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奪回你自己,做個強烈自我意識的人

追憶似水流年發表於2016-11-11

MagicNotes,思緒隨風飛揚,偶爾在這裡停留。

在大多數情況下,實際行動都是發生在其主觀意義處於模糊的半意識、或者實際上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中,行動者更有可能是在模模糊糊的意義上“知道”它,但並不明白自己正在幹什麼或者對它有著明確的自覺意識。

他的行動大多受本能驅使或者習慣使然。只是在偶然的、並且涉及大量同一行動的情況下,往往也只有少數人對於行動的主觀意義——無論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產生明確的意識。

完全自覺和明確的有意義行動的理想型別,只能是一種邊緣情況,在分析經驗事實的時候,任何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都必須考慮到這一點。

——韋伯《經濟與社會》

擁有強烈自我意識的人永遠是少數,甚至是這樣的人也在大多數情況下處於無意識或半意識。

自我意識又是個什麼東西呢?就是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情商高與低是由什麼決定的?也許有人會說出很多現象和特徵,如專注力、自控力、善於交際,但是這些卻不能給予你絲毫的幫助。因為你只看到了表象——這些由根源的東西衍生出來的外物,然後當你轉向其他領域的時候,你一樣會困惑。

一個優秀的人,你所看到的他的優秀只是他的外部而已,你所看不到的是他內在的高度自律和思想的完整秩序。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你感嘆它的奇偉挺拔,你卻不知道這棵樹的根基扎得有多深多廣。當你嘗試跟他交流的時候,你才發現,他的知識廣博遠超乎你的想象,他的見解深刻到你膜拜不已。你會覺得,究竟是怎麼的大腦,經過怎樣的訓練,才能有如此深邃的見識與智慧。

感受力高的人有更多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他能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受力低的人往往意識不到問題所在,我的意思是說:根本!意識不到!問題所在。

舉個例子:堅持。

情商高的人更懂堅持,然後呢?你只看到了他無比厲害的外表——然而他怎麼堅持下去的?當你實在找不到原因的時候,只能把原因歸於“他情商高”。

問題的關鍵在於:情商高的人他能注意到堅持過程中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及時處理這些問題,但是情商低的人他不會注意到這也是一個問題——我,正在討厭這件事情,這是一個不好的訊號,所以,它需要被解決。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的情緒,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一些想法。

再舉個例子:戀愛。

戀愛會提升一個人的情商。因為戀愛中的人會時刻小心自己的言行舉止,他會進行自我監視,他會關注自我的一言一行以防導致對方對自己失去興趣:他會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表現得和平時判若兩人,在她面前把各種細節做好......

最近很紅火的《歡樂頌》裡有這麼一個劇情:一來到公司,安迪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開會聽報告,等她忙完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卻發現早已等候在此的老譚。原來,老譚擔心老嚴帶回來的訊息會刺激到安迪,便特意帶了飯菜到公司陪安迪吃,他表示工作上的事情不用向自己彙報,自己絕對相信安迪,在得知安迪為弟弟的事情滿懷愧疚時,老譚表示不管花費多大的人力物力都會幫她找到弟弟。安迪看著視她如親人的老譚,十分感動。吃飯的時候有一段Andy的心理特寫:Andy第一次發現,老譚心細如髮,他記得Andy緊張的時候要靠喝水壓制,擔心Andy不吃東西,所以親自作陪,唯恐自己沒有朋友、沒有親人,要獨自承擔一切。“放心吧,我知道你為什麼來,我沒事。”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強烈自我意識的例子,她意識到對方為什麼而來,對方的心思,對方的考量,如何回饋對方,讓對方心安、不要為自己操心,同時享受對方給自己帶來的溫暖的感覺。短短的一個情節,充分體現了強烈自我意識者能夠清醒快速分析當前情景,並作出正確決策的高情商行為。所以你懂的,為什麼五個女主角里,Andy是混得最好的,金領精英階層代表。

當然,世事無絕對——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意識到這一點,有些人談很多戀愛,還是一樣的幼稚。這又是為什麼?他感覺很困惑,他覺得是如此的突然,他意識不到有什麼問題,他只是跟著感覺走,無意識、無反省。

再例如:你往往能看到——越是你認為成功的人,他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執行良好,這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我有一種特別的觀點,我認為是因為他們具有更多的自我意識,意識到問題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被關注到——例如,如果健康威脅到了我的情緒,我應該注意到,那麼,解決它!

