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常用指標

Amor167發表於2018-11-16

一、使用者獲取(廣告相關)
1.渠道到達量
曝光量(Exposure Rate),即產品推廣頁中有多少使用者瀏覽。目標:吸引使用者、提升品牌知名度

CTR(Click-Through-Rate):廣告點選量通過率,廣告點選量/廣告瀏覽量,除了廣告,它也應用在各類推薦系統的評價中。

2.渠道轉化率
轉化率是應用最廣闊的指標。業界將轉化率和成本結合,衍生出CPM,CPC,CPS,CPD,CPT等。

CPM(Cost Per Mille):指每千人成本,它按多少人看到廣告計費,傳統媒介比較傾向採用。CPM推廣效果取決於印象,使用者可能瀏覽也可能忽略,曝光帶來了品牌隱形價值,所以它適合在各類門戶或者大流量平臺採用Banner形式展現品牌性。

CPC(Cost Per Click):指每使用者點選成本,按點選計價。

oCPC(optimized Cost Per Click):優化了的CPC。CPC和CPA的折中之後,oCPC誕生了,廣告平臺以轉化作為優化目標,而計費方式依舊使用CPC點選扣費。對比CPC模式下,廣告平臺是以Click作為優化目標。即如果發現某個使用者對廣告的轉化概率高,廣告平臺可以適當提高出價,使得廣告主更有機會搶到該使用者的曝光機會;如果轉化概率低,則需要調低出價。從上面看出,oCPC有兩個核心的技術問題:轉化率預估和動態出價。

CPA(Cost Per Action):指每行動成本,按使用者行為計價,行為能是下載也能是訂單購買。CPA收益高於前兩者,風險也大得多,它對需求方有利對供應方不利。

以上三種是常見的推廣方式。

CPT(Cost Per Try):按時長付費,主要是移動應用渠道營銷平臺以試玩為付費標準。

CPI(Cost Per Install):每安裝成本

CPD(Cost Per Download):每下載成本

CPR(Cost Per Response) :每回應成本。以瀏覽者的每一個迴應計費。

CPP(Cost Per Purchase) :每購買成本。只有在網路使用者點選廣告並進行線上交易後,才按銷售筆數付給廣告站點費用。

包月方式:按照“一個月多少錢”的固定收費模式來收費的。儘管現在很多大的站點多已採用CPM和CPC計費,但很多中小站點依然使用包月制。

PFP(Pay-For-Performance): 按業績付費,基於業績的定價計費基準有點選次數、銷售業績、導航情況等等。

CPL(Cost Per Leads):以蒐集潛在客戶名單多少來收費;

CPS(Cost Per Sales):以實際銷售產品數量來換算廣告刊登金額。

eCPM(effective cost per mille):每一千次展示可獲得收入,廣告主預估自身收益的指標。

渠道推廣是依賴技術的行業,使用者畫像越精準,內容與使用者越匹配,則越容易產生收益。

ROI (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回報率

二、使用者活躍
AU(Active Users):活躍使用者,統計週期內,開啟過的使用者數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使用者數量

MAU 月活躍使用者數量 count(distinct device_id) where month(dt)=‘11’ MAU≠DAU*30 比例通常在5~6

單使用者開啟天頻=DAU*月度天數/MAU

VV(Video View,播放數),是指在一個統計週期內,視訊被開啟的次數之和

CV(Content Views,內容播放數),是指在一個統計週期內,視訊被開啟,且視訊正片內容(除廣告)被成功播放的次數之和

PV(Page View,瀏覽量),是指在一個統計週期內,瀏覽頁面的數之和。

UV(Unique Visitor,訪客數),是指在一個統計週期內,訪問網站的人數之和

三、使用者留存
留存率:使用者在某段時間使用產品,過了一段時間後,仍舊繼續使用的使用者,被稱為留存使用者。Facebook有一個著名的40-20-10法則,即新使用者次日留存率為40%,七日留存率為20%,三十日留存率為10%,有此表現的產品屬於資料比較好的。

次日留存=新增使用者中第二天開啟的人數/新增使用者人數

七日留存=新增使用者中七天後開啟的人數/新增使用者人數

使用者流失率:使用者流失率和留存率恰好相反。流失率在一定程度能預測產品的發展。生命週期 = (1/流失率)*流失率的時間維度。它是經驗公式,不一定有效。產品的流失率取決於產品的背景形態,例如主打婚禮管理工具產品的留存率肯定低。

四、傳播/活動
傳播和活動是一體兩面。

K因子:每位使用者平均向多少使用者發出邀請,發出的邀請又有多少有效的轉化率,即每一個使用者能夠帶來幾個新使用者,當K因子大於一時,每位使用者能至少能帶來一個新使用者,使用者量會像滾雪球般變大,最終達成自傳播。當K因子足夠大時,就是快口相傳的病毒營銷。

病毒傳播週期:活動、廣告、營銷等任何能稱之為傳播的形式都會有傳播週期。病毒性營銷強則強矣,除非有後續,它的波峰往往只持續兩三天。這也是拉新的黃金週期。另外一種傳播週期是圍繞產品的邀請機制,它指種子使用者經過一定週期所能邀請的使用者。理論上,通過K因子和傳播週期,能預測依賴傳播帶來的使用者量,可實際的操作意義不大,它們更多用於各類活動和運營報告的解讀分析。

使用者分享率:它又可以細分為微信好友/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資料只能知道使用者轉發與否,轉發給誰是無法跟蹤的。

活動曝光量/瀏覽量

活動參與率

五、營收
LTV (Life Time Value) 顧客終生價值,指的是每個使用者在未來可能為該服務帶來的收益總和。

PU ( Paying User):付費使用者

APA(Active Payment Account):活躍付費使用者數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平均每使用者收入,即可通過 總收入/AU 計算得出。

ARPPU (Average Revenue Per Paying User): 平均每付費使用者收入,可通過 總收入/APA 計算得出。

PUR(Pay User Rate):付費比率,可通過 APA/AU 計算得出。

六、其他
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國際移動裝置識別碼。俗稱“手機串號”、“手機串碼”、“手機序列號”,用於在GSM行動網路中識別每一部獨立的手機,相當於手機的身份證號碼。

環比:本期統計資料與上期比較,例如2014年7月份與2014年6月份相比較。

同比: 與歷史同時期比較,例如2014年7月份與2013年7月份相比。

垂直APP:專一某一領域的app。直接面向使用者,而不是平臺,拿電商來說:淘寶屬於平臺類電商,而唯品會,聚美優品就屬於垂直類電商。

TGI(Target Group Index):目標人群指數,也常被稱為偏好度或重要性。人群TGI指數=目標群體中具有某一特徵的群體所佔比例/總體中具有相同特徵的群體所佔比例*標準數1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