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好處)自來水時代

jian436發表於2009-09-13

雲端計算”這個概念雲端計算,一個眾多企業者們能時常聽到的新名詞,但包括最前沿的從業者的絕大部分人並不清楚“雲端計算”具體是什麼。本期筆者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帶大家走進“雲端計算”這個新名詞所代表的世界,看看它究竟能夠給我們企業者帶來什麼。

  “雲端計算”這個概念對“雲端計算”的定義不下幾十種,但“雲端計算”其實只有一個,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識別出它的那種已經達成一致的認識,而不是表述。

  您也許有這樣的感覺,就是網際網路IT界的新概念真是層出不窮,4-5年前在各大報端ERP、CRM等新詞彙到處都是,然後是兩年前的SaaS、還有 PaaS、S+S等,現在是“雲端計算”,這些新概念此起彼伏,紅一陣之後就淡出人們的視野,您還沒搞清楚它們究竟是什麼就有新的概念將它們替代。

  您也許還有這樣的感覺,您如果想從網路上找“雲端計算”到底是什麼會非常困難,描述很多卻不盡相同,好像每種描述都在回答你的疑問,但實際上支離破碎的資訊和新聞會將您置於更大的疑團裡。現在這篇文章即試圖給您描繪 “雲端計算”這個概念的一個總體印象,將您拉出這個疑團。

  “雲端計算”首先是一個技術構想。以個人做個比方,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您需要在您的電腦上安裝各種各樣的軟體,有WORD、PHOTOSHOP、 REALPLAYER等等,每有一個新需求就要安裝一個軟體,哪怕這個軟體您可能一年就用一次;假如您要同時用20個軟體協同工作,但您的電腦配置很低,您又是一個性急的人,一下子開啟的20多個軟體會因為運算量太大(對於電腦來說執行這些軟體就是一組龐大的計算量)造成當機。這時您就會想,我能不能不用安裝這些軟體就能在有需求的時候隨時用到它們?我能不能讓隔壁的十幾臺電腦共同幫助我執行一下這20多個軟體?正是基於類似的想法,“雲端計算”被提出,當然“雲端計算”面對的是企業更加龐大、複雜的應用需求,所以它本身也很龐大、複雜。但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它理解為:雲端計算是一種由雲端(我們不必關心什麼是 “雲端”)負責運算的技術結構,您隨時需要隨時取,需要什麼就用什麼,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雲端計算”其次是一種商業模式。正是上文提到的“需求”催生了這種商業模式,企業在日常的經營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軟體和平臺,比如企業的財務系統、人力資源、物流供應鏈管理、CRM、ERP,每一個部分都需要多個軟體、多個平臺組成一個系統才能夠實現, “雲端計算”這種商業模式輕鬆解決了這一問題,“雲端計算”公司通過對基礎架構和物力資源、各種中間平臺(如PaaS、多點租用基類共享、後設資料驅動等),再到資料集中化應用存取管理、協作模式應用和工作流審批、表單、資料介面連結等等各個模組進行梳理、整合、開發,並將這一系列組成的“雲端計算”作為一個基礎平臺開放給客戶,一方面那些軟體開發者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根據企業需求開發各種軟體以供企業租用,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使用各種各樣從軟體到硬體的各種服務、資源,提交各種運算需求等等,極大降低了企業的採購成本和運維成本。

  企業能從“雲端計算”得到什麼對“雲端計算”的定義不下幾十種,但“雲端計算”其實只有一個,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識別出它的那種已經達成一致的認識,而不是表述。

  企業能夠從“雲端計算”得到關於企業資訊化所需要的一切,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需要多少就有多少。百度百科對“雲端計算”的定義是:

  狹義“雲端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充套件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硬體、平臺、軟體)。提供資源的網路被稱為“雲”。 “雲”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充套件的,並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充套件,按使用付費。這種特性經常被稱為像水電一樣使用IT基礎設施。

  廣義“雲端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充套件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網際網路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

  由此可見,“雲端計算”最核心的關鍵詞是“按需使用,隨時獲取,隨時擴充套件,按需付費”,目前的企業資訊化服務是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的。下面我們從簡單的幾個方面來闡述一下企業究竟能從“雲端計算”得到什麼。

  “雲端計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資料儲存中心資料並不是儲存在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電腦裡才最安全。企業電腦常被木馬病毒攻擊,企業的資料安保並不能做到足夠的專業,但是,“雲端計算”公司會有頂級的專業團隊專門來負責“雲端計算”中資訊的安全,不然他們就必須為此付出沉重的商業代價,他們會提供各種專業而嚴格的許可權管理策略讓企業不同層級的人共享資料。

