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2030年,中國能在人工智慧領域領先於世界嗎?

AMiner學術頭條發表於2019-08-26

近日,英國著名雜誌《Nature》發表了題為:“到2030年,中國能在人工智慧領域領先於世界嗎?”的文章,引起的廣大網友的討論。《Nature》對中國當前人工智慧發展的評論為:“The country’s artificial-intelligence research is growing in quality, but the field still plays catch up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high-impact papers, people and ethics.

我國現在已處於人工智慧快速發展階段,在不少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在某些領域處於領先的姿態。在2017年制定的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上,計劃到2020年,擁有一個能與全球領先企業匹敵的人工智慧領域。臨近期限,我國的人工智慧發展有著質的飛越,我國實施的一系列人才政策、科研專案大大地推動著我國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

《Nature》:2030年,中國能在人工智慧領域領先於世界嗎?

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智庫保爾森研究所(Paulson Institute)的人工智慧分析師喬伊·丹東·馬(Joy Dantong Ma)表示:“如果美國失去了開放優勢,那麼這個國家就有可能將人工智慧人才推回到包括中國在內的競爭對手手中。”

《Nature》在文中寫到“中國正朝著產生重大影響的方向發展,根據對學術搜尋引擎微軟學術研究所引用最多的人工智慧論文的分析,中國在被引用最多的前10%的論文中所佔的比例穩步上升。2018年,這一比例達到了26.5%的峰值,接近美國的29%,而且美國所佔比例正在下降。如果這一趨勢繼續持續下去,中國將會在明年超過美國。其他分析表明,中國作者對人工智慧論文的平均引文量一直在穩步增長,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低於美國作者的論文。”

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鄭南寧表示,中國在計算分析表明,中國作者對人工智慧論文的平均引文量一直在穩步增長,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低於美國作者的論文。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方面也擁有世界領先企業,例如商湯、Face+。

《Nature》:2030年,中國能在人工智慧領域領先於世界嗎?圖片來自GCT官網中國工程院院士庫連結:https://gct.aminer.cn/eb/gallery/detail/eb/55e6573845ce9da5c99535a9

但在塑造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工具方面,中國仍然落後於美國。例如,由美國學者和公司開發的開放原始碼平臺tensorFlow和caffe,旨在設計、構建和訓練一組演算法,使計算機能夠更像人腦執行,在世界各地的工業界和學術界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我國公司百度開發的主要開源平臺之一PaddlePaddle,主要用於人工智慧產品的快速開發。

中國在人工智慧硬體方面也落後不少。世界領先的支援人工智慧的半導體晶片大多由美國公司生產,如NVIDIA、英特爾、蘋果、谷歌等公司。鄭南寧說:“我們也缺乏設計能夠支援先進人工智慧系統的計算晶片的專業知識,中國在這些方面要到達美國和英國水平,可能還需要5-10年的時間。”

文章中又寫到“柏林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政治科學家克里斯汀·施庫弗(Kristin Shi Kupfer)說,對這些基礎理論和技術將是中國實現其長期人工智慧目標的關鍵。她說,如果沒有能夠在機器學習方面真正取得突破的研究進展,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增長可能會有一個上限。”

根據2018年由學術界和工業界共同撰寫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報告顯示,到2017年底,中國是第二大人工智慧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所在地,約18200人,僅次於美國(美國擁有約29000人)。根據他們的H指數,中國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數量僅排在第六位,但他們效率最高、引用率最高。

《Nature》:2030年,中國能在人工智慧領域領先於世界嗎?

目前我國擁有的三大核心技術公司,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人工智慧領域的影響力不斷增大,加上近幾年國內像商湯這樣的AI獨角獸的迅速發展,到2020年,我國擁有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公司是可以實現的。

文章引用馬雲的言論:“中國的一大優勢是人口規模,這創造了巨大的潛在勞動力和培訓人工智慧系統的獨特機會,包括用於培訓預測疾病軟體的大型患者資料集。“今年2月,我國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自然語言處理系統可以從電子健康記錄中診斷常見的兒童疾病,其準確度與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相當。資料集包括近60萬名兒童訪問一家醫院的醫療病歷;在許多其他國家,很難獲得這一數量的資料。

今年6月,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委員會發布了人工智慧發展工作人員應遵守的八項原則。這些原則包括和諧、公平和正義、尊重隱私、安全、透明、問責制和合作,與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5月份釋出的措施類似。我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將會始終堅持公平、公正,與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這也有利於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Nature》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36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