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週參加的兩場千人短劇大會上,“出海”成了所有短劇從業者、所有尋求機會的“外行”人共同關注的命題。熱鬧的會場裡,我們能看見歐美、東南亞、日韓、澳新各個國家的短劇承製公司,他們都是中國面孔。唯有幾個外國面孔,卻是常駐中國來找活的外籍演員,又是和人合影,又說要送人咖啡,迎來送往地很像在義烏薰陶過。
這個海,好像出了,好像又沒出。
但模模糊糊的夢想,才是最性感的。
WETRUE預測,2025年國內短劇市場規模621億,比今年500億增長24.2%,增速放緩。相比下,海外市場的增速值得注意,根據TikTok for Business《2024 短劇出海營銷白皮書》,未來海外月均短劇使用者規模預計將達2-3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仍有高增長空間。
(圖片來源:TikTok for Business《2024 短劇出海營銷白皮書》)
揚帆出海的可能性催生出熱鬧的市場變化與靈活的市場反應。
關於短劇出海的關鍵詞在不斷擴充:從“歐美”到“日本”“東南亞”市場,從堅持“本土化”到大量輸出“譯製劇”,從“IAP”為主轉向“IAAP”混合變現模式。
如何在高增長的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又如何在變化中找到跑通的邏輯?娛樂資本論在人頭攢動的會場中與多位短劇從業者聊了聊,試圖拆解正當火熱的短劇出海。
歐美飽和、日韓崛起、東南亞正在興起
短劇的“掘金熱”正蔓延到全球更多市場。
“我目前是在韓國做短劇製作,用韓國的製作團隊幫一家頭部海外短劇平臺拍歐美短劇。”短劇從業者小方告訴小娛,“這個鏈路我自己都覺得長。”
小方表示,原因在於韓國人更能保證拍攝質量,“尤其是甜寵劇、言情劇,現在頭部平臺的自制劇都不滿足於原來的質量了。大家都‘卷’起來了,要想做出爆款就得另闢蹊徑。”
除了已經在掙錢的固有市場,大家開始扎堆找成本更低、空間更大的“藍海”。出海玩家向日韓、東南亞市場的進發,就證明這片“藍海”的確存在。
放眼如火如荼的短劇全球市場,美國是最先被驗證的,也是目前最“卷”的。從2022年楓葉互動旗下的Reelshorts進入美國開始,歐美是頭部平臺出海選擇的第一目的地。
這得益於美國消費者有較好的付費習慣,短劇自習室《2024年短劇出海行業報告》顯示,2022年8月—2024年6月,美國短劇市場收入規模約1.42億美元,累計下載量超過3011萬次,RPD(每次下載收入)約4.7美元。
根據Google的資料,3.45億美國人至少訂閱了一種付費流媒體,影片流服務ARPU(每使用者平均收入)為250美元,數值接近日本的4倍,而日本已經是亞洲付費習慣最好的市場。
歐美市場的問題在於更“燒錢”。海外短劇平臺需要固定頻率上新“本土劇”的能力,要製作“本土劇”就需要當地的演員,而歐美的人力成本遠高於國內。
承製方拿到原本的劇本之後,往往要根據本土文化再加工,這樣一來時間、人力成本都在增長。
製片人石小莫曾向小娛分享過“再加工”的方法:“其實也是中國的短劇劇本,加上了本土文化,比如短劇《My billinaire husbands double life》用了替嫁灰姑娘梗、扮豬吃老虎梗,用美國演員演,美國製作工業拍,觀眾願意買單。”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部短劇在北美的製作成本通常在15萬-20萬美元的範圍內。
其次,歐美市場獲客成本更高,“國內是小程式,海外是APP,下載成本就會貴很多。美國一個下載使用者大概需要15美元。”一位海外短劇頭部平臺的負責人告訴小娛。
“歐美是燒錢的遊戲,比的就是誰的資本更多,本土劇的上新頻率、爆款率更高。”小方說道。
目前在歐美站住腳的Reelshorts(楓葉互動)、ShortMax(九州文化)、DramaBox(點眾科技)、MoboReels(暢讀科技)背後都是國內的頭部短劇、網文平臺。