最後舉個例子:自我為中心。

寫作中如何加粗是一個學問:因為你認為你能瞭解到的東西,人家不一定能有耐心——意識到其中的“自我中心”也是一個問題。一個人會突然意識到,我看到的、感覺到的,和別人是不同的!如何加粗,如何排版,如何使閱讀體驗最大化,是一個需要被注意到的問題。

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不是你頭腦認為如何就如何的。那些厲害的人,一定是發現了什麼不可告人的認知世界的方式。

人是思想的產物,心裡想的是什麼,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甘地


前面說了自我意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那麼,如何讓自我意識為我所用呢?

我們需要注意一下幾個關鍵性概念:

1. 自我監視

自我監視(self-monitor)和反思(reflection)不同點在於:自我監視更強調事中觀察——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意識到,屬於及時反饋。反思是經過一段時間後的整體感知,例如寫日記往往在意的是今天印象最深的東西,而無法注意到最細微的當時感受

許多頂尖的選手,都是自我監視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使用者。例如下棋、打牌,真正到了國際級別的賽事,心理上的博弈就變得尤為重要,那麼留意自己內心的細微想法,甚至是無意之中出現的,都非常重要。提升到一定階段,就會遇到瓶頸,這個瓶頸其實很大程度來源於不知道自己哪裡還可以提升——越是擅長自我監視的選手,他能看到自己的笨拙,因為他知道他還有那麼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這種狀態是非常令他們享受的。

自我監視常常容易被事後遺忘,建立一套及時資訊記錄系統非常有必要。當我回憶以前中學的一位學霸的時候,她有一個習慣非常值得深思:她常常在路上走著走著就會記錄想法,或是考完月考試卷就把一些想法記下來——因為她知道當把月考試卷發回手裡的時候,很多感覺就不見了。這些感覺不限於只是針對知識點,還有心態調解,各種方面。

有時候你會有一種遇到很多次的同樣受挫的感覺,每次一到這種境地總是無力解決問題,缺乏自我監視的人會一次次地被類似的感覺僅僅捆住,而懂得自我監視的人學會發現自己正處在了這種情況,那麼他通過一兩次的成功實驗,就能在以後慢慢學會解決。

沒有及時的自我監控,往往就只有事後的後悔與懊惱。

這個可能大家都有類似的感受了。比如男女朋友吵架了,吵得很厲害,大家互不讓步,都沒有察覺到自身的錯誤,然後就導致分手的。事後男方女方都覺得,這件事我確實有不對的地方,但是惡果已釀成,複合已非易事了。

再比如,領導已在話語中多次暗示你,不要打斷我的說話。但是你沒意識到,還一個勁地說個不停,話匣子根本關不住,給領導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等別人說完話,有機會自己再表達,這是基本禮貌。如果當場沒及時發現領導的意思,事後再發覺,你肯定會懊惱不已。

作為一個成熟的人,你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與話語負責,而為了不出差錯,你需要保持自我監控,觀察自身的思考、感受與情緒等等的變化,也要觀察環境、對方的言辭表情等的變化,然後修正處理,才能比較好的Hold住全場。

2. 視覺化

關注自己的內心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探索,有時候這種感覺只是一道閃光就不見了。只有很少一部分最懂得關注自我的人能把這些體驗用影象顯現在腦海中,這就是體驗的視覺化。

視覺化與具體化除了加深理解外,還是經驗複製的關鍵步驟。許多天才都善於抓住一些只可言傳不可意會的訣竅,但是他們說不出來,他們只能用一種隱喻(metaphor),或者乾脆只能一輩子自己用用。這些模糊而又清晰的感覺,他們在生活中一遍遍地運用,但是他們說不出來。

這種體驗的顯化有時候非常抽象,抽象到普通人根本難以理解,而這正是無數人得以成功的祕訣,這種體驗的根本來源還是對自我的關注

無意識的成功行為轉瞬即逝,視覺化後的成功可以被個人所領會並加以複製,加以語言化和實體化的成功體驗可以被眾人所複製。

3. 悅納與接受

人天生就有一種讓自己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的本領,選擇性過濾也許是自我監視最大的敵人——我們時時刻刻被一些不重要的但困擾著我們的東西所干擾著,但是我們不想也不願去正視它們。但是坦然接受一切,再重新審視什麼在困擾著你的時候,你也許更能發現問題所在。

我早期的時候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自我監視,卻總是發現身上的不舒服,坐在凳子上一刻也沒舒服的時候,我以為是過度監視導致的神經緊張,於是就停止了一段時間對自我的觀察。但後來我發現,這種停止本身就是一種不敢正視問題的表現,於是我重新把自我監視開啟,但是這時候的我已經能學會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意識關注點和進行合理的收放。

