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智慧硬體創業有哪些“坑”

行者武松發表於2018-03-07

智慧硬體創業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細數智慧硬體創業有哪些坑


智慧硬體火了,這是目前大多數關注創業圈的人最直觀的感受。瘋狂的融資、火熱的眾籌,讓很多小團隊擠破頭想進入這一個領域,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智慧硬體產品。那麼,智慧硬體創業真的那麼容易嗎?恐怕未必。以下這些智慧硬體創業中的問題,是值得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思考的。


一、好的代工廠都不願意和智慧硬體初創公司合作


越好的工廠越挑剔。實際情況是,知名的工廠都不願意和初創公司合作。


“富士高電聲”是一家生產高檔音響和耳機的上市公司,他在東莞西南地區的主要工廠內擁有著4,000名工人和600名職工,楊奔是這個公司的常務理事。


楊奔在此之前在國際一線製造公司工作,對於楊奔來說,那些自以為是又傲慢的創業公司讓他完全沒有合作的動力。據楊奔說,工廠都不願意冒風險,看重的是機會成本。代工廠會在幾個合作方中選擇最好的那個,他們會尋求一套穩定、迴圈且有序的運營模式。


無論是投入人力資本還是以貨幣資本,好的工廠將與合作企業長期共進退。好的工廠將需要對合作企業進行多個層次的盡職調查,包括財務狀況的詳盡分析。


同樣地,有著豐富製造業經驗的智慧硬體公司將審計工廠,這通常意味著持續1~3天的現場訪問,在這幾天的走訪中,不僅要全面審查工廠的製造能力,同時也要對集團的內部設計師和工業工程師進行審查。


二、許多眾籌成功的智慧硬體創業公司需求量,連代工廠的“最小起訂量(MOQs)”都達不到


在當下,基本上所有的智慧硬體初創公司都靠眾籌籌得第一筆錢,比如在,kickstarter(國外企業),京東(國內企業)上發起眾籌。


許多眾籌創業公司錯誤地以為會有幾千個工廠能生產他們的零件(未上市就籌得幾百萬會讓人資訊爆棚)。


楊奔說:“多個工廠採購是一個正確的策略”。


然而,事實上,初創公司這些微不足道的訂單不能到達大工廠的“最小起訂量”(MOQ),工廠不可能為這些小訂單專門安排生產線,而影響對大客戶的生產。


三、“非標配件”生產,費用將會高到嚇尿你


許多創業公司最在意的是BOM((BillofMaterial,自定義物料清單),並且嚴重低估了“非標配件”所產生的費用。


這些費用包括:試執行費用、工程成本、產品檢驗成本、工裝/夾具成本,甚至出現廢料成本。硬體的開模費用是非常昂貴的,甚至是產品開發過程中最大支出,在你決定生產新硬體時這些成本都是無法縮減的。


另外,你的產品想和蘋果那些“完美硬體”相連線?那你還需要確定這些部件是MFI嗎?


MFI的意思是“專門為iPhone/iPad/iPod製造”如果一件產品想擁有蘋果公司旗下的iPhone和iPad的專屬介面,那麼製造這件產品的企業必須要持有蘋果公司的“特許批准”。


準售證書也是非常重要,商品也要通過正規渠道在允許交易的國家進行售賣。商品需取得這方面的證書也將會花費上千美元,和wifi的道理一樣,依舊存在著產品債務保險費,但是這部分費用仍舊佔商品最終零售價的0.26%。


四、“硬體授權費”很關鍵,很多智慧硬體創業公司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創始團隊是否擁有使硬體供應鏈的經驗?如果沒有,團隊內部是否擁有(或者是計劃僱傭)一位有經驗,並且曾經為其他公司的技術商業化做出貢獻的“工業工程師”。


最後,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對於那些自稱“中國/臺灣製造”的企業,他們的企業團隊在這些地方派駐了核心技術人員,但請注意,即使團隊自稱是依賴於第三方顧問,但在這些地方(如:中國/臺灣)也是設有實體工作室的,這樣的話,可使企業在當地受到重視。


如果你沒有被這些存在的“坑”嚇到,那麼小編在這邊預祝各位智慧硬體創業者和投資者們好運!

原文釋出時間:2015-07-21 21:01
本文作者:maker
本文來自雲棲社群合作伙伴鎂客網,瞭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