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醫生和智慧診療賦能地產,家有健康如何在基層社群診療中打造高品質醫療品牌?

動脈網VCBEAT發表於2018-12-12

正常的就醫秩序應該是「正三角形」,最頂端是大醫院治疑難雜症,中間是承上啟下的二級醫院,底座是面廣、量大的社群醫院,主攻常見病。

但如今,過度醫療的現象使得就醫秩序成了「倒三角」,70% 以上的就診量在二、三級醫院,而社群醫療機構卻門可羅雀。

對於普通常見病而言,小病不出社群是分級診療的基本目標,以企鵝診所、杏仁診所為代表的新型診所已經開始抱團、兼收幷蓄。在連鎖的模式中,成本、獲客、人員配置都面臨著不同的難點,差異化的特色服務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社群連鎖診所可持續生存的關鍵因素。

2017 年 1 月,國內首個與地產樓盤相結合的「家庭醫生」服務在廣東省中山市落地——家有健康社群醫療門診正式開業。

家有健康如何以「新診所」的形式依託社群人群和區位優勢,在基層醫療的市場走出自己的特色?近日,動脈網記者採訪了家有健康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李穎,解析一家以預防醫學為特色服務的社群診所如何賦能地產,助力基層醫療。

以家庭醫生和智慧診療賦能地產,家有健康如何在基層社群診療中打造高品質醫療品牌?

家有健康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李穎

基層醫療缺乏服務性,信任度亟待提高

在動脈閘道器於基層醫療的年度盤點中提到,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下一步重點發展的訊號非常清晰。即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診療服務功能定位,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隊伍和能力建設,提升服務水平,最終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實現到201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比例不小於65%,居民兩週患病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不小於70%等目標。

這樣的目標也就意味著,社群醫療機構未來將承載大部分的常見病診療任務。 

而在目前的基層醫療市場,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是政府主導的以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為主的基礎醫療服務,承載著公共衛生屬性,其痛點在於醫療資源的相對缺乏,導致醫療質量較低,服務較差;另一部分是社會資本主導的民營社群診所,這之中又分為單體和連鎖診所,在這部分診所中,醫生質量和品牌信任度成為幾乎是決定性的要素。 

2010年《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一文中,社會資本辦醫得到極大重視。然而,數年過去,總體來說,社會資本辦醫效果並不理想,一方面是公立醫院掣肘,另一方面是醫療亂象較多。

李穎認為對於民營的基層診療機構而言,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獲取百姓的信任度,「如果沒有信任度,就沒有發展,沒有收入,民營診所就沒有辦法長久地存活下去。」

「新診所」深度賦能地產

家有健康成立於2016年5月,為國內最早致力於國民健康管理的醫療品牌,積累了多年醫療經驗和海量醫生資源。

在家有健康的定義中,新診所是指「以網際網路為依託,通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診所的服務體驗、營運流程進行再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診所新模式。」

李穎強調,家有健康在設立之初就有很明確的方向,即通過「醫療+地產」相結合的商業模式,同時深開發及融合網際網路的現代智慧化的一些手段去創新基層醫療,同時去賦能現在新型的住宅地產專案。

地產結合醫療的形式並不少見,如萬達、恆大等大地產都在涉足醫療領域,雖然擁有雄厚實力,但醫療的複雜性不可低估,將醫療服務深度嵌入地產仍然是他們的一大難題。 

地產與診所有著天然的結合條件,診所在前期投入中,很大部分成本來源於租金及人力成本,而地產的配套中,教育與醫療已經成為「標配」,因此在雙方的結合過程中,由地產商提供商鋪,將可以給社群居民信賴的醫療品牌作為樓盤的配套建設,雙方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李穎表示:「家有健康從兩方面賦能地產,一是配套地產的社群醫療服務;二是雲HIS大資料,保證家庭健康資料的完整性、連續性。」

業主入住社群,即可獲得全方位優質醫療服務保障。既有家庭醫生定時上門,也可通過線上預約實現遠端視訊會診,在社群解決不了的疾病,診所還設立了綠色轉診通道,可實現便捷就醫。

以家庭醫生和智慧診療賦能地產,家有健康如何在基層社群診療中打造高品質醫療品牌?

