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素材
- 享樂主義
- 交流
- 務實
- 思考
- 對內
- 善良
- 歷久彌新
- 責任
- 家國情懷
- 正義與希望
- 社會與個人
- 反思
- 宇宙與思想
- 巴別塔
- 直面
- 運動
- 期待
- 神話宗教
- 初心
- 農業
作文素材
享樂主義
伊壁鳩魯主張“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同時,他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樂趣時,必須同時斟酌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並且,他相信在追求較短暫的快樂時,必須考慮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獲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強烈的快樂。
儘管如此,伊壁鳩魯強調,所謂“樂趣”並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樂。交朋友與欣賞藝術等也是一種樂趣。此外,我們若要活得快樂,必須遵守古希臘人自我規範、節制和平和等原則。自我的慾望必須加以剋制,而平和的心境則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苦。
交流
交流要有法,要守則。正如鮑德里亞所言,在符號消費大行其道的當下,我們的交流也常常以象徵交換的形式呈現,博弈性掩蓋了對話的願望,是我們更難走出自我中心主義的囚籠。
其實,無需因畏懼衝突而停下交流的腳步,哪怕衝突已經發生或在所難免。張衡曾作《二京賦》試圖與窮奢極欲的王侯溝通,將全力的目光引向泱泱百姓,也曾作《應間》試圖與將其淡泊落拓譏諷為不思進取的坎坷交流。無懼交流,見品格,見天地,見自己。
務實
假使裝飾本身不是建立在美的形式,而是像金邊框子,拿它的刺激來把畫幅推薦給人們去讚賞:這是它就叫做“虛飾”而破壞了真正的美。——康德
自由的證明不依靠知識,而依靠行動。又不依靠某種一次性的行動,而依靠日久的行動,依靠個別人的存在。——雅思貝爾斯
思考
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上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對內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向外的獲取,而在於向內的建立。——史鐵生《病隙碎筆》
浩渺的人生旅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內聚焦敘事。赫爾曼·黑塞曾言:“最完整的生活,就是通往自身之路。”這句話如一尾星芒,劃過自我探索的夜空
善良
梭羅曾說:“善良是唯一永遠不會失敗的投資。”這句話以其雋永而簡潔的表達闡釋了善良的價值與力量。如今,價值交換的定義總是關乎具體物質的交易,而真正為一切摩天的上層建築構建堅實防墜網的,反而是水流般潤物無聲,利萬物而不爭的善良。
歷久彌新
歷久彌新,是在歲月的河流中披沙揀金。恰如張衡設計的地動儀雖不再具有使用功能,卻仍能以傳遞我們文明關注自然科學、從未停止探索腳步的文化象徵意義,正式對“久”的珍視與解讀,讓我們獲得了“新”的感動。
責任
米蘭·昆德拉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裡認為:“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他又說:“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
家國情懷
鮑叔牙婉拒相位,舉薦管仲,像這般“舍一朝風月,得萬里長空”的家國情懷,正是仲懷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中華民族為何能光輝燦爛,以柔韌挺拔之姿,書寫浩浩湯湯的五千年曆史?從客觀條件來看,高山、大漠、凍土、海洋構成了一個相對孤立的家園腹地,為所有文明的野蠻生長提供了溫床;就意識形態而言,中國自古以來,以教化為大務,正法度之宜,儒法合流的治國理念孕育了社會發展的穩定體系。
