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公司的場景躍遷理論

文因互聯發表於2019-02-13

人工智慧公司和網際網路公司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不一樣的。重複三遍。網際網路公司大概只要做一次PMF(Product-Market Fit,市場-產品結合點),但AI公司通常要做多次才行。

傳統的網際網路創業核心是抓緊使用者需求,只要不斷嘗試,找到了市場-產品結合點,技術不會是太大的障礙。人工智慧創業則不僅要找這個點,而且找到了你也不一定做的出來。甚至明知道那個點在在哪,也不能去直接做,必須先把到那個點的路徑一點點分解出來,再尋找路徑上每一個點的場景-單元結合點。每個點都是下一次躍遷的基礎。

這就是場景躍遷理論。

人工智慧公司的場景躍遷理論

AI公司和網際網路公司很不一樣。網際網路應用是規模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關鍵的是可擴充套件性scalability,只要做出一個小原型,跑得通,之後後面的工程架構可能經歷多次的scale out,但是場景可以保持不變。但AI應用不同,是細緻複雜系統complicated system,關鍵是可演進性evolvability,從原型到最終的市場認可產品,不僅工廠架構會變,從產品形態到場景都會變。

通俗來講,網際網路公司是養雞場模式,養幾隻雞覺得感覺不錯,就複製一萬倍,養一萬隻雞。AI是養小孩模式,要很長時間,一點一點去培育,從吃奶開始,小學中學大學,沒辦法像養雞那樣養的。

“Complicated” 這種複雜是內在的不可簡約的複雜性。沒有辦法把養小孩簡約成養雞,真的,沒有辦法的。

人工智慧公司當然也和其他一切公司一樣,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使用者的業務場景,設計一個能逐步盈利的路徑。核心是場景,不是人工,也不是智慧。人工智慧公司的存活關鍵,是先在人工智障階段也能掙錢,然後再考慮用人工智慧掙錢。人工智慧能發揮作用,都是要大投入的。沒有什麼靈丹妙藥,一個什麼神奇的演算法就能解決問題。路徑設計才是生死的關鍵,如何一步步結合場景讓“智障”演算法也發揮價值,在不同的智障階段服務不同的場景。

場景躍遷就是一種路徑設計。這可能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成功者有點反常識,但是再說一遍,不能把網際網路產品的邏輯套到人工智慧產品上,正如不能把PC產品的邏輯套到網際網路產品上。

所以AI公司一定要做場景躍遷,就是在養小孩的過程中,不斷把階段性的成果去商業化。AI產品是複雜產品,但這種複雜產品是先有簡單產品而後演化為複雜產品。深入場景和產品,從現有低複雜度技術開始服務,提供小而立即可用的產品。實現人工智慧場景的目標,演算法和框架其實沒有大的秘密,秘密就在於如何降低成本。在不同的複雜度上的產品,可能產品形態和服務人群都不同,甚至連領域都不同。

為什麼不能等到完全成熟了再去商業化呢?因為風險太大。而且,一個好的產品一定是總結出來的,不是設計出來的。AI公司必須在實踐中一個案例一個案例去總結出好產品來。那些設計出來的產品,成功的幾乎沒有。這些實踐案例,就是不斷把”人工智障“的階段性成果去運用的過程。所以AI公司開始都看起來像是“外包”公司,這個是符合規律的。

所以這些場景的躍遷,乍看起來好像公司不斷換客戶群。如果習慣了網際網路這種單次PMF的模式,會極為不理解AI產品的成長過程。是不是創始人在犯暈?為什麼不能直接一步到位到最後一個PMF呢?不可能,因為 product 需要成長,需要好幾次蛻皮才能從毛毛蟲變成美麗的蝴蝶。毛毛蟲階段的商業模式是吃葉子,蝴蝶的階段是吃花蜜,但你不能叫毛毛蟲去吃花蜜。

所以對於AI團隊,你看那些執行得特別好的,並不是非要是一堆大牛的集合,而是那些最有演化能力的公司。演化能力才是保證公司在一次又一次的“蛻皮”(即場景躍遷)中,保持團隊凝聚力的關鍵。演化力就是最主要的執行力,演化力是公司成敗的第一關鍵。

我覺得不管是對創業者也好,還是對投資人也好,這個“AI場景躍遷理論”恐怕是這個領域最大的“秘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從這個第一原理推匯出來。不能理解這個理論,就難以找到價值所在,執行就會碰壁,投資就會虧錢。不能用做網際網路產品的思路來做AI產品,更不能用投網際網路產品的思路來投資AI產品。

附:常見問題的回答

1. 疑問:AI作為一個技術,單純靠技術解決方案創業,本來就是不可行的。 

解答:顯然,我們不會是為了一個技術而創業,而是要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創業。但是一旦解決這個問題需要AI,我們就要尊重AI的規律,理解AI的過程和邊界。我們看到太多太多的例子,對需求和市場理解得很好,但是因為不瞭解AI技術的特點,不能管理好產品邊界、使用者預期和團隊預期,而失敗。我們必須瞭解,具體在這個戰場,戰爭的規律是有自己的特點的。

2. 疑問:網際網路公司也有pivoting,要是追求每個pivoting都要存活下去,那容錯率不是更低了。 

解答:場景躍遷並是不傳統意義上的 pivoting。傳統的 pivoting 是市場探索錯誤,所以要換一個方向試試。在場景躍遷中,使用者和市場的升級是有規劃的,每個階段要和當時階段的服務能力相匹配。比如在早期明知一個市場空間不大也會去服務,因為更大的市場是不可能去服務的,只有在服務小的市場,建立根據地後,逐步做市場空間的升級發展。這不是 pivoting。

3. 疑問:這不就是“我們目前還沒找到盈利模式,但我們會堅持找下去的”? 

解答:我們講場景躍遷,並是流寇式的作戰,因為找不到掙錢的辦法所以不斷找。很多時候,如果技術是成熟的,比如AI診斷真的比醫生還準,那會沒有盈利模式嗎?問題是這種問題的解決,需要很長的週期,很大的投入,很專業的團隊,這和之前的網際網路創業是不一樣的。在小型公司中,在資源全面短缺的情況下,有建立一種不斷長期地部分商業化中間結果的商業模式,這是之前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發展,亦必有相當的條件。”

4. 疑問:AI和之前的資料庫之類沒有區別,沒有什麼特殊規律提出的必要? 

解答:弓箭和火槍,都是遠端投射武器,但是他們對軍隊組織、後勤要求發生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資料庫是解決機器的效率的問題,AI是要解決人的效率的問題。兩類應用,對能承載他們的組織的要求是全然不同的,絕不能不分析其中發展路徑和人的組織問題的特殊性,而照搬其他領域的成功經驗。實事求是地理解AI的客觀規律,才能不過於悲觀或樂觀,理解目標和路徑的矛盾,與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而不能照搬任何教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