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與商業化的愛恨糾葛,從自由軟體運動說起(上)

qing_yun發表於2023-02-28

開源逐漸成為軟體開發的主流,中國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推動開源發展的重要力量。開源的世界激盪著自由的精神,開發者的情懷,但是開源並不等於免費。沒有商業化的支援,開源又能走多遠?在商業化探索中,開源又能為商業化的成功提供什麼?

本文將關注開源與商業化,回溯軟體發展史,在歷史中尋找經緯。

從自由軟體到開源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對開源軟體存在誤解,認為開源等於免費,甚至將開源與商業化對立起來,這種誤解確實有其原因,我們可以簡單講講軟體和開源軟體的起源。

在計算機早期發展階段,主流計算機文化認為軟體是知識而不是產品,一群極客滿懷熱情推動創新,他們認為軟體作為人類共有的知識應該免費且開放,彼時在商業層面硬體更具商業價值。最早的時候軟體是硬體廠商開發,軟體基本是作為“贈品”而存在,開發軟體也是為了更好地售賣硬體,軟體與硬體存在著強繫結關係。隨著計算機硬體技術走向成熟,軟體開發與硬體不再強繫結,軟體變得更加重要了,而且在政策上明確了對計算機軟體的版權保護。漸漸地,軟體不再是贈品,而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獨立產品,軟體開始收費走向商業化。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閉源軟體為代表,強調保護版權和專利等軟體的財富屬性。

微軟是商業軟體時代的代表,其創始人比爾·蓋茨提倡對版權的保護,剛創業的時候,對當時電腦愛好者免費共享他的軟體作品感到不滿。1976年,比爾·蓋茨發表了“致電腦愛好者的公開信”,譴責業餘愛好者的這種行為,“大多數電腦愛好者必須明白,你們當中多數人使用的軟體是偷的。硬體是要付錢的,而軟體卻成了要共享的東西。誰會關心開發軟體的人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報酬?”他認為硬體付費而軟體免費並不公平,強調這種“偷盜”行為妨礙人們開發優秀軟體。此後,版權制度獲得了勝利,微軟也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實際上,軟體從免費開放到收費與閉源的巨大轉變,使當時很多軟體開發者不滿,他們以實際行動表達抗議,其中以Richard Stallman為代表發起的自由軟體運動最為著名,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

1985年Richard Stallman在美國波士頓成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發表了《GNU宣言》。為了表達對軟體版權(Copyright)的不滿,Richard Stallman還造了新的單詞Copyleft。1989年,代表其哲學的GPL(General Pubulic License)許可證第一版釋出,踐行其Copyleft理念,讓軟體可以自由共享。以Richard Stallman為代表的極客們希望能回到計算機早期軟體免費開放的時候。然而,我們生活在商業社會,做事還是要考慮成本和投入產出,隨著IT不斷髮展,軟體開發的成本愈加高昂,回到最初始的自由免費狀態是不可能了。但是在自由軟體運動啟蒙之下,軟體開發有了新的出路——開源軟體。

開源運動始於山景城會議,1998年2月3日,在位於山景城的一次會議上,“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一詞由開源運動首批參與者提出。開源軟體開放原始碼,並授予使用者使用、更改和再發布的權利,相比於自由軟體,開源軟體的大多數license允許軟體版權、專利存在,並不反對商業化。

開源並不等於免費

開源受開源協議的約束,但是開源並不意味著免費。有專家指出,商業化與開源並不是矛盾的,有了商業化的支援,開源軟體才能走得更遠,而開源策略在某種程度上也助力商業化發展。

開源軟體系統地利用開放式開發和分散式同行評審(peer review),這種群策群力的方式,降低了軟體開發成本,也能很好地打磨軟體產品,提高軟體質量。沒有時空限制的網際網路放大了開源軟體的優勢,20多年來,乘著網際網路的東風,開源逐漸成為軟體開發的主流,即便一開始視開源為毒瘤和洪荒猛獸的微軟,後來也投入了開源的懷抱。越來越多的開源軟體創業公司出現,更多的開發者湧入開源世界,開源軟體也越來越受到資本的青睞,並在商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根據COSS MEDIA統計的資料,1999年至2000年,共有16家商業開源公司進行IPO成功上市。近年來,開源備受資本青睞,在2018年,微軟宣佈以75億美元收購GitHub,2019年7月,IBM正式宣佈以340億美元正式收購紅帽,這成為IBM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併購。2021年,Flink背後商業化公司Confluent 、開原始碼託管和 DevOps 平臺 GitLab、開源軟體公司HashiCorp相繼上市,2022年,MariaDB成功在紐交所上市。還未上市的開源廠商也獲得了新的融資,尤其是在資料庫這樣的基礎軟體領域,2020年11月中國開源分散式資料庫廠商PingCAP 完成 2.7 億美元D 輪融資,2021年,開源圖資料平臺Neo4j獲得3.9億美元F輪擴充套件融資,同年9月,主打“湖倉一體”的Databricks宣佈獲得16億美元H輪融資……

