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如何掌握工程師思維?

釋懷發表於2015-05-19


這個問題的簡單回答是:根本沒有“工程師思維”。

當設計思維被廣泛談論的時候,慣性思維使然,出現了所謂“工程師思維”,直覺上,“工程師思維”彷彿站在了“設計思維”的對面,但事實上,工程師思維是並不存在的概念,設計思維跟設計師這個角色沒有多直接聯絡。

於是,當你的問題是:設計師應該如何鍛鍊自己的工程師思維的時候,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如何和工程師合作。

更好地和工程師合作並不是掌握所謂工程師思維,而是應該學會如何像工程師一樣的思考,那麼工程師是如何思考一個問題的呢?

工程師重要的思考習慣是從幾個方面的資訊中產生模式(Pattern),通過模式產生出程式碼,因此,一個好的溝通模式是設計師儘可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幫助工程師形成“模式”。

另一個方面,設計師往往喜歡從使用者的角度講述流程,而工程師所習慣關注地往往是“資料互動”而非“人機互動”,這也是設計師和工程師思考方式的不同之一。

這並不代表向工程師講互動流程並不重要,而是我們需要結合“資料互動”和“人機互動”二者與工程師進行溝通。

資料互動

設計師通常擅長講解“人機互動”,那麼我們來看看設計師應該如何講解“資料互動”,我們推薦設計師思考以下四個方面:
  • 條件(Condition)
  • 異常(Exception)
  • 邏輯(Logic)
  • 資料(Data)

假設我們要向工程師表達一個登入的設計:
  • 一個使用者名稱輸入框
  • 一個限定位數的密碼輸入框
  • 一個按鈕
最傳統的溝通方式是使用頁面流圖的方式,從使用者的角度,把使用場景、資訊架構、頁面流程、互動行為完整的展示,而如果我們考慮工程師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體現以下資訊:

條件

進入這個設計的觸發條件是什麼,例如登入的入口,點選什麼內容能夠觸發這個登入介面;進入這個設計的前提條件是什麼,例如使用者未曾登入。

異常

這裡的異常通常指異常的資料輸入,這有別於一個錯誤的結果,後者只是結果的一種,經過判斷邏輯,而前者的異常出現在邏輯執行前。

邏輯

邏輯用來處理1)異常的資料輸入;2)正確或錯誤的處理結果;3)後臺其他的寫入邏輯。在我們的例子中它們分別對應:1)超過位數限制的密碼;2)密碼交驗邏輯;3)後臺記錄一次登入時間。

資料

資料記錄著在整個設計中,需要什麼樣的資料作為輸入、需要什麼樣的資料作為展示,以及資料的讀寫。

系統複雜度

系統複雜度往往是沒有工程背景的設計師所難以理解的概念,因為大部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師通常以使用者的感官設計體驗,而非系統,這並不是反對“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方式,而是多一種思維習慣去理解工程師對實現的擔憂。怎麼感覺系統複雜度呢?

其實很簡單,當你仔細思考上面提到的條件、異常、邏輯、和資料四個方面,當每個分類中的需求越多,複雜度自然變高,這樣的思考也會使得你逐漸簡化你的設計。

一個突破現有模式的“新模式”也會提高整個的系統複雜度,例如當我們已有一個模式叫做“點選某個內容,彈出登入介面”,如果要新增加一個模式叫做“點選內容超過5次,彈出登入頁面”,這裡需要對以前的現有模式進行修改,整體的複雜度也有所提升。

此外,資料的相關性也需要考慮,當資料來自於不同系統,或使用不同系統對已有邏輯進行資料處理,系統的複雜度也會大大提升。

因此當工程師進行估算時,你不妨去聽聽他們估算的方式,他們的語言往往不是基於頁面,而是舉出例子來評估系統複雜度,例如:“3個資料需要從第三方 來、呼叫3個介面、有10條後臺邏輯要寫、5個前臺邏輯、2個新頁面模板、1個資料要寫入其他模組、需要重構、需要修改以前的核心業務測試邏輯”。當你面 對自己的設計,能夠掰出手指數出影響系統複雜度的幾個因子,在和工程師溝通時自然能夠理解他們所說的語言。

