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硬體公司估值集體縮水 資本瘋狂湧入VR

佚名發表於2016-01-28

  去年10月,搖滾音樂人汪峰正式釋出了由其親自參與設計的Fiil耳機,他將自己對Fiil耳機的投入,與19年前創作第一張專輯時相提並論。

  Fiil耳機官網首頁目前正高調掛出資本寒冬下Fiil耳機融資2000萬美元的橫幅,不過,在這背後隱藏著的一個問題是,Flli耳機的融資額和估值均不及預期。

  早在去年8月,Fiil耳機團隊就曾對騰訊科技表示,公司A輪融資額預計在1億美元,而此次融資僅有預期目標的五分之一。融資額不及預期,根本原因或在於其耳機銷量未達投資人預期。

  儘管Fiil耳機方面稱,公司推出的3款耳機創下了超100萬臺預約量的行業紀錄。不過,有接近Fiil耳機供應鏈的人士稱,Fiil耳機目前實際出庫量僅有幾萬條。

  該人士向騰訊科技透露,目前Fiil耳機的3款產品中,有兩款大耳機(即售價1099元的FIIL和售價1599元的FIIL Wireless)由深圳代工企業富士高代工,而另一款小耳機(即售價599元的FIIL Bestie)由一家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聯創公司代工。

  上述人士還稱,因為小耳機價格更為便宜,其銷量比兩款大耳機銷量之和還要高。

  Fiil耳機最低售價599元,這已經超出絕大多數使用者對一副耳機的價格承受範圍。

  定價高低皆尷尬

  相比Fiil耳機,情況更為糟糕的則是成立已有16年之久的美國知名手環廠商Jawbone。上有Apple Watch奪食,下有低價產品群起而攻。

  兩個月前,Jawbone在全球裁員60人,佔其員工總數的15%。除去裁員之外,Jawbone還關閉了紐約辦事處,並縮減了美國森尼維耳和匹茲堡兩個辦事處的規模。

  相比小米手環,Jawbone手環的定價較為昂貴,UP3在京東旗艦店的售價為999元,而功能相差不大的小米手環售價僅為79元。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IDC的統計資料顯示,Jawbone在2015年第二季度僅銷售出50多萬塊UP健康手環,市場份額僅為2.8%,排在健康手環廠商的第七位。作為該市場的龍頭,Fitbit當季售出440萬塊裝置,市場份額達到了24.3%。剛上市的Apple Watch當季銷量為360萬塊,市場份額為19.9%。

  而實際上,儘管Apple Watch佔據的市場份額已經很高,不過仍不及外界普遍預期。

  定價較高的Fiil耳機、Jawbone手環和Apple Watch的銷量一致慘淡,那麼定價低的小米呢?

  在小米的大力扶植下,小米生態鏈企業所生產的小米手環、小米移動電源和小米耳機,銷量均已輕鬆突破千萬,小米手環的生產商華米科技也一舉成為僅次於Fitbit的全球第二大手環生產商,小米耳機的生產商萬魔聲學也準備今年掛牌新三板。

  有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可穿戴市場,小米品牌份額一家獨大,佔據近40%的市場份額。

  不過,銷量暴增的背後,絕大多數售出產品均是依靠小米官網的導流而來。此外,其高價效比模式也容易導致規模性盈利無望,因此包括華米等在內的多家小米生態鏈企業開始推出自主高階品牌。

  “偽需求”遍地

  實際上,從2014年到2015年,很多硬體產品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產品並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因而即使前期有再多噱頭,都難免被淘汰。

  曾經號稱是全球首款太陽能智慧腕錶的Tinsee天時手錶,如今早已銷聲匿跡,公司也不復存在。Tinsee天時手錶與傳統手錶外觀幾乎一致,並沒有太強的科技感。

  Tinsee天時手錶無法直接在手錶上顯示運動計步,久坐提醒,睡眠監控等實時監控資訊,需要與手機連線後在手機上才能檢視。

  然而,對當下的很多使用者來講,透過手機連線手錶對人體進行監控並沒有太大的需求。如果不需要該功能,可以直接選擇傳統手錶;如果對監控需要較大,則會考慮能在螢幕上顯示資訊的智慧手錶。因此,Tinsee天時手錶也成了一款叫好不叫座的產品。

  而類似小魚在家的家庭陪伴機器人目前也遇到了同樣的困境,購買這類產品的使用者共同遇到的一個疑問是,它究竟解決了自己的什麼需求。

  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家庭陪伴機器人提供的核心功能,直接用iPad透過Facetime或微信影片聊天就能完成,而在下面安裝一個底座或許反而顯得有些多餘。

  就連掀起智慧穿戴熱潮的巨頭谷歌(微博)也沒能擺脫無法解決核心需求的魔咒,2015年初,第一代谷歌眼鏡遭遇滑鐵盧,產品隨即下架。

  目前,手機已經開始接近人手一部且不能離身,而硬體產品則顯得可有可無,因為這些產品很難真正觸及使用者的真實需求。諸多智慧硬體產品也都像谷歌眼鏡一樣,苦於無法解決需求問題。

  那些銷聲匿跡的硬體企業

  在未來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多數硬體公司目前都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只能靠融資支撐,而一旦無法繼續融資,公司就面臨轉型或倒閉。

  騰訊科技不完全統計顯示,2015年至少有60家以上的智慧硬體公司完成了A輪融資,而完成B輪融資的企業為20家左右,完成C輪融資的硬體企業僅有無人機行業的大疆。這意味著,真正走到偏後期的智慧硬體企業少之又少。

智慧硬體公司估值集體縮水 資本瘋狂湧入VR
智慧硬體公司估值集體縮水 資本瘋狂湧入VR

  IDG資本投資經理蘇東告訴騰訊科技,目前市場上偏後期的硬體公司普遍都面臨估值下降的問題。

  而在2014年完成千萬元級別以上A輪融資的硬體公司中,多數公司目前已經銷聲匿跡,這其中就包括累積融資達1.45億元的樂行體感平衡車、估值一度近2.5億人民幣的機器人公司嘉騰機器人等。

  這些公司目前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是,技術尚無革命性突破,基於此做出的硬體產品對消費者而言顯得可有可無,因此,產品始終無法在短期內有效提升銷量。

  VR投資呈現井噴

  目前在硬體行業,唯一炙手可熱的創業方向當屬VR(虛擬現實)。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虛擬現實領域的投資併購不勝列舉。以2015年12月為例,宣佈完成融資的10家智慧硬體企業中,包括樂相科技、蟻視科技、驍龍科技、樂視投資的靈鏡VR等公司均與VR產業相關。

  事實上,2016 CES的遊戲和虛擬現實展位比2015 CES增長了77%,超過40家參展商將會帶來虛擬現實系統和相關內容以及硬體裝置。而儘管這些裝置尚未進入大眾市場,消費電子協會還是預測2016年虛擬現實裝置的銷售量將達120萬。

  不過,資本並非萬能,現在就說VR行業將被瘋狂湧入的資本養大還為時尚早。技術實力是否能在數年內實現質的突破,這是否會成為使用者的剛需,會不會為大眾所接受,還都是問題。

  即便是人們願意接受,在當下也難以實現。EEDAR分析師Patrick Walker此前就曾表示:“VR將獲得重大的成功和強勁的消費口碑,但是在2016年,價格及其他障礙因素將限制其被大眾市場大規模接受。”

  正如Facebook CEO祖克伯所言,VR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計算平臺,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第一款智慧手機出現在2003年,真正普及卻是在多年之後。2016年VR爆發勢不可擋,但這個元年也意味著未來還有很長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