家有健康中山門診

家有健康的特色服務為家庭醫生服務及兒童健康管理。家庭醫生服務通過自有醫生團隊的主動上門,為社群居民進行預防工作和健康管理;另外,與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兒童早期發展中心合作設立的兒童健康管理中心,通過兒童生長髮育監測、生長髮育偏離兒童指導及干預、兒童營養評估及檢測、母乳餵養諮詢指導、輔食新增諮詢及指導等特色業務,解決三甲醫院觸及不到的兒童基礎保健服務。 

基於優質的兒童健康管理服務,中山市家有健康的兒童健康管理中心也成為中山市的科學育兒基地 

在家庭健康資料方面,家有健康會為每一位業主建立專屬家庭健康檔案,通過可穿戴裝置等智慧硬體收集健康資料,個性化定製健康管理計劃,並通過逐步構建SLS(Smart Life System)智慧人居生態系統,與社群配套實現資料打通,包括提供健身房鍛鍊程式的提醒、小狗機器人服藥提醒等智慧化服務。

同時,在智慧化方面,家有健康自主研發了可投放到社群的無人醫務室,提供隨時隨地地診療服務,在微診間內,可以進行初步檢測、遠端診療、開具慢病/複診處方與拿藥、醫療分診、掛號、預約就診等服務專案。

提升質量與安全,建立有信任度的社群醫療品牌

自2016年5月上線以來,家有健康已在實地中山、遵義、無錫等住宅地產專案中落地3家門診和8家體驗店,建立了86人的全職醫護團隊和200人的遠端專家團隊(三甲醫院在職醫生)。診所的日接診量30到60人不等,共服務業主35000多人。

據李穎透露,家有健康從成立至今,75%-80%的收入都來源於預防醫學和社群的康復醫學的服務營收。其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年度包收費在7000-10000元不等,可覆蓋整個家庭成員。

談及社群診所最需要攻克的獲客難題,李穎認為社群醫療要吸引居民,首要解決的仍然是醫療的信任度的問題,在建立與社群居民的信任度方面,家有健康分兩步走: 

一是通過與物業的聯動,形成使用者粘性。社群居民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物業,通過物業的義診等活動,讓社群居民在家門口即享有便捷的醫療服務,解決常見病去大醫院排隊掛號等不良就醫體驗的問題;二是通過與政府的聯動,在政府預防醫學專案中提供服務和居民健康資料。

以家庭醫生和智慧診療賦能地產,家有健康如何在基層社群診療中打造高品質醫療品牌?

家有健康醫護人員教家長在家做小兒推拿

社群醫療在輻射周邊居民的有限半徑中,最重要的傳播路徑就是口碑傳播,社群醫療不需要太關注疑難病和複雜病,在80%的慢性病、常見病治療中,社群醫療吸引使用者的要素在於以下三點:

一是區位優勢,處於家庭周邊,方便就近就醫;

二是醫療質量,要幫助居民預防和發現疾病;

三是救人之所急,提供入戶急救,避免因送醫路程發生的悲劇。

在傳統的醫療環境中,醫患之間溝通性較差,面對面的線下服務是建立信任度的首要環節,也是根本環節,只有面對面地建立了信任感才能形成口碑,塑造門診形象。

李穎告訴動脈網記者,社群診所需要有自己主打的優勢、特色專案,然後利用這個專案迅速開啟知名度,建立品牌認知。「在特色專案的服務傳播中,不單單是線下的模式,網際網路的傳播形式,如社群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醫療質量方面,家有健康依託自建的80多人的醫療團隊和超過200名三甲醫院醫生的遠端門診。同時,引進美國UCLA的CICARE體系,專門用於醫患溝通,「我們把門診裡面每一個就診環節都用這一套體系建立了標準化的過程,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和體驗感和信任度。」

在連鎖機構的模式複製方面,家有健康已經探索出了一套標準流程,可直接複製應用在下一個社群診所中,例如,選址建設、特色家庭醫生服務、社群營銷模式等,都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經驗。

據李穎透露,到2020年,家有健康將擴充20-25家自營門診,並開啟診所加盟服務,將標準化的連鎖模式輸出到各大地產的社群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