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DD中建立領域模型

帶你聊技術發表於2023-02-22

在前文《當我們談論DDD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我們討論了DDD的戰略設計和戰術設計。在本文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領域模型。

用領域模型表達領域概念

在實際專案中,模型設計者往往過早陷入具體構造塊型別的識別,比如實體、聚合、領域服務,而忽略了領域模型表達領域概念的目的。我們應該基於領域概念設計領域模型,然後再採用合適的模式降低領域模型的複雜度,進一步增加領域模型的表達能力。

領域模型的作用,一方面是關聯程式碼實現,一方面是關聯通用語言。我們對於模型和實現的關聯輕車熟路,但是對於語言和模型關聯往往有待提升。在溝通中刻意使用通用語言可以幫助我們驗證模型的合理性。

我們以一個題目為例,方便後續討論。

活動平臺提供使用者參與活動得到獎品的功能,吸引使用者及潛在使用者參與,以達到拉新、促活、引流的目的。
運營人員可以建立和修改活動,活動的配置內容包括活動名稱、活動介紹、活動開放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參與資格、權益。
使用者可以看到活動列表,在活動開放的時間段內進入活動頁面看到活動介紹。使用者在活動頁面領取權益,經判斷符合資格的使用者就會獲得一份獎品。權益可能是信用卡積分,也可能是優惠券。
參與資格可能是:一天內註冊的使用者、VIP使用者、當月生日的使用者等。客戶希望系統可以方便擴充套件支援靈活的資格型別,以支援多樣的活動形式。
對於一個活動,一個使用者只能參加一次。
建立模型

第一步是根據需求分析模型。

我們可以找到以下概念:活動、參與資格、權益。其中參與資格是擴充套件點。

對於需求「一個使用者只能參加一次活動的」,需要記錄使用者是否參與過活動,所以需要「活動參與記錄」的概念。

在DDD中建立領域模型

參與活動的結果可能有2種:符合參與資格則返回權益,不符合則返回「不符合」。所以我們用了Optional<權益>型別。

我們到這裡只識別了各種名詞,需要走查用例,尋找缺失的概念:

  • 用例1,運營人員可以建立並修改活動

  • 用例2,使用者可以參與活動並獲得權益

對於用例1,建立和修改活動,目前模型已經滿足了需求。

對於用例2,這裡有一個模型之外的規則:「一個使用者只能參加一次活動」。這是所有活動都需要遵守的規則,我們將其稱為「活動通用規則」。

雖然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但是提取「活動通用規則」這個概念非常有用。如果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每次去描述這個概念,只能用「一個使用者只能參加一次活動的規則」去表示,非常繁瑣;也讓概念沒有安身之地,容易被隨便放到萬能的Service中。

我們將其加入領域模型。

在DDD中建立領域模型PS:這裡故意省略了參與資格的實現。

我們沒有把「活動通用規則」放到活動概念裡,一部分原因是這個判斷邏輯不需要具體活動的資訊。

使用通用語言驗證模型

有了領域模型,就有了通用語言。使用通用語言重新描述需求,並儘量在溝通中使用通用語言。

運營人員可以建立和修改活動,活動的配置內容包括活動名稱、活動介紹、活動開放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時間段、參與資格、權益。
使用者可以看到活動列表,在活動開放的時間段內進入活動頁面看到活動介紹。使用者在活動頁面領取權益,經判斷符合資格參與資格的使用者就會獲得一份獎品權益。權益可能是信用卡積分,也可能是優惠券。
參與資格可能是:一天內註冊的使用者、VIP使用者、當月生日的使用者等。客戶希望系統可以方便擴充套件支援靈活的資格型別,以支援多樣的活動形式。
同時有「活動通用規則」:對於一個活動,一個使用者只能參加一次

這裡去掉了「開始時間」、「資格」、「獎品」等模糊不清晰的描述。使用基於領域模型的語言,讓需求描述清晰沒有歧義。

到目前為止,主要的領域模型都已經分析出來。所有的模型都對應明確的領域概念,不多也不少。

識別構造塊型別

在分析了領域模型後,我們再來分析構造塊型別。

我們透過是否有狀態來做區分。

首先識別有狀態的物件:活動、各種參與資格、權益、活動參與記錄、使用者。一般有狀態的物件都是事物,對應的構造塊型別也就是實體或者值物件。

其次判斷其狀態是否會改變:

  • 活動會被修改,所以狀態會被改變;

  • 參與資格會被修改,但是參與資格從屬於活動,修改後可以直接使用新的物件替換舊的,所以可以設計成狀態不變;

  • 權益和參與資格一樣,也可以設計成狀態不變;

  • 活動參與記錄,狀態可能發生變化;

  • 使用者在這個模型中只是臨時存在,狀態不會變化。

狀態會改變的是實體,包括活動和活動參與記錄;狀態不變的就是值物件,包括參與資格、權益和使用者。

最後剩下的就是無狀態的物件:活動通用規則。對應的構造塊型別是領域服務。

這裡的無狀態物件大都可以轉化成有狀態的物件,例如活動通用規則,可以將方法引數的Optional<活動參與記錄>變成成員變數。只是這裡我們選擇了無狀態的設計方法。

由於領域服務沒有狀態,所以可以在應用啟動時就建立出來,也可以在使用時才建立。

在DDD中建立領域模型

經過分析,我們的領域模型都有了型別。

在DDD中建立領域模型

設計聚合

首先識別生命週期長的領域物件:在一個操作中被建立出來,操作結束後仍會被其他操作使用的物件。活動、參與資格、權益和活動參與記錄都是生命週期長的物件。

其他有狀態的物件都是臨時物件:在一個操作中被建立出來,操作結束後就不會再被使用。模型中的使用者,在一次操作中從其他服務獲取,使用後即被丟棄。

這裡我們總結下各構造塊型別的特點:


