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被曝重組機器人團隊,4年前缺錢缺資料,如今要做硬體佈局了

机器之心發表於2025-01-12
目標是開發「通用」、「自適應」和「多功能」的機器人。

前幾天的 CES 大會,黃仁勳在演講中又雙叒叕提到,機器人領域的「ChatGPT 時刻」即將到來,準備迎接機器人的騰飛吧!
圖片
沒錯,OpenAI 也是這麼想的。

如果說大語言模型定義了當前的 AI 浪潮,那麼下一波浪潮的主角將是機器人。AI 將從純粹的語言理解,進化到對物理世界的深度認知。

據外媒 Tech Crunch 報導,OpenAI 正在重組其機器人團隊。

這一訊息來自 OpenAI 硬體部門的總監的社交媒體動態和最新發布的招聘資訊。

去年 11 月,從 Meta 的 AR 眼鏡部門跳槽到 OpenAI 來負責硬體部門的 Caitlin Kalinowski 在 X 平臺透露,OpenAI 將開發配備定製感測器的機器人
圖片
此次招聘的共有三個崗位,分別是:電子感知工程師、機器人機械設計工程師、技術專案經理(TPM)。
圖片
  • 電子感知工程師:負責設計設計和開發機器人感測器系統,年薪 36-44 萬美元。
  • 機器人機械設計工程師:負責設計機器人的核心機械系統,年薪 36-44 萬美元。
  • 技術專案經理:負責統籌產品開發全流程,建立和管理機器人訓練實驗室,協調各技術團隊,確保設計階段順利推進,年薪 34-44 萬美元。

OpenAI 的目標是開發「通用」、「自適應」和「多功能」的機器人,能在真實世界中展現接近人類的智慧。為此,硬體團隊將自主開發感測器和計算元件,並由自研的 AI 模型驅動。

據 The Information 報導,OpenAI 已在探索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更已著眼未來量產的可能,正在招募具有「百萬級量產機械系統經驗」的工程師。

機器人領域正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去年獲得了超 64 億美元風投,多家公司在工業和服務領域已找到商業落地場景。特別是人形機器人領域,OpenAI 投資的 X1 和 Figure 等公司都在積極推進技術突破和量產計劃。

實際上,OpenAI 重返機器人領域早有苗頭。

過去兩年中,OpenAI 就在機器人領域「廣撒網」,其內部創業基金投資了幾家人形機器人公司。例如,2023 年 3 月,OpenAI 投資了來自挪威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1X Technologies(融資 1.25 億美元)。

2024 年 2 月 29 日,OpenAI 成功「牽手」Figure,並助其融資 7.45 億美元。在當時 Figure 融資新聞釋出會上,OpenAI 就暗示了可能重啟機器人專案。

OpenAI 和 Figure 宣佈合作 13 天后,就推出了 Figure 01 機器人,憑藉一段 2 分 35 秒的影片刷爆全網,影片中的 Figure 01 展現出了驚人的理解、判斷、行動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圖片
3 月 12 日,一家名為 Physical Intelligence 的公司在舊金山成立,目標是「為機器人構建大腦」,在公司官網的致謝中,赫然寫著 OpenAI 的名字。

不過,既然 OpenAI 已經以投資等方式與其他機器人公司進行了深度合作,卻仍然選擇重組自己的機器人部門,自主研發機器人。這個選擇不免有些耐人尋味。
圖片
2024 年 7 月,Figure 01 在寶馬汽車工廠「實習」。

在去年六月《福布斯》雜誌的採訪中,有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不打算與這些公司競爭,而是共存,讓各家機器人制造商能夠整合 OpenAI 的系統。

現如今,不知 OpenAI 在機器人領域的戰略是否已經悄然轉向

雖然 Kalinowski 稱,這是 OpenAI 首次釋出機器人硬體相關職位,但這並非 OpenAI 首次涉足機器人領域。

2021 年 7 月,OpenAI 曾一度解散機器人團隊轉向其他方向。如今重啟機器人專案,加上與傳奇的前蘋果產品設計師 Jony Ive 合作開發新裝置、自研 AI 晶片等動作,都顯示出 OpenAI 正在加速佈局硬體領域。