面對門檻更高的歐美,中腰部公司的選擇是成本較低,利潤空間大的亞洲市場。小方今年10月才進入海外短劇市場,“像我們這樣的後來者,日韓、東南亞是更好的選擇。”
日本市場正在崛起。日本消費者在內容產品上的付費能力強勁,從2022年到2023年,日本排名前列的長/短影片應用IAP收入增長43%,達到448萬美元。
“他們對短劇的消費需求是要消耗通勤文化下的碎片時間。”Google業務負責人Jackie在首屆短劇出海高峰論壇上分享道。其次在壓抑的社會環境下,以“爽”為主的短劇很適合日本觀眾的情緒需求。
在日本跑得最好的依然是“豪門霸總”題材,部分在國內不被接受的“第三者”等不倫題材也有一定市場。今年ShortMax的《保潔員竟是女總裁》《大富豪のバツイチ孫娘》成為日本爆款,在後者助推下,ShortMax登上了日本Google Play&App Store免費榜第一。
東南亞市場是另一塊掘金之地——印尼人口基數大,新馬泰對中國文化接受度高,人力成本低。在易漾光橙總經理楊柳看來,整個東南亞市場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東南亞國家人口結構年輕化,Z世代超過總消費人口50%,未來三年可能會增加到70%。而這部分受眾可以被稱之為“TikTok的一代”
二是付費習慣較弱,使用者留存率以及消費時長可觀,透過看廣告解鎖劇集的付費意願較強,下載量資料看,東南亞市場一直穩居第一或第二。
“在東南亞IAA模式比IAP更適用。”楊柳為海外多家影片網站做國內短劇的版權發行,“我們在內地與短劇版權方談好買斷模式,並要求翻譯權,由國際平臺方完成本土化譯製。海外本土人才的產能還是沒法與國內相比,最開始還想說3個月穩紮穩打一部劇,我就直接告訴他們這樣的產能相比國內落後太多了。”
目前東南亞市場還是以國內譯製劇為主,甜寵題材更受歡迎,“像校園題材、靈異題材這樣國內跑不通的短劇在那邊也有很大市場。”
本土劇製作上,東南亞仍在起步階段。“除了泰國,其他國家並沒有完整的娛樂經紀體系,找演員蠻困難的。但演員價格比國內低不少,試錯空間比國內市場更大。”
譯製劇在版權操作上也有難點。國外公司對版權要求更為嚴格,而國內大部分短劇還處在版權混亂的階段——國內短劇通常有平臺、製作方、編劇方等多個主體參與,還有版權交叉發行的狀況。
往往一部劇的工程檔案的介質並不統一在某家公司,“和版權方查驗可提供介質的時候,有的工程檔案在後期公司會被擦除,甚至後期公司都解散了。而且國內短劇沒有規範的音樂版權意識,很多劇直接使用影視劇ost……這些都會讓版權篩選過程變得反覆。海外流媒體平臺都需要YouTube開白,版權不清晰導致YouTube上CID衝突、YouTube的盜版也成為短劇版權國際發行需要解決的問題。
“年初選片子100部劇可能有15部劇符合要求;到下半年,這個情況稍微好點,但很多看好的片子還是會因為介質不符合規範而放棄。”談起這個比例,楊柳有些無奈。
但無論如何,與楊柳一樣更瞭解海外市場邏輯的傳統影視人,正在彌補國內市場與海外需求的資訊差,幫助短劇在海外市場得到更大價值回收。
90%份額的譯製劇,正在形成自己的產業鏈
當市場在擴張時,短劇出海的成本還在壓縮。
今年3月,娛樂資本論和多位從業者聊起短劇出海,大家仍將目光聚集在本地化製作上。但當下,大家的關注點轉移到了譯製劇上。比起本土劇,譯製劇製作成本更低,產能更大,撐出了一個極大的可盈利空間。
目前,在出海的短劇內容中,譯製劇佔到80%~90%,本土劇只有10%~20%的份額。
“國內每個月有1000部以上的短劇在產出,這些短劇中很大一部分完全可以分發到全球,光靠本土自制,遠遠撐不住短劇平臺的上新頻率。”小方告訴娛樂資本論,“平臺要跑起來不可能只做高成本的東西,譯製劇能幫平臺控制成本,有時還會撞出一個爆款來。”
有從業人士向娛樂資本論透露,很多短劇公司會打包出售自己的海外短劇版權,一部短劇的保底價格有時低至幾千元。這樣的成本下,哪怕到海外市場跑不通,其損失也可控,在20部中只要有1部爆款,都能輕鬆收回成本。
