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程式設計師,職業規劃需要注意的四個階段

ITPUB社群發表於2022-11-21

透過下圖程式設計師職業路線規劃,我們來試著解讀各年齡階段,程式設計師們心中的困惑

作為程式設計師,職業規劃需要注意的四個階段

程式設計師職業路線規劃圖

對於程式設計師職業路線規劃,我給出一個參考,定義為四個階段:

  • 二十多歲專注技術能力,埋頭苦幹,作為合規的程式設計師成長起來;

  • 三十歲以後特別要注意複合能力的提升,能更好地抵擋住35歲危機的衝擊;

  • 奔四是人生事業轉型的痛苦時期,也是人生格局塑造的關鍵時期;

  • 四十歲以後應具備獨立開拓的力量與精神。

二十歲埋頭苦幹

在30歲之前,我們入行程式設計師,主要心思就是要專注於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和領域業務的學習能力,因為現在隨隨便便一套主流的技術棧(例如:Springframework技術棧)從入門到精深,就要耗去程式設計師新手至少3年的時間去實戰與運用,這還不算上業務領域的知識學習。

因此自身技術能力體系的構建與成熟是這個階段的關鍵。

當然,我說的是肯下苦而且比較有悟性的程式設計師,遇到悟性比較差的人,估計成為合格的程式設計師都比較困難,必須持續的努力,一句話:悟性差不怕,當好龜兔賽跑中的烏龜,持續進步,就一定行。

但是現實還是殘酷無情的,這個階段其實會有一些人堅持不住,放棄技術,這個期間轉行的機率非常大,反而是30歲以後還能繼續扛下去的程式設計師,往往就難以割捨這個行業了。

在25-30歲之間,從入行開始就是埋頭苦幹。

不要去高談論闊,這會讓有經驗的老手們看笑話的,這個階段人最缺的就是人生經驗。

不要糾結於大廠還是小店,有自己施展和學習的專案,適合自己才是關鍵。

不要在乎兜裡的銀子多了一點還是少了一點,在高階技術人員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這個階段的優勢在於人生是最富有衝勁的,對於技術的新鮮感也是最佳的,因此非常適合啃新技術,不斷在開發當中,解決各種技術問題,不斷練就一身抗打的技術神經素養,都是最合適不過的時期。

以這種節奏幹上3~5年時間,就是一位妥妥的合格程式設計師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程式設計師會在專案管理、產品設計或者團隊協調上表現出超過其他人的潛質,更適合作為研發/技術/專案方向的經理繼續發展,也就是說,既能做開發還能協調管理開發小組工作,這就具有了一定的複合能力。

三十歲形成複合力

過了30歲以後,作為程式設計師的你,也經歷過一些人情世故,也見識到一些非技術的社會百態,那麼在30~35歲這個階段,是一個人的心性從年輕逐漸過渡到沉穩的重要過程。

這個年齡若還對技術孜孜不倦地鑽研,那麼基本上就進入到高階程式設計師這個層面(例如:精於作業系統多程式或平臺多執行緒的應用控制之道)。對於任何一家發展不錯的軟體企業,高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而已經成為研發(技術)經理的程式設計師,其實有很多人一樣會在技術上不逞多讓,同時身兼技術管理之責,這對於企業更是稀缺資源。

但一定要分出來研發(技術)經理和高程誰更重要,其實關鍵在於身處什麼樣的企業,要看企業的核心生存依賴是什麼,產品?專案?還是資源關係?

其實依賴產品力的科技公司是最適合程式設計師專注在技術環境生長的,我相信未來這種企業會越來越多。這種環境也更適合高程不斷提升造詣,例如:以網際網路產品服務為核心的企業。

但是目前程式設計師要面臨一個現實,那就是國內大多數軟體企業都是重度依賴非產品力的其他方面的因素。

因此程式設計師往往在這種環境下,技術之外的一些能力需要適時地培養,這種環境研發(技術)經理因為更具有這種複合能力,往往會成為企業研發的骨幹。

這個階段程式設計師要特別注意:客戶關係與溝通、技術文件方案與商業活動支援、需求業務上的深度理解等方面的留心、鍛鍊與提升。

但是,以後企業接入網際網路將是IT產業的核心驅動力,面對網際網路應用的規模化和企業複雜的領域問題,程式設計師不僅在技術能力上要有更高的追求,而且這種複合能力也會越來越重要。

因此在這個階段,程式設計師在業務領域的能力會不斷成熟,再加上自身技術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會形成一種複合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了:技術管理、技術內功、技術眼界、技術溝通和技術文案等。

我們再延伸一個熱點問題,那就是35歲焦慮,我認為焦慮也分兩種:

第一種面對要被淘汰的焦慮,第二種向上轉型實現階層突破的焦慮。

第一種要被淘汰的焦慮者主要是那些始終在普通程式設計師這個身份上徘徊的人,那麼30歲以後,隨著身體不如20多歲抗打,而25-30歲的程式設計師又能輕鬆替代這些工作,那麼到了35歲之後,能不為淘汰所焦慮嗎?

