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思維模型之使用者模型

何燁坪Echo發表於2016-05-12
如何作出一個正確的設計方向?

如何作出一個正確的設計方向?


給父母、朋友、戀人準備禮物時,我們通常會準備不一樣的符合物件需求的驚喜。我們往往會站在對方的生活場景中去思考我們的禮物是否合適,進行最終選擇。可在設計中,設計師很容易把自身對設計的喜好帶入作品中,而忘記設計的使用者、最終的消費者,一直沉迷在自己的審美和品味世界當中。


以下為大家簡要概述我們靈鹿設計團隊在專案前期進行的一種設計思考方法——“使用者模型”,使用者模型是虛構出的一個使用者用來代表一個使用者群。常用在產品設計和互動設計的前期思考過程中。一個persona可以比任何一個真實的個體都更有代表性。一個代表典型使用者的persona的資料有性別、年紀、收入、地域、情感、所有瀏覽過的URL、以及這些URL包含的內容、關鍵詞等等。一個產品通常會設計3-5個使用者模型代表所有的使用者群體。



建立使用者模型的目的


儘可能減少主觀臆測,理解使用者到底真正需要什麼,從而知道如何更好為不同型別使用者服務。建立使用者模型的前提是梳理使用者細分群體,基於每個細分群體,建立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使用者模型。




建立使用者模型5步曲


1. Finding the users 發現使用者

目標:對於品牌和產品, 誰是使用者?有多少?

使用方法: 資料資料分析

輸入物: 大致描繪出目標人群。

2. Finding patterns發現共同模式

目標:使用者之間的差異都有什麼?是否抓住重要的標籤?

是否有更多的使用者群?是否同等重要?

使用方法:分門別類。

輸出物:分類描述。



3. Constructing personas構造虛構角色

目標:基本資訊(姓名、性別、照片)。心理(外向、內向)。

背景(職業)。對待技術的情緒與態度,其他需要了解的方面。個人特質等。

使用方法:分門別類。

輸出物:類別描述。




4. Defining situations定義場景

目標:這種persona的需求適應哪種場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發生?

使用方法:尋找適合的場景。

輸出物:需求和場景的分類。


5. Creating scenarios建立劇情

目標:在設定的場景中,既定的目標下,當persona使用品牌的技術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使用方法:敘述式劇情,使用persona描述和場景形成劇情。

輸出物:劇情、使用者案例、需求規格說明


小結


使用者模型的建立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思考方式。我們在驗證或設計某項功能(或互動或視覺)

時,我們需要思考:誰?在什麼情景下?做什麼事情?以更好的減少我們的主觀臆測,

以此讓設計更加符合邏輯,更加準確有效。

宣告:本文版權由原作者所有,本次僅供學習參考,商業及更多用途請聯絡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