  “雲端計算”降低對使用者端的裝置要求企業使用者不再需要給員工電腦安裝各種各樣的應用軟體,不再需要考慮用哪個系統,或某個最新版本,不再需要不斷升級電腦硬體,不再需要害怕那些應用軟體有沒有木馬,不再需要為了開啟客戶發來的某種格式的文件瘋狂尋找並下載某個應用軟體……因為“雲端計算”的所有運算能力都在“雲端”,所有的軟體在“雲端”都有,所需的儲存也在“雲端”,企業只需要一個能上網的電腦、一個瀏覽器就可以。一切都是通過瀏覽器完成的,這更像是將企業的終端裝置僅僅只是一個“辦事視窗”。

  “雲端計算”輕鬆實現不同裝置間的資料與應用共享“雲端計算”可以連結企業員工的手機、PDA、電腦等各種可以接入雲的終端裝置,這些裝置之間的資料可以無障礙共享,企業不必要在這些終端上都安裝一個外掛。因為在“雲端計算”中,資料只有一份,儲存在“雲”的另一端,企業的所有電子裝置只需要連線網際網路,就可以同時訪問和使用同一份資料。

  以客戶資訊管理為例,當企業使用網路服務來管理客戶資訊後,企業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一臺電腦進行管理,可以在任何一部手機上直接和客戶聯絡,也可以把某個客戶的的資料發給別人共享,這一切都是在嚴格的安全管理機制下進行的,只有對資料擁有訪問許可權的人,才可以使用或與他人分享這份資料。

  而現在企業能夠做到的就是老闆會打電話給某個員工,讓他幫查一下某個客戶的電話,這名員工查到之後然後回電,老闆記憶力不好,還需要到處找紙和筆記下。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雲端計算”的這個特性可以在企業更加複雜的應用中體現。

  “雲端計算”為企業使用網路提供了幾乎無限多的可能為儲存和管理資料提供了幾乎無限多的空間,也為企業完成各類應用提供了幾乎無限強大的計算能力。這個在單個電腦或企業系統中是無法實現的,在單個系統裡只是有限的一臺電腦來執行這些應用,但是在雲端計算,數千臺、數萬臺甚至更多伺服器組成的龐大的叢集來參與運算,雲端計算的潛力卻幾乎是無限的,當企業把最常用的資料和最重要的功能都放在“雲”上時,企業的資訊化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雲端計算”與IT巨頭“雲端計算”

  既然是未來,那麼現在都有哪些企業在部署自己未來的“雲端計算”市場?認識它們,為我們以後選擇“雲端計算”服務做做功課。

  “雲端計算”由於是多種技術混合演進的結果,其成熟度較高,又有大公司推動,因此發展極為迅速。Amazon、Google、IBM、微軟和Yahoo 等高科技巨頭都是“雲端計算”的先行者和推動者,甚至有部分公司已基於“雲端計算”的技術理念獲得了成功,如Salesforce、Facebook、 Youtube、Myspace等。Salesforce做的force.com“雲端計算”平臺已經為Salesforce帶來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營收。所以,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市場外衣可以看到,“雲端計算”已經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還在“雲端”那遙遠的地方,它已經“落地”給這些提供“雲端計算”服務的公司、應用“雲端計算”服務的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受益。

  Amazon

  Amazon使用的是彈性計算雲(EC2)和簡單儲存服務(S3)為企業提供計算和儲存服務。收費的服務專案包括儲存伺服器、頻寬、CPU資源以及月租費。月租費與電話月租費類似,儲存伺服器、頻寬按容量收費,CPU根據時長(小時)運算量收費。Amazon把“雲端計算”做成一個大生意沒有花太長的時間:不到兩年時間,Amazon上的註冊開發人員達44萬人,還有為數眾多的企業級使用者。有第三方統計機構提供的資料顯示,Amazon與“雲端計算”相關的業務收入已達1億美元。“雲端計算”是Amazon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Google

  Google當數最大的“雲端計算”的使用者和推動者。Google搜尋引擎就建立在分佈在200多個地點、超過100萬臺伺服器的支撐之上,這些設施的數量正在迅猛增長。Google地球、地圖、Gmail、Docs等也同樣使用了這些基礎設施。採用Google Docs之類的應用,使用者資料會儲存在網際網路上的某個位置,可以通過任何一個與網際網路相連的系統十分便利地訪問這些資料。目前,Google已經允許第三方在Google的“雲端計算”中通過Google App Engine執行大型並行應用程式。Google值得稱頌的是它不保守。它早已以發表學術論文的形式公開其“雲端計算”三大法寶:GFS、 MapReduce和BigTable,並在美國、中國等高校開設如何進行“雲端計算”程式設計的課程。