缺錢缺資料的「棄子」

機器人研發是 OpenAI 創立之初的重要使命之一。OpenAI 的聯合創始人 Wojciech Zaremba 當時帶領一支團隊,專注於研發「通用機器人」。
圖片
Wojciech Zaremba

2017 年 5 月,OpenAI 推出了開源軟體 Roboschool,用於在模擬環境中操控機器人。
圖片
這一年,OpenAI 還宣佈成功開發出一套系統,可以從模擬訓練直接遷移到實體機器人,只需一次學習就能掌握新任務。

到 2018 年,他們的機械手已經很靈活了,玩起小木塊來得心應手。
圖片
2019 年更是取得了大突破,這個能單手解魔方的機械臂引發了科技界熱議。
圖片
經過堪比 13000 年經驗的訓練,這臺五指機械手能以 20-60% 的成功率還原魔方。即便在戴手套、把手指捆綁起來等限制條件下,它依然能正常操作。別說捆著手指了,就是單手解魔方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OpenAI 的機器人團隊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 2020 年 10 月,OpenAI 以缺乏足夠的訓練資料為由,悄然解散了機器人團隊。

隨後,機器人團隊成員被分配到其他專案:Zaremba 負責 GPT 模型開發,Welinder 主管產品和合作關係,Bob McGrew 擔任研究副總裁,Lilian Weng 則成為安全系統負責人,並加入新成立的安全委員會。

更多詳情,可以參見機器之心之前的報導:《OpenAI 雄心勃勃的機器人計劃失敗了:強化學習沒法用?

「事實證明,只要我們能獲取資料,就能取得巨大進展。我們所有的無監督機器學習和強化學習系統都執行得非常好。而在機器人領域,資料的缺乏最終限制了我們的發展。」

在 2021 年的一次訪談中,Zaremba 承認解散團隊對他來說是個艱難決定,但從公司角度看,這或許是最優選擇。
圖片
OpenAI 釋出的宣告稱:「鑑於 AI 技術和能力的迅猛發展,我們發現其他途徑(如基於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能讓研究進展更快。」

Zaremba 在訪談中還表示,OpenAI 的聯合創始人們,包括 Greg Brockman、前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Elon Musk、Reid Hoffman 和 Sam Altman 都是 Scaling Law 的擁躉。他們相信,巨大的計算能力是通向 AGI 的必經之路,而強大的計算機結合強化學習、預訓練等技術可以實現突破性的 AI 進展。

當時 OpenAI 的 DALL-E 和 GPT-3 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更不用提後來的 ChatGPT 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圖片
DALL-E 的一張牛油果椅子,震撼了 2021 年初的 AI 圈

此外,沒擺在這個決定明面上的,還有一個不那麼體面的理由。

研究機器人很燒錢,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機器人行業沒少經歷「寒潮」:工業機器人公司 Rethink Robotics 未能成功尋找收購方後,幾個月便關閉了門店。被認為是最先進的機器人公司的 Boston Dynamics 成為了「燙手山芋」,先後被谷歌收購,然後賣給軟銀,最後現代同意以 11 億美元收購控股權。連本田也暫停了耕耘十餘年的 Asimo 機器人專案......

2019 年,陷入財務困境的 OpenAI 獲得了微軟 10 億美元的投資。隨後,OpenAI 也推出了不少更有變現希望的專案:比如由 Microsoft Azure 支援的 GPT-3 API;授權 GPT-3 與微軟的低程式碼平臺 Power Apps 深度整合,讓使用者能用自然語言程式設計等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解散機器人團隊,從商業角度看,或許確實是明智之選。

然而,OpenAI 的機器人夢從未褪色,比如 Sam Altman 曾說:「我們對此很感興趣,也有過掙扎,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重拾機器人的研究。」

現在,OpenAI 融資不斷、聲名顯赫、人才濟濟,可能是時候重溫機器人夢想了。

參考連結:
https://techcrunch.com/2025/01/10/new-openai-job-listings-reveal-its-robotics-plans/
https://venturebeat.com/business/openai-disbands-its-robotics-research-tea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