可以看到,開源不等於免費,開源與商業化並不衝突,實際上開源與商業化可以很好地協同工作。有商業公司的支援,開源專案可以獲得可持續的投入和資金保障。另一方面,軟體產品只有不斷觸達使用者,在更多的真實場景試煉才能不斷成長,如今,雲與開源已經成為加速使用者觸達的有效方式,很多廠商透過開源觸達更廣泛的使用者,磨練產品的基礎能力。但是到了雲時代,開源在商業化方面也遇到了新的挑戰。

雲時代的開源商業化挑戰

近些年在資料庫領域,開源協議的變更受到了廣泛關注。2018年9月,Redis Labs宣佈將其Redis模組的許可協議由AGPL v3變更為Apache v2與Commons Clause相結合的許可協議,限制了雲服務提供商向使用者提供Redis模組的能力。10月,MongoDB宣佈其開源許可協議從AGPL v3切換到Server Side Public License (SSPL),以遏制雲服務提供商免費使用MongoDB。12月,Confluent宣佈Kafka許可證變更,禁止雲服務提供商利用其軟體產品為使用者提供服務。前兩年,Elastic和AWS沒少因為許可協議打嘴仗,2021年,Elastic也宣佈許可協議進行變更,以限制雲服務提供商。

變更許可協議背後的主要原因是利益衝突。雲時代,雲服務提供商的發展對開源軟體廠商的商業化產生了衝擊。何寶宏博士在《風向2:探尋數字化轉型中的技術哲學》一書中介紹,傳統的軟體許可協議的基本理念和原則是在雲時代之前制定,並沒有考慮到雲服務所帶來的挑戰。本質上,只要軟體保留在計算機上,不必共享所做的任何更改。而SaaS雲服務提供的並不是程式碼,而是服務,程式碼還在雲廠商手裡,可以提供SaaS服務而不必向社群反饋原始碼。隨著利益衝突加劇,開源軟體公司更改了許可協議,比如MongoDB制定的SSPL協議,防止雲服務提供商將開源產品作為服務商業化而不必向社群回饋。

在雲興起後出現的一些新許可協議,一開始便考慮到了雲服務的問題,比如中國的木蘭公共許可證,對SaaS分發就有相應的限制。開源創業者在選擇開源時,要綜合評估選擇合適的許可協議。

開源商業化探索

近幾年,國內一系列開源相關的政策為開源的發展帶來利好,如2021年開源被首次納入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援數字技術開源社群等創新聯合體發展。2022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支援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開源社群、開源平臺、開源專案發展等規劃。開源已經成為軟體開發的新潮流,華為的鴻蒙、openEuler作業系統均選擇開源發展。2022年下半年以來,在隱私計算領域,開源的趨勢愈加顯現,根據《IDC Perspective:中國隱私計算開源市場洞察,2022》,開源正在改寫隱私計算商業邏輯。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資料庫產品也選擇開源,比如TiDB、openGauss、OceanBase、TuGraph等。全球範圍內,根據DB-Engines的流行度趨勢資料,2021年初,市場對開源資料庫的接受度首次超過了商業資料庫。

目前,開源商業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軟體開源,靠技術支援和服務收費,典型的如Red Hat。二是,採用Dual-License(雙授權版本),以MySQL為代表,把同一套原始碼以兩種方式授權給商業客戶和非商業客戶,通常適用於傳染性較強的許可證。三是,訂閱服務,圍繞開源軟體提供支援性服務的軟體保障,按時長或者服務包的方式售賣。四是,Open Core開放核心,將部分元件開源,但是將工具類或者企業級特性功能閉源收費,OceanBase等都是採用Open Core。五是,託管服務,與雲提供商合作,將開源產品以託管方式向終端使用者銷售。六是,類SaaS服務,是傳統“訂閱服務”的升級版,和雲深度結合,為使用者提供一攬子服務。

多位業內人士強調,開源只是一種策略,並不是商業化成功的必要條件。開源軟體商業化探索要規避一些坑,比如要規避合規風險,選擇合適的開源協議,選擇合適的商業模式。其實,比較關鍵的是開源社群,能否構建一個活躍有生命力的開源社群將決定一個開源專案能走多遠。“開源專案如果失敗了,根本不會是因為機器、網路或辦公場地,它們死掉的唯一原因就是開發者們不再感興趣了。”Eric Steven Raymond在《大教堂與集市》中如此說。

開源廠商還是要在產品、社群等方面扎牢基本功,與使用者做好預期溝通,擁有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和溝通渠道,才能讓使用者感興趣,吸引使用者,形成良好口碑,實現正向自增長,更好地借力開源發展。

PS,作為一個創業者,該如何處理“開源”和“商業化”之間的關係,我們問了ChatGPT,以下是ChatGPT的回答:

參考資料:

【1】《開源生態白皮書》,中國信通院;

【2】《風向2:探尋數字化轉型中的技術哲學》,人民郵電出版社,作者何寶宏;

【3】《與開源同行:揭秘 PingCAP 七年創業實踐》,人民郵電出版社,平凱星辰著;

【4】《大教堂與集市》,機械工業出版社,ERIC S.RAYMOND 著,衛劍釩譯;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25873/viewspace-293739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