另一種向上轉型的焦慮來自於我上面所述的路線正常發展到30~35歲之間,對於技術的提升會有一個疲憊期,同時見識過更多超出技術範疇的實現價值。

因此就會尋找階層突破的向上轉型,這種轉型是更加焦慮與痛苦的。

好,我們們再回到這種複合能力的發展路線上,看看在35歲之前會形成什麼樣的一種職業發展的分支?也就是說程式設計師到底傾向於領域架構,還是更傾向於支撐經營層面的企業管理。

在進一步,往往前者成為了架構師,開始逐步參與主導企業重大的業務的軟體架構。

後者則開始形成部門領導力,對企業多個專案或者產品進行統一協調管理,成為名副其實的總監(技術/研發)。

能在30~35歲這個階段成為名副其實的總監或者架構師,往往都是程式設計師中的金字塔,並不是所有程式設計師都有這麼好的機遇,這種崗位需求也不大,因此也可以考慮去小公司挑戰,獲得這種崗位機會就非常大。

然而會有更多人選擇繼續在高程或者研發(技術)經理的方向繼續深入,進入到下一個更高階的階段。

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程式設計師徹底厭倦了技術,主要還是發現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潛質或興趣,因此轉型到了企業商務經營方向,例如:產品經理、售前工程師或者銷售。

奔四的痛苦轉型

我們繼續沿著主線走,程式設計師到了35~40歲之間,幾乎都要面臨一個問題,下半生即將開始,如何轉型?尤其在國內的技術環境,這個過程可以說是逃不開的如來掌心。

那麼無論對於資深級高工、高階研發經理或者高階架構師,在這個階段都已經積累下深厚的技術功底和領域業務能力(例如:在分散式架構、異構系統融合),甚至這種業務能力掌握到了一種模式的境界,可以在多個領域中複用。

其實轉型的選擇也很簡單了:專家線、管理線、商務線(商務線不在這裡贅述)。

管理線就要向著更高的目標追求了,自己需要根據公司的特質去適應,形成強大而獨特的能力。

有時候需要管理者去貼近商務,也就是透過技術的形式去表現出商務的優勢,比如:大量科技展會上站臺的各種CTO、總監、架構師,本質上都是這種型別,需要透過技術說服力,讓潛在客戶去相信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實力。

有時候需要管理者核心是去解決問題,減少內部的熵增,這種場景存在於大型軟體公司團隊管理者,尤其是承接大型專案的企業或者有規模的軟體外包公司。

專家線則更適合些對於技術具有濃厚興趣,並且在技術持續專研,形成了技術上的天賦的程式設計師,其實這也是很多大佬級程式設計師的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之路。

專家線的程式設計師不僅僅在架構、技術、程式設計上需要有著出眾的能力,而且有著自成體系的技術觀點,逐步漸長於技術創作、技術引領,以及在技術聲望方面的打造。

對於企業來說,擁有著有聲望的技術專家,代表了一家企業的科技軟實力。

擁有著能力卓著的技術專家,可以為企業向上突破,形成產業鏈整合,起到更為系統性和原生性的技術支柱作用。

但是程式設計師無論轉型到管理線還是專家線,都會無比痛苦,因為這個過程需要自我的獨立精神了,前方沒有任何人可以成為你參照的樣板,這是完全按照自我意識設計與能力塑造轉型的創新,過程會非常痛苦,你會變得獨特、卓爾不群。

下半生獨立開拓

40歲以後,就進入到了人生到下半生,那麼這個階段,更適合自己出來創業,但也不是絕對的,即便留在企業,也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合作方式,我將其稱為合作創業,也就是企業與你之間是一種默契的合作關係,你中我有,我中有你,關鍵在於你有相對自由的時間,既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還能照顧到企業的發展,我認為這種模式對於技術人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當然了,獨立創業失敗機率很大,不過不用擔心,以你的能力,回去打工也不是件丟人的事情。

但是創業萬萬要注意的一件事情:

不要對賭、不要對賭、不要對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因為99%的人所預想的美好前景都與真實情況相差甚遠。

創業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不斷調整目標難度的一個過程,發展自己的事業是人一生持續且長遠的一項實驗過程。因此不要不顧一切,更不要一次性梭哈,這會影響正確的決策,而且極易導致人格變形,一旦失敗,就會嚴重影響家庭,甚至失去再次翻身的機會。

希望上述經驗對想成為或已成為程式設計師的你會有所幫助!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24420/viewspace-292437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