設計思維

之所以我認為設計思維的對面絕對不是工程師思維,是因為,設計思維本身就是工程師和設計師應該共同擁有的思維習慣,而並不區分角色。除去“資料互動”和“人機互動”,設計師應該幫助工程師瞭解的是上下文(Context)。

上下文是隱藏在“資料互動”和“人機互動”之下的東西,它通常包含很多方面,例如市場變化、客戶習慣、應用趨勢、行為資料等等。例如“點選內容超過 5次,彈出登入頁面”背後的上下文可能是:使用者停留在“發現頁面”上的時間很長,但是一旦點選一個內容彈出對話方塊後頁面離開率很高。


通常的情況下,這樣的資訊甚至連設計師都無法掌握,更不用說傳遞給工程師了,而設計師真正應該做的,是將這“雙頭冰山”水上和水下的部分統統展示出來,這也是設計思維的真正體現。

真正的修煉

歸根結底,真正的修煉在於“去體驗程式設計師做的事情”,例如抽象模式、歸納邏輯、建立假設、建立標準。有人說,過度追求邏輯和模式可能使設計缺乏“人”的因素,事實上,大部分的設計師連“追求”都談不上、還不需要擔憂“過度追求”。

以前曾經提過關於網頁工程方面的技能積累,除了掌握一定的前端知識之外,培養自己的系統思維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培養系統思維主要分:
  • 系統內部的關係
  • 系統外部的聯絡
瞭解系統內部關係幫助我們看穿一個看似封閉的系統(使用者通常無法感知也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無法解決的)。小時候特別喜歡看《魯布·戈德堡機械》, 看似平常物之間奇妙的互動最後完成一個平常的任務,這就是系統的樂趣所在,此外仔細研究幾個著名的“系統故事”也可以逐漸培養你的邏輯和系統思維,例如“囚徒困境”、“啤酒遊戲”。



瞭解系統外部的聯絡幫助我們在更高的角度理解整個生態系統,這裡聯絡除了工程師更多關注的資料聯絡,包含經濟、人文、文化、政治、環境等諸多聯絡, 這並不意味著設計一個登入介面需要考慮對環境有什麼影響,這只是一種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方式幫助設計師與工程師進行溝通和協作。

從設計師到營造者

建築師(Architect)一詞在希臘語詞源arkhitekton中 包含兩個意思arkhi-, chief + tekton, builder,也就是Chief Builder,通過與工程投資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術、經濟、功能和造型上實現建築物的營造,他們兼具藝術家的審美眼光、工程師的力學和材料知識、還 要有說服商業投資者的商業頭腦。在這裡,他們並不是“設計師”(Designer),而是“營造者”(Builder)。

在軟體領域,也有“程式設計師(Developer)”和“架構師(Architect)” 的區別;有趣的是在我們所說的設計領域(數字產品設計),卻鮮有“Architect”的概念,有的最多是“產品經理”這樣的角色(殘缺的)。相信在不久 以後,我們所在的領域,也會出現這樣的角色,他們擁有:
  • 人機互動設計師對於資訊、介面、互動、視覺表現優秀的審美;
  • 工程師對於邏輯、流程、資料、系統的思維方式;
  • 對商業、環境、文化、人因、政治諸多因素的審視。

我們經常陷入一種誤區,害怕某種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現有的思維方式,例如過多的邏輯思維會不會影響我對人和直覺的關注,最後影響我的設計,當設計越來越不是一個單獨的技能而進化為一個“整體營造行為”中的一部分時,我們所執著的思維方式也需要演進。

這並不意味我們需要掌握並不存在的“工程師思維”、使用它和工程師進行合作,而是將工程師看待設計的方式融入到我們自己的思維習慣中,這也將幫助我們完成從設計師到營造者的轉化,作為“營造者”,你必將超越工程師、產品經理、和現在作為設計師的你。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