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軟體行業的簡單認識 (轉)

worldblog發表於2008-01-22
對軟體行業的簡單認識 (轉)[@more@]

對行業的簡單認識

.9 (所有版權保留)

  一、基本認識

  1、供應力量與消費力量

  簡單將這個行業內的所有力量分為供應力量與消費力量。供應力量包括供應人員、組織,產品與服務,以及行業技術研究力量等等。本文中後面將產品及服務統稱為產品。

  任何一種具體供應產品的源頭都是技術創新。

  供應消費過程其實是眾多供應人員或組織,把創新技術做成產品或服務,向消費方提供的過程。貨幣、資金是這個過程中使用的輔助工具。

  2、供應力量的組織

  供應力量以供應人員為核心。供應人員根據技術產品化與消費的實際狀況組成公司。公司是供應力量的主要形式。

  社會教育行業承擔了本行業供應人員的持續供應的任務。政府及其他社會機構資助若干技術研究機構,用於進行供應技術的研究——主要是供應公司力所不能及的基礎性、前瞻性技術。

  3、消費力量

  消費力量不是單純的根據產品的技術來決定是否接受的。消費力量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特點。消費力量自身的資金迴圈狀況、對產品技術的需求、消費預期與心理的變化、規模效應等都對消費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

  消費力量的增減變化相對於供應技術的變化而言要連續、平滑得多。深度創新的供應產品需要等待較長時間的消費力量成長過程。

  4、供應力量與消費力量的相互作用

  絕大多數情況下,新產品是供應人員、公司主動創造的,然後供應力量主動培養出來消費力量。

  同型別的大量供應消費活動被統稱為市場。政府及法律、行業協會是這種交易活動的監管力量與協調力量。

  消費力量的成長過程根據雙方力量的變化可以劃分成若干階段或時期。

  成功的通常情況下,供應力量與消費量交替增長。在某個階段,消費力量會突然高速度增長,大幅度超過供應力量的增長速度,於是供應力量也跟隨著高速增長。對於具有深層技術能力素質的經營高手來說,會在這個階段來臨之前組建新供應力量吞併原供應力量;或研發出產品並取得相對於原供應力量的微弱的技術優勢,然後配合強大的供應手段,會最終取得供應的主導地位。這種傷感的劇目不斷的上演,即使有版權等監管機制也是枉然。

  不成功的情況佔大多數,供應力量自生自滅。不成功的原因非常多,從技術的角度看,根本沒技術或過度專注於深層技術是兩種常見的情況。

  過量供應與過量消費都是泡沫,泡沫破滅後受傷害的是泡沫製造者,供應過量者將得不到回籠資金;而消費過量者將得不到應值的產品。

  二、世界軟體行業的簡單認識

  1、主要已開發國家的軟體行業已經基本達到供應與消費的平衡

  其消費力量高速增長帶動整體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個行業已經成熟。軟體行業在其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的變化幅度已經不大。軟體供應力量為了降低成本已經開始內部整合——很明顯的行業發展到階段頂峰的表現。

  軟體供應方的技術升級持續不斷,這是這個行業特點,但並不能顯著增加總供應力量,只是供應力量內部競爭的手段。

  2、已開發國家的軟體供應力量將向發展中國家擴充套件

  這是商業的必然,也是貿易全球化的必然。

  軟體供應的核心競爭力(如技術)等將繼續以已開發國家為基礎發展,而外圍的技術含量低、變化性大的供應工作將由接近消費力量的發展中國家的供應力量完成。

  就像其他行業被髮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一樣,中小發展中國家的軟體行業也將籠罩在跨國公司的陰影之下。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發展,軟體行業在全球的分工也將逐步變化。

  三、國內軟體行業的發展

  國內軟體行業的供應、消費力量主要可以分為三部分:國外供應力量、國內本土供應力量、國內消費力量。國外供應力量是指國際軟體供應商及其產品。國內本土供應力量(以下簡稱本土供應力量)是指國內的軟體公司及產品。國內消費力量是指在國內市場上採購產品的消費力量。

  1、若干年內的基本格局

  一直以來,軟體產品的交易主要是在國外軟體供應力量與國內軟體消費力量之間進行的,國內軟體供應力量是中間的夾縫中生存發展的,到現在為止這種格局依然沒有改變。本土軟體公司在國外軟體公司的平臺上,利用後者提供的開發工具開發適合國內客戶消費的產品。雖然現在國內有了一些較大的軟體供應公司,但與國外的供應公司相比都不值一提。按照一般的估計,這種格局還將保持很長時間。

  根本原因是國內消費力量的弱小,無法提供持續足夠的力量與供應力量相互促進發展。到目前為止,國外的供應力量也沒從國內客戶身上掙到多少錢就是明證。若干年內,在相對巨大的國外軟體供應力量與逐步成長的國內軟體力量的面前,國內軟體消費力量將一直處於相對弱小的狀態,也就是將長期處於被培養的階段。國內軟體消費力量將是軟體行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但是國內的消費力量在持續增長,眾多統計機構(如CCID)的統計數字就可以看出來。