例如,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在學習的時候容不得噪音,於是他們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安靜的地方。但是對自我意識更敏銳和更加接受的人,他們就會傾向於去向這個問題發起更加猛烈的挑戰:訓練自己在噪聲中專注的本領,不僅開大音量, 而且還在各種非常具有吸引注意力的場合,例如在室友打遊戲的時候進行高難度的學習。

在《學習之道》中,作者甚至訓練出了一種根據這種外界刺激的節奏進行輔助自己思考的能力。例如,我們不僅不迴避音樂,還要根據音樂的節奏進行學習,甚至將這些音樂進行知識的編碼,成為我們提取知識的一部分。

悅納,從字面意思上了解,就是愉悅地接納,這是一個很美好的詞彙。以我自己為例子,我很喜歡考一些技術資格證。很多人都不解,覺得你為什麼要這麼累,有些考試還難麼難,通過率那麼低,也不是非常有必要去考,浪費這功夫幹嘛?但是,我很享受通過以考促學的過程,要通過一個資格考試,勢必需要將這個方面的知識體系完善。將知識納入到自身知識體系的愉悅,是無法言表的。比如我考資訊系統專案管理師,看了很多書,結合實際去理解這些知識,慢慢的整個專案管理的知識體系就融入到我現有的知識結構中,讓我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實施技術管理。當我意識到這些知識的價值的時候,我就會非常貪婪地吸收這些知識,這個過程非常讓人愉悅,這就叫悅納。

意識到知識與資訊的重要性,並悅納之,這是我們邁向智人的開端。

4、刻意練習、實驗

當我們發現了內心的衝突的時候,心理問題也許光采取接受的方法就能解決,但是很多高階的、更加複雜的問題,則需要進行刻意訓練。其實刻意練習理論根本上來自於對自我的關注,沒有對自我的關注和反饋就永遠不可能有提升。

刻意練習理論需要有最好的教練和最強大的意志力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不知道自己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水平,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訓練,這才是刻意練習最難的地方。

如果說學習區是刻意練習理論所強調的,那麼什麼樣的感受才是可控而有效的呢?我們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加碼還是減輕強度。

Follow your heart,似乎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句話,裡面包含著太多的細節。

5、聯絡——一切都在聯絡之中

一直以來我做事都只完成30%或50%,每次做到最困難的時候我就會不自覺地放棄,瓶頸期太普遍了,所以每次我都會敗下陣來,例如攝影、書法、程式設計、ps...大學我真的玩過很多東西,但是我覺得沒有一件我能堅持很久的事情。這種困擾一直陪伴著我,讓我對自己的堅持能力非常擔心。

但是有一天晚上我依舊躺在床上,思索著這個問題,因為我又把一本書只看了一點點。我突然留心到這可能與我最後階段的草草行事有關。我意識到我非常不善於善終。我看書的時候,例如看了一會時間,我決定要休息了,我就會迫不及待地把它丟到一邊,也沒有書籤,也沒有筆記。更致命的是,我往往看教科書看得七零八落,有時候上課不想聽了,就幹其他的事情。事情往往是:當時確實是爽了,但之後再想重拾爛攤子就非常拖延和堅持不下去。

拖延和堅持不下去的根本問題不在於當下,而在於你之前就沒把一件事做到非常適合現在去做。最後等你下一次再想去做的時候,記憶的放大效應就會讓你非常不想去做,感覺就像一座大山壓在面前。

我真正想到這個的,竟然是我對自己吃飯的關注:我留意到我吃飯最後總要剩下一點飯,因為我覺得壓底的飯冷了或是不好吃,我吃菜只吃上面的一層和最好的東西。這體現了我對收尾的極端沒有耐心,而正是這種對最後的草草了事導致了下一次開始活動的萬般拖延。

當你進行了對自我的長期關注之後,你就會發現,知識的形式無窮無盡,學習的套路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卻大有想通之處。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你解決問題的靈感。

為什麼不同的問題,我們能找到共通的地方?

