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上網”,核心技術不可或缺

李雪薇發表於2018-07-31

  沒有工業網際網路強大的計算與通訊能力做支撐,智慧製造的生產體系也將無法建立。

  在全球共享製造經濟的新格局中,如果工業網際網路缺乏核心技術,製造業難以“上網”,其有可能成為“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邁進的“攔路虎”。

  前些日子,工信部公佈了《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工業網際網路專項工作組2018年工作計劃》。其行動目標是,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在3年內,我國將初步建成適用於工業網際網路高可靠、廣覆蓋、大頻寬、可定製的企業外網路基礎設施,支援工業企業建設改造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內網。還將初步構建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建成5個左右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標識註冊量超過20億。

  “如果沒有工業網際網路強大的計算與通訊能力做支撐,智慧製造的生產體系也就無法建立。”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教授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在楊善林看來,透過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以工業網際網路為紐帶,以雲端服務、邊緣計算、人工智慧為特徵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製造生態系統,將來一定會“一網天下”,形成全球共享製造經濟的新格局。但工業網際網路缺乏核心技術,製造業難以“上網”,有可能成為“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邁進的“攔路虎”。

  工業網際網路是智慧製造的支撐

  工業網際網路,就是透過相關的工業資訊標準,把多層次製造資源和創新資源相互連線起來,再透過資料感知、資料分析和智慧計算,形成機機互聯、人機互聯,且無縫對接的製造產業體系。

  “比如說,在工業網際網路背景下做一款產品,就可以利用網路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最佳的工藝設計,最適合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智造商,透過雲端計算、大資料把製造產品的各類引數直接傳輸到裝置端,可以迅速開始製造。透過工業網際網路,就可以利用全世界的製造資源。”楊善林說,未來從每一臺裝置到車間再到整個工廠都在網際網路上。

  2012年世界製造業巨頭美國GE公司釋出了《工業網際網路:突破智慧與機器的界限》,亮出了其新工業革命的行動綱領。重點在於利用美國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優勢,以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技術為核心,構造面向工業的新型網際網路體系,重塑產業生態,確保美國在製造領域的領袖地位。

  “工業網際網路提出的三大智慧製造的數字元素:智慧裝置、智慧系統、智慧決策,三者整合將徹底改變製造業的格局。”楊善林說,誰掌握了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技術,誰就有可能整合和控制全球的製造資源,在全球化經濟下,智慧製造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其競爭也日趨激烈。

   製造業“上網”核心技術不可或缺

  “工業網際網路是寄生在網際網路上的新型網際網路絡,標識解析體系、雲端服務體系、邊緣計算體系、安全保障體系等是其中的關鍵技術。”楊善林說。

  標識解析,是實現工業網際網路互聯互通的核心技術標準,如同上網的3W和.COM一樣,誰定義和掌握了標準,誰就擁有主動權。雲端服務相當於智慧“大腦”,為工業大資料提供包括資料處理、資料建模、微服務元件等核心支撐。邊緣計算就像全國高鐵排程系統一樣,每增加或減少一個車次,都會引發排程系統的調整,這種計算服務是就近而實時的。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就是要構築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火牆,集裝置安全、控制安全、網路安全、平臺安全和資料安全於一體的全方位保障體系。

  “這些關鍵核心技術,是亟待突破掌握的。”楊善林說,工業網際網路核心技術並非哪一項單項技術,重要的也非網際網路本身,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才是最為關鍵的。

  長期以來,我國在發展高階裝備製造過程中,往往是重技術、輕管理,重單項技術、輕系統整合。很多企業僅僅從工具性需求出發,購買了國外大量的工具軟體,或者開發了一些類似的工具軟體,這些來自不同廠商的工具軟體,缺乏統一的管理技術標準,很難形成具有統領性的智慧製造的系統化資訊平臺。

  楊善林告訴記者,在核心技術層面,我國與國外尚有很大差距,且有進一步拉大的風險。技術研究零星分散、沒能形成統一的規模。“不突破掌握這些核心技術,我國製造業就很難‘上網’,就像商業網際網路所遭遇的那樣,應用市場世界第一,但很少有話語權。”他顯得憂心忡忡,“不可想象,我們這樣一個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的資料任由國外掌握。”

   我國應主動爭取工業網際網路“話語權”

  “工業網際網路不僅需要單項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架構與技術標準體系,解決資料整合、互聯互通等基礎瓶頸問題。”楊善林說,企業家應拋棄快速彎道超車的簡單願望,“沒有這些核心技術和基礎工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業互聯是不可能的,光靠花錢是買不來工業網際網路的。”

  美國依託其網際網路和ICT技術的絕對優勢,欲佔領未來產業鏈的最高階,力圖在生產系統最基礎的原料端(能源和材料)、工業產品的使用服務端(網際網路技術和ICT服務),以及不斷由創新驅動的商業模式端,牢牢掌握住工業價值鏈當中價值含量最高的幾部分,“這樣即便德國的製造裝置再先進、中國的製造系統再高效,都可以從源頭和價值的投放上確保其競爭力的核心優勢。”楊善林說。

  2016年1月,海爾與GE電氣達成協議,作價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旗下的家電資產。海爾採用了GE-PREDIX的雲—網—端結合的工業網際網路架構,連線海爾內部員工、外部合作方、資源提供方及平臺每位使用者,形成海爾創新生態圈。

  “工業網際網路標準領域是激烈的競爭和博弈,從國家層面、企業層面都在做著積極的佈局,我國企業一定不能置身事外,必須要介入其中。” 楊善林說,我國企業要在核心技術與規範標準方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擁有足夠的影響和話語權,力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分天下有其一”。

  “未來3年是工業網際網路至關重要的起步階段,國家剛頒佈的行動計劃為工業網際網路的‘三步走’制定了詳細的路線圖。”楊善林表示,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儘管仍面臨不少挑戰,但正在走向發展的“快車道”。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09936/viewspace-216879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