而倘若我們將目光從龐大的土地與政體挪開,瞄準歷史長河裡熠熠生輝的獨立個體時,不難發現——那些埋頭骨幹,拼命硬幹的人,那些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所擁有的,願意將集體利益置於個人之上的家國情懷,才真真正正構成了中國雄獅的脊樑。
正義與希望
那些懷揣著正義與希望的英雄人格,總是永久生存於歷史的不同時代、不同空間。黃帝大戰蚩尤時他引風喚雨血鑑軒轅;十月革命爆發後他點燃炮響開闢前路;他在勞改農場的燈光下半睡半醒;也在動物莊園的壓迫中沉默掙扎;他是忒彌斯手中的天秤與劍;也是高原上的格桑花,陽光普照下的新疆棉
社會與個人
在人類學家項飆的觀點中,我們人生都是被各種社會力量推進或者裹挾著過來的。
為什麼阿多諾說:“奧斯維辛之後,寫詩史野蠻的。”因為當巨大的災難發生之後,個人生活與公共生活便不可分割,任何無視苦難、遮蔽傷痛的創作都會脫離集體情緒,就像離群索居的野獸那般失去社會共鳴性。所以阿多諾真正否定的並非創作,而是逃避現實、自我麻木的創作,他認為:“真正偉大的文學,真正偉大的詩歌和藝術創作,正是需要直面那些痛苦的黑暗的核心。”
反思
面對無窮無盡的新挑戰,青年人不是羽翼未豐的雛鳥,瑟縮軟弱、不敢振翅。相反,我們這一代人更願意成為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黑暗到來之前反思整個白晝,從前人的曲折路徑中汲取經驗,然後且思且行,且悟且進,最終在黃昏時振翅高飛。
宇宙與思想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
由於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併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於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帕斯卡爾
在時間與空間的尺度上,人類脆弱如葦草,然而這種脆弱充滿了英雄主義色彩。正是深知生命之有限,所以一代又一代人傾盡力量探索無限——從大航海時代發現新大陸,到蘇聯人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再到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留下腳印。即便時空受限,人類思維的疆域卻無邊無際,我們嚮往物質的未知,嚮往宇宙的深淵,嚮往生如蟻而美如神的精神層次。於是帕斯卡爾才會說“由於空間,宇宙囊括併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於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從宏觀來看,大多數人類所關心的問題都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人類朝氣蓬勃、勇敢好學、前途無量。幾千年來,我們隊宇宙及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地位作出了最驚人的和出乎意料的發現。人類隊宇宙的探索,回想起來是很令人興奮的。這些探索活動提醒我們:好奇是人類的習性,理解是一種樂趣,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
從人類第一次仰望月亮,在明暗變化中想象玉兔和嫦娥;到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打破距離與星空對視;再到莫斯科街頭的流浪狗萊卡登上太空,從小小的舷窗向外遠眺……茫無邊際的宇宙中,這些眼睛究竟看到了什麼?或許是異質世界深不可測的恐懼;是顛覆性認知帶來的誤解;又或者是人類命運如葦草般的脆弱;但不管怎樣,這些眼睛凝結著好奇、勇氣與智識,以微笑的力量撬動了宇宙登高的飛船。
巴別塔
語言,以其特異性構成了強有力的文明紐帶,使得人們能夠毫無障礙地溝通、認知、共同創造。遠古的巴別塔便是依賴共同語言建成的宏偉建築。人們齊心協力,想通的口音團結了精神意志,奇妙的字句組成了磚瓦與砂石,集體經驗不斷擴充著塔身高度。儘管從結果來看,巴別塔未能通天,但它始終保持著向上的姿態,作為民族智慧的載體,屹立不倒。
網際網路時代下,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髮展,資訊傳播效率有了顛覆性的飛躍,然而人們接受資訊、認知事物的方式卻變得日益窄化。基於標籤於畫像的分發模式,將所有人圍困在同質化嚴重的資訊繭房裡,原本多元的聲音漸弱為單一音節,判斷對錯的標準扭曲成“異己”與“非異己”。於是,一座又一座巴別塔在無形之中拔地而起,所有人們自以為向上的攀登,最終都通向了狹隘封閉的單向度空間。