因為問題從來都不一樣,解決問題時候內心的感受很多時候都是相同的,你模糊地感受到了同樣的感覺,就能夠指引你從別處找到方法。

印象畫能給人同樣的舒暢感,大多數時候是因為他們從心,而不是走形式。

總之,自我意識是一個成熟的理性人所擁有的最明顯和本質的標誌。而成長,必然是一個充滿頓悟、反慣性、痛苦、枯燥但不乏趣味的自我意識過程。唯有一個意識到問題存在的人才能進步,這是通往成熟和自我完善的門,而自我意識就是這扇門的鑰匙。問題,永遠是自己思維的問題——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識,需要注意到更多的問題。

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這是一件非常長期的、需要勇氣的行為。

自我意識太強,太敏感了怎麼辦?我想,一個真正能意識到自己太敏感的人會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裡有個更重要的問題:你為什麼明知道自己敏感卻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這才是我真正說的自我意識:存在問題?那麼,我為什麼無法解決它?你有沒有意識到問題中的問題?

我想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我猜測其中一個原因是:更多的時候,你並沒有把這個當作一個真正的問題去解決。因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時間都是按照慣性進行的(這幫助我們快速決策),可是一個只按照慣性行事的人,是沒有學習的(學習的真正定義是改變,“改變”發生了學習就在進行之中了)。

回到問題中,如果你真的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你就會觀察自己,蒐集資料資訊,然後去了解:你在什麼情況下敏感?例如,我常常會在和異性交往的過程敏感,這種熟悉的尷尬感覺常常會不期而至,那麼,繼續觀察。繼續觀察會發現,我為什麼會敏感,原因是很多的,這真的不是一個單一問題:說話、著裝、經濟地位、場合……這些可能都是導致我敏感的因素,那麼留心這些東西、熟悉這些東西,為綜合分析提供根據。

一個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人是敏銳的,卻不是敏感的。前者會在早期注意到這個問題然後去知乎詢問,然後堅持改變。我就經歷過這個過程,後來我明白:原來敏感,也是可以鍛鍊的。

福流(flow)理論認為:當人們進入一種專注的福流狀態,自我意識會被暫時省去,人會體驗到巨大的投入的快樂,時間會過的很快。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自我意識應該被節制地使用呢?

事實是,自我意識會導致一定的焦慮、痛苦,在積極心理學中,自我意識總是以負面的情緒出現,這不無道理。看看歷史中的那些瘋掉的天才、作家,再看看盧梭的《懺悔錄》,那些數不清的「我」。發生最激烈變革的地方無不是自我意識的主宰戰場。

我希望所有人能在「自我」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但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如果用一句話來表明我現在的觀點,我會說:「自我」是通向成功者的道路,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成為成功者,因為那太苦了。

感謝 徐佳鑫 在知乎提出這麼有趣與深刻的觀點。

這裡所談的“自我意識”,與心理學的本我與自我,超我有相類似的地方,可以比照閱讀。

本我與自我,超我共同組成人格。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慾望的貯存庫。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本我由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於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澱物,是被壓抑、擯斥於一時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生命力、內驅力、本能、衝動、慾望等心理能力。

超我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是指人格結構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

這方面的知識可參閱:意識與本我、自我、超我理論

PS:當你開始刻意培養自己強烈自我意識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大部分人,都是靠條件反射去應付生活中的大多事,也就是說,控制自己行為和思考的,大部分時候只是本能而已。但是當你嘗試去用自我意識,重新把“你”的控制權從本能那裡奪過來,這非常有挑戰性。你需要發動全身感官,比如視覺去觀察,聽覺去傾聽,有時還得發動嗅覺,觸覺等等去獲得當前環境的最大化資訊,然後運用你的大腦去分析,駕馭你的思考,然後再做出處理。我有幾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每一種處理方式會導致怎麼樣的後果。我該選擇哪一種,為什麼?同時你會察覺到自己的心理與情緒變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如何壓制消極的情緒,如何享受積極的情緒等等。這種重新駕馭自己思想、駕馭自我的感覺,非常有意思。

有時候,當你使用這種監控與駕馭自我的過程中,你會覺得人其實就是一個移動的智慧系統,會收集周圍環境的資料(資訊),通過大腦進行思考處理(利用已有的資訊與經驗可以更高效準確地處理問題),然後得出決策。與其他移動智慧系統之間的互動更有趣,你可以觀察對方,思考對方的想法,判斷對方說某些話的深意,去讀懂對方,傾聽對方的經歷與故事……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監控自己的思考與心理變化,享受這個駕馭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

你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人士貌似都會讀心術,其實他們是資訊獲取與思考決策的高手。他們在一瞬間觀察並嘗試讀你,然後幾句話就驗證他們的判斷。這也是他們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時刻自我監控,駕馭自己不出差錯,同時學習成長。

當我在笑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在笑,我知道自己很開心,我享受著我笑的那一刻,我認為,這就是人之為人的一個很大的樂趣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