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供應鏈“限制升級”,國產晶片突圍刻不容緩

鐳射財經發表於2020-05-19

華為供應鏈“限制升級”,國產晶片突圍刻不容緩

作者 | 產業科技君

來源 | 產業科技

美國針對華為晶片的限制升級,意味著國產晶片自主化的程式刻不容緩,而兩大國家級基金同時注資中芯國際,也表明其未來將承載起國產晶片崛起的重要使命,國內半導體行業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最近,國產晶片領域熱點頻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時刻重新整理著人們的認知。

就在晶片巨頭傳出重磅利好之際,美國商務部方宣佈,美國商務部全面限制華為購買採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生產的半導體。5月16日,華為僅用一句話回應:“沒有傷痕累累 哪來皮糙肉厚 ,英雄自古多磨難。”

這在一定程度意味著——未來華為生產的每一顆晶片都需要經過美國政府的核準,他們正動用國家的力量來全面封鎖華為。

行業之外,大眾的討論也炸開了鍋。產業科技君認為,不僅對華為,對整個中國半導體、高科技產業甚至中國產業都是“斬首”性恐嚇。震驚的背後,無論接下來事態如何發展,國人除了積極應對,儘量將傷害與損失降到最低之外,尋求晶片國產化替代,走科技自強之路也已成為了業界共識。

華為承壓背後

晶片往往又被譽為是電子產品的心臟、工業的糧食,承擔著運算和儲存的功能。每一個人在透過電子裝置獲取資訊或實現互動的過程中,任何一次簡單的操作都需要晶片作為底層支撐。

然而不幸的是,國內科技產業缺“芯”的事實,卻正在成為國內科技產業發展的陣痛,並正在成為卡脖子的國民級難題。

早在2018年4月,中興就同樣收到過美國BIS釋出的一則公告,稱未來7年將禁止中興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訊息一出,中興股價大跌,在最終透過繳交了14億美元罰款及保證金緩和了事態之後,事件發生的一百多天內,預計損失超過200億人民幣。

而迫使中興不得不以鉅額賠款妥協,迅速作出讓步的,正是由於中興在晶片自給率方面的不足。

中興之後,2019年5月,美國將中國華為公司及其70多家關聯公司列入了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在沒有獲得許可證的情況下向華為出口任何的技術和產品。所幸在華為透過全面啟用“備胎”以及之前對於關鍵器件的大量備貨後,扛住了制裁。

如今,美國再度升級制裁手段,甚至於不惜透過監管全世界所有的半導體廠(包括晶圓代工、IDM廠)與華為的合作,對華為的發展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客觀而言,這已經超出了簡單意義上的商業監管問題。

積體電路作為一個高技術濃度、產業叢集複雜多樣的產業鏈,全球化分工與合作的特性最為明顯,雖然在美國之外也可以找到一些替代供應商,但是想要讓華為完全的擺脫美國的技術,這是幾乎不可能的,如果方案真的執行,勢必造成巨大的傷害。

華為承壓背後,與其說這是一起針對企業商業行為的制裁,不如說是一個超級大國故意在另外一個高速發展國家科技進步的道路上故意設下牽絆。

晶片產業發展熱潮

按照嚴格意義上的電子學分類,晶片又可以被歸類至積體電路這一大領域之下。

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積體電路行業進口額為3120.5億美元,同比增長19.8%,進出口貿易逆差2274.2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同期公佈的石油進口總額。國內積體電路龐大的進口需求,反映的是國產晶片自給能力的薄弱。

雖然近年來經過國內產業界的追趕發展,也在晶片運用、IC設計、中低端製造、封測等部分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進步。但在涉及到製造裝置、先進製程、高階材料等更為核心的環節,國內依然處於追趕國外。

由於起步較晚,目前我國積體電路產業整體實力相對較弱,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程度極高,想要實現趕超,依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

當然,對於國產晶片整體能力的薄弱現狀,國家也早有意識,並且正在加速彌補。

早在2014年9月,由國家主導,總規模1387億元的國家積體電路基金(大基金一期)便已組建成功,並重點投資了積體電路晶片製造業,兼顧晶片設計、封裝測試、裝置和材料等領域,力求以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方式來促進國內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

此外,2019年10月,註冊金額為2041.5億元,整體有望撬動萬億級資金體量的國家大基金二期也已走過募集籌備階段。5月上旬,紫光集團釋出2019年公司債券年度報告,也透露了旗下紫光展銳收到50億元增資,成為二期大基金首個投資專案的訊息。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與鼓勵發揮之下,一二級市場都掀起了一陣半導體、積體電路投資熱潮,市場一片欣欣向榮。國際環境的變化之外,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的國產化發展熱潮正在加速到來。

國產化必由之路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一年製造11.8億部手機,3.5億臺計算機,1.3億臺彩電,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由此拉動全球1/3的晶片市場需求。但與此同時,我國國產晶片的自給率不足三成,積體電路產值不足全球的7%,市場份額不到10%。

全球1/3的晶片市場需求都集中在國內,但是我國卻不得不透過進口來實現晶片的供給。就經濟性而言,這無疑增加了大量的流通費用,而且對生產環節的效率提升等也造成了必然的影響。

此外,伴隨著5G、AI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發展以及崛起,我國在諸多領域具備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而這些技術對於底層的晶片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具備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上世紀80-90年代,當日本半導體產業透過學習、消化、再改良之後,開始出現擠壓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現象,包括英特爾在內的美國企業一度被迫虧損,並不得不宣佈裁員。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美國開始針對日本半導體產業施行了關稅制裁,並且開展嚴格的商業監管,並透過有意扶持韓國對抗日本企業。壓力之下,日本半導體產業因此也失去了一部分市場,只能在特定環節鞏固了自己的全球地位。

在如今華為受到制裁的背後,潛伏著的同樣是有意壓制華為乃至於國內相關產業崛起的意圖。

就目前來看,極限施壓之下確實困難重重。但從長遠來看,在市場、政策等多方面的優勢疊加下,已經具備一定技術積累的國內半導體產業勢必崛起,國產替代已成為必由之路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9060/viewspace-269299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