  本土的供應力量也在持續增長。但是很長一段時期內,本土供應力量將一直以國外的供應力量為基礎,將長期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能隨國外供應力量的變化而變化(如技術升級等)。

  本土供應力量的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部分避開國內消費力量而走向國外市場,成為國外軟體供應力量的一部分——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的部分,參與國外供應與消費的交易。但這種發展的侷限性顯而易見,我們同樣將長期缺乏核心競爭力。考慮這方面的問題不能只看短期內的印度——他們同樣沒有核心競爭力,還應該看一看國內沿海地區的服裝來料加工行業,在全球的產業佈局不斷變化的今天,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他們所經受的磨難與困苦。考慮未來十年、二十年全球軟體外包業的發展狀況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過去二十年間的全球服裝加工外包業的發展狀況。任何指望在低技術外包基礎上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想法都是要在太歲頭上動土——特別是遠離消費力量的情況下,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供應力量是不可能成為主導供應力量的。

  2、國內軟體行業的大發展

  軟體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眾多行業中的一個,是與社會共同發展的。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國內的其他行業都在發展,但不可否認整體的執行水平,尤其是管理水平還很低。軟體產品是其他行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工具,但一段時期內,國內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低水平勞動力的大量釋放,以及經濟結構改革等方面,國內其他行業走到必須靠管理靠技術進步才能提升競爭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另一方面,個人消費軟體方面的軟體消費力量的增長嚴重依賴政府的版權保護力量,而這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風物長宜放眼量。按照國家的發展計劃,到 2020 年,GDP 將翻兩番,達到 4 萬億美元,這是有一些可信度的。在這樣的社會過程中,國內軟體消費力量的增長是可以預料的。對某些將深入參與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的行業來說,不斷增強其競爭力的需求所產生的軟體消費力量將是必不可少的。

  軟體供應力量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最終迎來其大發展時期,特別是本土供應力量。這方面已經有了許多先例。PC 製造行業的聯想,裝置製造行業的華為,都是在消費力量大幅度增長的過程中出現的,都是本土供應力量在與國外供應力量的激烈競爭對抗中成長起來的。軟體消費的地域性需求比上述二者有強得多,本土軟體供應力量作為國外軟體供應力量與國內消費力量之間的橋樑,將來在國內市場上戰勝、IBM 等國外軟體供應巨頭取得供應主導地位將是很有可能的。這種戰勝不是消滅或擠出市場,而是建立核心競爭力進而成為供應力量中的主力部分。當然本土軟體供應力量的核心競爭力,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主要是技術方面的強勢,而是應用需求、供應渠道方面的強勢。另外也免不了發生像聯想吃掉 D-Link 那樣的情況。

  在軟體行業,柳傳志(聯想領導人)、任正非(華為領導人)等等前輩的故事肯定會重現。以國內消費力量做堅實的後盾,新一代本土軟體供應力量的肯定會走向世界。

  3、本土軟體供應力量的艱苦奮鬥之路

  在國內的消費力量沒有成熟之間,本土的開發人員或公司只能一邊跟著國外軟體巨頭的前進步伐,一邊耐心地培養國內的消費力量。

  在國內的消費力量沒有高速增長之前,本土的開發人員或公司只能艱苦奮鬥。

  社會上一些小的消費力量快速增長空間是有的,也時不時的出現,但不能貿然寄予厚望或過度追逐,大規模投入很容易血本無歸。

  如此大的行業,如此多的應用領域,某些方向沒有把握好的開發人員或公司有可能被“空過去”——空有才學能力,卻無法有太多作為。關於這個沒什麼好辦法,歷朝歷代“空過去”的能人志士太多了。

  軟體行業的人才流動到其他行業未必是壞事,短期內可能影響軟體供應隊伍的建立與穩定,但長期來看會提高其他行業的應用及消費能力。本土的軟體人才服務於外企也是利大於弊的,至少是培養了人才。

  真正有志於軟體供應的人們應該靜下心來,不為一時之利所動,深入培養核心競爭力,謹慎的分析形勢的發展,在看準的時候果斷出手,前赴後繼,創造本土軟體供應的新一代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本人在一個公司(自有產品年銷售額400萬左右)從事技術管理、開發工作多年。最近因為要考慮一年後工作調整的問題,所以連續考慮了一些問題,其中一些貼到了 CSDN 上。關於企業內部管理的心得體會暫時不準備貼出來,如果有水平相當的網友願意交流管理及心得,請來信:to:lu_yi_ming@sina.com">lu_yi_ming@sina.com。信中請寫明您的相關文件的連結,或直接將您的文件打包在附件中。我會及時回信。

謝絕其他型別的交流。對不起,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

以下是我近期一些想法寫成文件的連結:

1. 30 年內軟體技術的不變與變化
/Develop/article/21/21326.shtm">

2. 關於 OO 及虛擬機器的簡單認識

3. 再嘮叨一遍 與 的話題

4. 對於 的簡單認識 (此文中有一些玩別太介意)

5. 語言的異同及選擇

6. 對軟體專案外包的一些認識

7. 新手對COM的認識及疑惑

8. 輔助掃雷的幾種方法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43/viewspace-99815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