巴別塔的坍塌似乎是一場定局,在這座高塔龐大宏偉的框架下,其核心依舊是封閉排外的,只能容納單一的語言與共同的意志,而忽略了由於文化、政治,乃至思維差異所造成的矛盾與張力。這是巴別塔的悲劇,也是國家高速發展時代里長鳴的警鐘,時刻提醒著我們,應當破除僵化與閉塞,以強大的文化自行構築同屬於世界的文明地標。
在全球化語境下,思想分野、文化碰撞,巴別塔不再是一座侷限於單一語言的文明廢墟,而成為了兼收幷蓄、螺旋式上升的精神高地。全人類的智慧在此凝結——人文主義基因構築堅固的底層基石,不同語言交織成斑斕磚瓦,個體差異性為塔身澆築最獨特的沙石。當全球化浪潮鋪面而來時,我們會用開放包容的心態重建巴別塔,追求而不終止,修築而不高攀。
直面
公元前399年的春天,蘇格拉底在眾人注目之下神色泰然地飲下毒酒,用生命完成了最後一場哲學申辯——他以牛虻自喻,認為當時的雅典有如一匹昏昏欲睡的高頭大馬,而自己則是一隻不斷叮咬的牛虻,縱使力量有限,仍要不斷叮咬,從愚昧無知中喚醒麻木的人民,在一片祥和裡發現社會的弊病。
回溯歷史,拉瓦錫被送上斷頭臺,茨威格服毒自盡,老舍縱身跳進太平湖……在王小波所言的“不理智的時代”裡,無數先驅以流血流淚的方式,指出了那隻“房間裡的大象”。
而今,歷史的車輪滾至腳下,我們也許無法像先哲那般,在眾人噤若寒蟬時正色敢言,在集體性沉默中引爆精神的原子彈。但我輩青年絕不愚昧,我們明白房間裡的大象越打,所剩餘的生存空間越小,所以我們拒絕虛假的祥和和失語的寧靜,願意直面大象之粗糲、沉重、難以動搖。
運動
當我們談論運動時,不應將其價值窄化為金牌數量的博弈,或是秒錶與刻度的嚴苛衡量,而應當關注運動本身——那些像獵豹一樣不斷突圍的奔跑,力與美交融的翻轉騰挪,運動延展了身體的可能性,更代表了個體對於生活的無限熱忱。
在“躺平”風潮盛行的當下,倘若我們將視線轉向童年,不難發現自由奔跑才是生活常態。從街頭跑到街尾,清晨跑到日暮,我們把自己作為尺度,用最笨拙與野蠻的姿態丈量萬物。而今更大更遠的世界就在眼前,所以何不高歌猛進?以活力的身體與飽滿的生命迎接未來。唯有如此,普羅米修斯的火種才能永不熄滅。
期待
個體對於未來的期待,既是青年之志、勃勃野心的勇敢表現,也卻常常因為認知與經驗上的匱乏,而淪為一場輕狂的空想。譬如伊卡洛斯渴望填空,使用羽毛和蠟做成翅膀。每一次振翅他都滿懷希望,然而越是高飛,太陽的光熱越加兇猛,最終蜂蠟融化羽翼瓦解,伊卡洛斯墜入海洋。
而家庭、社會對於個體的期待,表面上是一種強加於人的規訓與束縛,卻也能在某些時刻成為懸崖勒馬的繩索,為個體的發展提供庇護。倘若當初伊卡洛斯銘記父親的叮囑,懂得羽翼未豐時量力而行,那麼即便夠不到太陽,他也能在無限廣闊的海天之間平穩飛行。
誠然,自我期待與他者期待之間常有落差,但這些落差並非個體發展道路上的障礙與鴻溝,相反,它們更像參差的齒輪,在看似錯位的交鋒中完美互補,進而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定位自我。
神話宗教
當人類深陷黑暗時,普羅米修斯不畏暴戾,從宙斯手中盜取火種照亮人間。他也因此觸犯天神而遭受永恆的曝曬與巨鷹啄食肝臟。千百年之後,馬克思稱其為哲學歷史中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並花費一生時間同樣踐行著為人類解放世界而奮鬥的高尚理想。從普羅米修斯到馬克思,解放人類思想的火種來之不易。
希臘神話裡安泰俄斯力大無窮,只要他腳踏大地,便能從中源源不斷地汲取力量。然而一旦脫離土地,失敗的命運也會立刻兜頭而下。由神話投射至現實,土地之安泰俄斯,正如傳統文化至於青年人,它是一代又一代智慧文明的凝結,為後人的心智養成之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豐富養料。
古希臘詩人荷馬雖然眼盲,但從未困束於身體的殘缺。他行走遍希臘半島,一路吟遊,為詩殉道,將希臘眾神與人類英雄的故事永久地傳唱於世。詩歌賦予了他新的器官,在漫長黑暗之中,他得以用古希臘文明之手將世界摸了個遍,用不卑不亢的腳步演繹著英雄主義的宏偉史詩。
普利策曾叮囑所有媒體人,應當成為社會這艘大船的瞭望者,審視不測風雲和暗礁險灘,並及時發出警報和預告。而在後真相時代,這份責任變得更加重大,媒體人除了要抵禦資訊的時效性外,更要突破利益關卡,成為強權者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以見血的刀鋒、專業的素養,以及最忠誠的道德責任感,將新聞真相從團團迷霧與重重難關中解救出來。