另一部分成本來自字幕翻譯。AI工具的介入極大地降低了這部分成本。“現在我們的AI模型可以做到,每部劇1個語種的翻譯成本在2-300元區間,10個語種其實成本也就是2-3000元,而這2-3000元的十個語種版本可以分發到很多市場了。”小影科技業務VP張航告訴小娛。
張航表示,現在小影科技每個月需求量最大的甲方需要他們翻譯50部劇,每個月的譯製(中文原片總)產量可以達到4、50000集,其中首發劇佔比只有10%~15%,多輪劇佔據絕大部分。
除AI譯製外,許多公司還提供替換無版權背景音樂、字幕校準等業務,這樣一體化服務的成本在1300-1500元/部,比起此前3000元/部,降幅超50%。
數量越來越多的狀態下,短劇譯製的產業鏈正變得越來越完善。部分平臺的譯製劇仍採用“配音+字幕”的模式,由此催生出短劇的外語配音這一環。
市面上AI配音產品可以模擬聲紋,但無法準確表達情緒,反而會降低短劇質感。目前平臺還是會選擇真人配音的方式。
不同語種的配音有著不同價格,一家做譯製短劇配音的公司負責人告訴小娛,東南亞人力成本低,只要100-200元/min。其他地區語種越小單價越高,歐洲國家通常在200-300元/min。
譯製劇裡,文化差異帶來的誤差始終是要規避的風險。“國內的劇拿來配音之前,我們會讓翻譯重新梳理一次,有時像是在重新編劇。”上述負責人笑言,“因為我們能理解的一些內容,直譯過來不符合外國人的認知。”
在楊柳看來,在東南亞,本土化配音遠遠沒有字幕翻譯價效比高。“東南亞的文化和華語文化有很多同源之處,他們習慣接受華語原聲配上當地語言字幕,如果配音,還需要增加平臺質檢週期,會拖延上線時間。”
不同渠道獲客,IAAP複合變現
靈活的短劇出海生態中,新的獲客方式也在產生。
以往,海外短劇獲客渠道主要是Meta的社交平臺、Tiktok和Google的產品,這部分的市場份額能佔到98%。據不完全統計,Meta渠道投放佔比超過65%。其他獲客渠道還包含應用商店投放,這部分份額較小。
不同渠道優勢不同,“TikTok起量速度很快,Facebook的持續性很好,Google的下載轉化率高,新增的量級大。”嘉書冰甜創始人王小書曾向小娛分享過。
平臺獲客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以資訊流廣告為主的傳統投流模式。海外投流獲客成本通常在2~20美元一個下載使用者的區間中波動。成本越低,越容易獲取低價值使用者,成本越高,越容易獲取高價值使用者。東南亞的付費率就較低,RPD只有0.7美元,遠低於整體平均水平(2.0美元)。
現在,“降本增效”是短劇玩家們的新邏輯。免費獲客方式在變多,越來越多的短劇平臺開始建立Youtube、tiktok、X、Facebook官方賬號,上傳10~20分鐘的短劇內容,在詳情資訊上導流到app。
DramaBox在Youtube 的官方賬號就有846萬訂閱者,是所有海外短劇平臺中訂閱量top1。
獲客降本外,出海短劇玩家逐漸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變現模式,在全球市場嘗試IAP(應用內購買)+IAA(應用內廣告)混合變現,不同市場兩者所佔比重有所不同。
例如在美國,低價值使用者相比付費對廣告的接受度較高,高價值使用者更願意重複付費,因此IAP比重或許會更大。在使用者對廣告接受度很高的德國日本,以及付費率低於平均水平的東南亞,可以更多用IAA模式。
“在國內的影視這一塊,你看不到另一個賽道還有這麼高的增長空間。”楊柳說道,這也是她選擇投入短劇出海的理由,“國外企業會尋求更長期的增長,會等一個模式跑三年,被驗證成功之後才進入,現在短劇經過三年驗證期,國內也有更多正規的影視、娛樂公司入局,海外企業現在進入還不晚。”
總之,短劇出海進入了新的階段,“卷”上了成本控制、高效變現與最大的盈利空間。這個100億美元的市場裡從不缺乏聰明且有膽量的玩家,未來能“卷”到什麼新高度,玩出什麼新模式,由這些玩家決定。
自 娛樂資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