  IBM

  IBM在2007年11月推出了“改變遊戲規則”的“藍雲”計算平臺,為客戶帶來即買即用的“雲端計算”平臺。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動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復的虛擬化“雲端計算”軟體,使來自全球的應用可以訪問分散式的大型伺服器池。使得資料中心在類似於網際網路的環境下執行計算。IBM正在與17個歐洲組織合作開展“雲端計算”專案。歐盟提供了1.7億歐元作為部分資金。該計劃名為RESERVOIR,以“無障礙的資源和服務虛擬化”為口號。2008年8月, IBM宣佈將投資約4億美元用於其設在北卡羅來納州和日本東京的“雲端計算”資料中心改造。IBM計劃在2009年在10個國家投資3億美元建13個“雲端計算”中心。

  微軟

  微軟緊跟“雲端計算”步伐,於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作業系統。Azure(譯為“藍天”)是繼Windows取代DOS之後,微軟的又一次顛覆性轉型——通過在網際網路架構上打造新“雲端計算”平臺,讓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藍天”上。微軟擁有全世界數以億計的Windows使用者桌面和瀏覽器,現在它將它們連線到“藍天”上。Azure 的底層是微軟全球基礎服務系統,由遍佈全球的第四代資料中心構成。

  Salesforce

  Salesforce.com是一家愛爾蘭公司,是軟體即服務廠商的先驅,併成為第一個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SaaS/雲端計算”公司,相比之下,微軟的Red Dog Cloud Services和IBM的Blue Cloud(藍雲)計劃才剛剛起步。2008年1月, Salesforce.com推出了隨需應變平臺DevForce,Force.com平臺是世界上第一個平臺即服務的應用——PaaS。 Salesforce拋開了讓客戶覺得太過科學性描述的“雲端計算”,而推出了“商業雲”(Business Cloud)的概念。除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係管理),Force.com平臺要構建更多更好的應用。開發人員可以用這個平臺建立核心的商業應用,如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HR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人力資源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它的理念是重創新而不重架構,而客戶的生意就在這片雲裡完成。

  現在日本的郵政局網路已經在Force.com平臺上建立了應用,為40000客戶提供查詢服務,而此功能的設計開發僅僅2個月,這可謂是雲端計算首個初具規模的成功案例。我們將作專門技術文章介紹Salesforce的force.com“雲端計算”平臺。

  一個“雲端計算”的應用案例“雲端計算”的新穎之處在於它幾乎可以提供無限的廉價儲存和計算能力。紐約一家名為Animoto的創業企業已證明“雲端計算”的強大能力(引自《紐約時報》)。Animoto允許使用者上傳圖片和音樂,自動生成基於網路的視訊演講稿,並且能夠與好友分享。該網站目前向註冊使用者提供免費服務。2008年年初,網站每天使用者數約為5000人。4月中旬,由於Facebook使用者開始使用Animoto服務,該網站在三天內的使用者數大幅上升至75萬人。 Animoto聯合創始人Stevie Clifton表示,為了滿足使用者需求的上升,該公司需要將伺服器能力提高100倍,但是該網站既沒有資金,也沒有能力建立規模如此巨大的計算能力。因此,該網站與“雲端計算”服務公司RightScale合作,設計能夠在亞馬遜的網雲中使用的應用程式。通過這一舉措,該網站大大提高了計算能力,而費用只有每伺服器每小時10美分。這樣的方式也加強創業企業的靈活性。當需求下降時,Animoto只需減少所使用的伺服器數量就可以降低伺服器支出。

  我國“雲端計算”的發展簡況在我國,“雲端計算”發展也非常迅猛。

  2008年5月10日,IBM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建立的中國第一個“雲端計算”中心投入運營(trouble project);2008年6月24日,IBM在北京IBM中國創新中心成立了第二家中國的“雲端計算”中心——IBM大中華區雲端計算中心;2008年11月28日,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與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管委會簽約,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將在東莞松山湖投資2億元建立“雲端計算”平臺;中國移動研究院做“雲端計算”的探索起步較早,已經完成了雲端計算中心試驗。中移動董事長兼CEO王建宙認為“雲端計算”和網際網路的移動化是未來發展方向。

  2009年,中國萬網和微軟通過全球Go Live專案和Local RDP專案來合作部署伺服器虛擬化專案,為未來“雲端計算”伺服器應用打下基礎,並推出未來“雲端計算”應用的雛形產品卓越-Ⅰ型主機。

  目前,這些發展仍在迅速變化當中。

  展望在不遠的未來,企業將生活在對“資訊化”需求的“自來水時代”,將告別目前的“挖井吃水”,那是所有的企業者們夢寐以求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