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就算人生是場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出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尼采
希臘神話中,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悲劇性體現在,自從出生便要面臨無窮無盡的漂泊與無能為力的瘋癲。然而,這種宿命式的懲罰並未將它擊垮,相反,狄奧尼索斯在日復一日的流浪中自得其樂,一路痛飲,一路高歌,不斷向人們佈施歡樂與慈愛。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認為酒神精神是生命意志的最高體現。他承認人生是幕悲劇,然而只要像酒神那樣毫不迴避地直面痛苦,全情投入地追尋意義,便能在抗爭中感受到精神超越的快樂與價值。
義大利雕像作品《受傷的阿喀琉斯》為觀眾呈現了英雄跌落神壇的那個瞬間——驍勇善戰的希臘第一勇士狼狽坐地,眼望天空,手中緊緊攥著那隻刺進腳後跟的致命利箭。不同於以往無堅不摧的英雄形象,此刻的阿喀琉斯不堪一擊。雕塑家用光潔的大理石質地放大了他的易碎感,其背後的哲學意義在於,人們應當允許英雄展現脆弱。尤其是那些被媒體敘事捧上神壇的英雄們,氾濫的高名會剝奪他們出錯的權利,更會成為擊垮他們的阿喀琉斯之踵。
初心
《聖經》開頭裡寫:“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如此簡明又壯闊的一筆,寥寥數字,天工已竟,令人想見日之初升海之初浪,天地廣闊,大有可為。“初”是萬物初開,是混沌中點燃的希望,迷途中亮起的燈塔,於是人生海海,以初心為漿,方能博浪前行。
古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提出過一個思想實驗: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百年的船,如果船身的木板被逐一替換,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船?由忒修斯之船引申至個人困境,當我們行駛於人生混沌的海域,在紛繁複雜的觀點中重新整理自我,在小徑分叉的關口中做出抉擇,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順應浪潮,我們又是否還是最初的自我?
紀伯倫曾經指出:“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置身於高速發展的時代,外部環境的變動不可阻擋,但在天地永珍中,初心是永恆不變的座標系。當千帆過盡後,只要初心依舊,便能在激越的洪流中找到方問,在挑戰和誘惑面前堅守內心,最終不忘初心,抵達自己的理想彼岸。
農業
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熱衷描繪田間地頭的農民生活,以質樸深邃的情感、簡約凝練的筆觸繪就勞動人民的平凡史詩。畫作《拾穗者》中金黃色的田野廣袤無垠,麥垛堆積如山,三位農婦頭包布中、身著粗布,正彎拾地裡遺落的每一粒麥穗。她們的五官在暗影之下模糊不清,但深深貼近大地的軀體和手中熟練的動作,卻猶如古典雕刻一般在靜默之中流淌著莊嚴的勞動讚歌。米勒的寫實主義讓人們重新將目光投向土地,重新審視勞動人民的每一滴汗水,重新估算目常生活中平凡勞動所蘊含的價值與意義。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一顆種子搭載航天器穿越宇宙,從田間地頭抵達星辰大海,在高真空、微重力和離子輻射的作用下完成誘變,成為科技振興現代農業的希望火種。而當它再次回到農民手中,在汗水的灌注下生根,在土地的滋養下發芽於是希望的火種得以野火燎原。這是現代科技與大地母親的深情對話,是古老的農耕文明和光年之的字宙音遙相呼應,是現代工業化與大自然法則的和諧共鳴。
時代的快車飛馳而過,高樓拔地而起,大廈巍然屹立。在狂飆突進的現代化浪潮中,鄉村景觀目漸消失於主流視野。然而作為一個充滿記憶和情感的空間,鄉村不僅是一片土地,更是座不可取代的文化富礦:鄉村見證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時間與歷史的沉積,擁有世代相傳的民問故事,勤勞樸實的生活哲學,因此不該在城市化程序中隱入塵煙。我們應當不斷強調鄉七敘事,讓這些文化遺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