實體值物件領域服務
是否有狀態有且狀態可變有且狀態不可變
生命週期長或者短長短均可

在生命週期的長的物件中,我們要設計聚合。聚合作為操作單元,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 整個模型往往龐大複雜,為了降低知識負載,需要將其分解成多個小且簡單的模型,劃分清晰的邊界

  • 部分模型物件之間存在一致性規則,例如需要被一起刪除,所以需要放在一個操作中

  • 多個使用者可能會併發操作模型,為了避免相互干擾,需要讓操作單元儘可能小

  • 對於操作單元,需要將其頻繁載入到記憶體中,如果單元過大,往往不能滿足效能要求

根據對業務的瞭解,活動及參與資格、權益都是一起被建立和修改,可以放在一個聚合裡;活動和活動參與記錄之間沒有一致性規則,可以分開;因為活動參與記錄數量會很多,如果和活動在一個聚合中,會降低效能。

所以我們將活動、參與資格、權益設計成一個聚合,而活動參與記錄作為一個單獨的聚合。而活動和活動參與記錄分別作為這兩個聚合的聚合根。對應的,聚合都會配備其專屬的Repository。

在DDD中建立領域模型

同時加上遍歷方向箭頭。由於活動是聚合根,從活動可以遍歷到聚合內部的參與資格和權益。另外查詢活動參與記錄,可以透過其Repository,所以沒有活動到活動參與記錄的箭頭。

由於我們將活動和活動參與記錄之間劃分成不同聚合,那他們之間的關聯將使用聚合的ID來關聯,而不是聚合本身。

PS:如果使用了關聯物件,遍歷方向也可以是從活動到活動參與記錄。

如何使用領域模型

領域模型已經建立完畢,我們來看如何使用領域模型以滿足用例。

運營人員建立活動基本資訊及其關聯的參與資格和權益。領域模型的客戶(一般來說是應用服務),使用運營人員輸入的引數構造出活動物件,再利用Repository將其儲存。

運營人員修改活動。應用服務利用Repository獲取需要修改的活動,再根據運營人員提供的引數修改活動,最後利用Repository儲存活動物件。

使用者參與活動。應用服務:

  1. 使用活動通用規則判斷使用者是否可以參加。由於活動通用規則需要用到活動參與記錄,因此應用服務會使用Repository獲取活動參與記錄;

  2. 如果可以參加,則執行活動的參與活動方法獲得結果。這需要利用Repository獲取使用者參與的活動,並構造使用者物件(可能需要呼叫使用者服務獲取使用者資訊,但是領域層並不關心這些邏輯);

  3. 如果結果是獲得權益,則建立活動參與記錄,並利用Repository儲存。

考慮到併發情況,應用服務可以在第1步前加鎖,並在第3步後釋放鎖。

再次思考

  • 配置和參與活動可否是兩個模型?

在實現運營人員配置活動的用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可能找到了一個隱藏的領域概念,將輸入的引數轉換成領域模型的邏輯有些枯燥和複雜,同樣將領域模型和資料庫的資料模型之間轉換也如此。輸入引數和資料模型都是隻是扁平的資料資料,沒有繼承結構。如果使用另外一種面向資料的模型,也許這些用例實現起來會簡單得多。

每個模型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這裡運營人員配置和使用者參與活動是不同的問題,如果用一個模型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可能會有些吃力。那麼幹脆設計成兩個模型,使用限界上下文的概念將這兩個模型限定在各自的上下文中,也許更加合理。兩個模型可以共享同一份資料庫資料,並加上一段(非領域層的)邏輯用於模型之間的轉換。

這實際上是一種配置-使用模式。在配置階段,注重配置型別和引數、審批等;在使用階段,注重邏輯計算和效能。

  • 活動參與記錄是否可以建模成領域事件?

活動參與記錄實際上是不可變的,可以將其設計為領域事件。

  • 使用者參與活動的用例裡,邏輯複雜,有洩漏領域概念的嫌疑?

如果發現應用服務裡邏輯變得複雜,可能意味著我們找到了一個隱藏的領域概念。我們可以定義一個「使用者參與活動邏輯」的概念:如果使用者透過了活動通用規則的判斷,則可以參與活動。將其加入模型和通用語言中,在溝通中驗證此概念是否合理。

總結

很多專案雖然也使用了以領域模型為中心的架構,但是設計者仍然是資料模型/貧血領域模型的思考方式,把大量領域邏輯放置在了萬能的Service中,讓領域概念隱藏在了冗長的過程程式碼中,無法享受到DDD帶來的收益。

最後總結下本文想要強調的要點:

  • 領域模型和領域概念一一對應

  • 領域模型和實現關聯,也和通用語言關聯。刻意使用通用語言溝通以驗證模型是否合理

  • 演示了一種設計領域模型的步驟

  • 構造塊型別不是最重要的,領域模型本身更加重要

  • 更多的使用可以表達業務含義的值物件和臨時值物件

  • 聚合是一種設計,需要方法權衡

  • 使用Repository、Factory獲取和建立領域模型是應用層的職責,領域層應該關注在表達領域概念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24922/viewspace-293641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