了當地表示「要把自動駕駛泊車的車位改造成本降到 2000 元」。
而上週在人民網舉行的 AI 小型圍爐座談會上,就有幾家創投基金就明確指出,他們愈發覺得包括人臉識別技術在內的許多 AI 科技公司估值過高,部分已放棄跟投。
「AI 泡沫肯定有,而且還不小。」
當然,AI 創業公司僅僅是這股科技資本寒冬中的一份子,幾乎所有泛科技公司,包括已經 IPO 或預備 IPO 的科技與網際網路公司們都已經遭遇了「寒流」。
華爾街日報指出,就在 6 個月前,從美國來到香港的投資者向中國網際網路與科技公司注入了大量資金。而這些公司或正在私下籌集資金,或在準備上市,但很明顯,都在積極推動自己的估值進一步飆升。
然而,股市在 2018 年夏季猝不及防的大幅度波動,打壓了許多新上市科技公司的股價,讓整個科技和網際網路行業感到了森森寒意。
實際上,據市場資料機構 Dealogic 指出,開頭提到的漂亮資料「694 億美元」,有 3/1 來自 2018 年中國科技公司忙碌而瘋狂的 IPO 行動(214 億美元)。
然而華爾街日報分析師認為,股票市場的持續不景氣盡管沒有讓科技公司放棄自己的 IPO 計劃,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極大縮減了他們對於籌資的雄心壯志。
「在過去幾個月裡,至少有 12 家中國科技企業的 IPO 規模縮小或推遲。所以,那些在 2018 年年初希望進行大規模融資的公司,不得不縮小自己的胃口,只要完成部分融資目標即可。」分析師們表示。
包括愛奇藝、蔚來汽車(被稱為中國版特斯拉)、拼多多以及騰訊音樂都在 IPO 中募集了超過 10 億美元,然而他們其實並未實現自己的初始目標,甚至有些公司募集的資金只有原定計劃的一半。
很顯然,動盪的市場也讓那些尚未上市且需要持續融資的公司感到不安。
私募基金 General Atlantic 董事總經理兼全球技術主管安東 · 利維 (Anton Levy) 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我們開始看到中國科技公司的估值已出現裂縫,這讓我們在近期將採取謹慎態度。」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這種普遍觀點造成的結果是,許多規模較小公司的資金短缺窘境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一些投資者甚至表示,私人股本市場的回撥可能還會持續 6 個月,一些公司的估值甚至有可能不斷下降。
中國創業投資公司 (China Creation Ventures) 創始人周偉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在經歷了多年非理性增長之後,中國的私募行業已經恢復了一些理性。而國內的流動性收緊也讓國內許多投資者心存警惕。」
對於這些現狀,華爾街日報引用了部分銀行家的話:
「由於投資者很樂意為企業樂觀的增長預期付錢,因此一些公開和私下交易的定價過於激進。」
「與此同時,市場其實還沒有準備好迎接 2018 年大規模交易的湧入。科技股的全球性拋售也沒有起到什麼幫助作用。」
因此他們預計,2019 年的亞洲 IPO 發行量將低於 2018 年。與之相對應的是,更多的公司可以選擇通過其他手段籌集資金,比如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的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資本「冷靜」了下來,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看衰這個市場。
相反,高盛集團就認為,市場波動絕對不會改變中國科技公司們發射出的重要訊號:
「中國科技產業呈現出的長期機遇從未改變。」
「儘管投資者會對風險進行評估,或許地緣政治與市場大事件發出的噪音會影響公司的估值,但不會大規模影響這類公司對資本的獲取。」
其實說到底,大家都秉著同一個觀點:只要你有潛力成為領域內的頭部公司,那麼就能融到錢。
譬如華爾街日報引用的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的一位投資人的話就是:
「從長遠來看,我們仍然看好建立在強大基礎上的企業,這些企業要有潛力成為本地區和全球領域的頂級參與者。」
舉個例子,位元組跳動(旗下有今日頭條與抖音)就頗被華爾街「欣賞」。他們認為這家增長迅速的公司最早可能在 2019 年進行 IPO;而估值頗高的螞蟻金服與滴滴也有可能在 2019 或 2020 年上市。
當然,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儘管大部分投資者正在變得挑剔起來,但他們仍然有大量資金需要被「花出去」。
譬如行業研究機構 Preqin 就估計,以亞洲為據點的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基金正坐擁著價值 3360 億美元的"滅火劑",這些資本足可以滅掉科技創業者們心頭的火。
因此,投資者與科技創業者長久之間的那座天秤,顯然是傾向於前者的。這讓投資者處於更有利的談判地位。
譬如,未來投資公司們在 IPO 退出方面的條款將變得更加靈活。
「2017 年交易條款常常規定,如果公司五年後沒有上市,提供私人資本的投資者可以拿回他們的投資。而最近一些協議將這個『等待時間』縮短為 3~4 年,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企業走向上市之路的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