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不一定為實:呼叫鏈HBase傾斜修復

捉蟲大師發表於2022-04-26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樓。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關於HBase資料傾斜的排查案例,不懂呼叫鏈?不懂HBase?沒關係,看完包懂~

背景

最近HBase負責人反饋HBase儲存的呼叫鏈資料偶爾出現極其嚴重的傾斜情況,並且日常的傾斜情況也比較大,講的通俗點就是出現了熱點機器。

舉個例子,有三臺HBase機器儲存呼叫鏈資料,其中大部分資料讀寫都在一臺機器上,導致機器負載特別大,經常告警,這就是HBase傾斜,也叫熱點現象。本文主要講述了治理傾斜情況的過程,以及踩的幾個坑。

知識鋪墊

為什麼會出現HBase傾斜的情況呢?既然是呼叫鏈資料HBase傾斜,那麼首先簡單介紹下幾個呼叫鏈和HBase的背景知識。

全鏈路追蹤

全鏈路追蹤可能是一個比較統一的叫法,平常最多的叫法叫呼叫鏈,也可能有其他的叫法,不過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本文全都用呼叫鏈來指代。

呼叫鏈是分散式服務化場景下,跨應用問題排查效能分析的工具。

說的直白點,就是可以讓你看到你的程式碼邏輯在哪個地方呼叫了什麼東西,比如在serviceA的methodA的邏輯裡,依次呼叫了redis、mysql、serviceB等,可以看到每個呼叫的耗時、報錯、出入參、ip地址等資訊,這就是呼叫鏈。

目前呼叫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以前叫OpenTracing,現在與其他的一些標準整合進了OpenTelemetry,不過呼叫鏈的標準基本沒變。

呼叫鏈標準的最核心的概念如下,只列出了一些最核心的元素,不代表全部:

  • Span:呼叫鏈最基本的元素就是Span,一次 Dubbo Server 請求處理,一次 HTTP 客戶端請求,乃至一次執行緒池非同步呼叫都可以作為一個 Span。
    • SpanID:一個Span的唯一標識,需要保證全域性唯一
    • TraceID:一條呼叫鏈的唯一標識,會在整個呼叫鏈路中傳遞
    • ParentID:父 Span 的 SpanID。當存在 A -> B 這樣的呼叫關係時,B Span 的 ParentID 是 A Span 的 SpanID。ParentID 用來構造整個呼叫鏈路的樹形結構。每次發起新的請求時,都要把當前的 SpanID 作為 ParentID 傳遞給下一個 Span。
  • Segment:Segment是特殊的Span,一般表示這是一個應用的邊界 Span。如作為 Dubbo Server 的一次請求處理;作為 HTTP Server 的一次請求處理;作為 NSQ Consumer 的一次訊息處理等。
  • Trace:一條呼叫鏈就是一條Trace,Trace是一堆Span的集合,每一個Trace理論上來說是一顆樹

下面用一張圖來演示一次簡單的三個服務間的Dubbo呼叫來展示呼叫鏈的資料是如何、何時產生的,以及各Span之間是通過什麼關聯起來的,用於深入理解上面的核心概念。

image

文字描述:外部請求呼叫了ServiceA.MethodA, SA.MA依次呼叫了SB.MB、Redis、MySQL, SB.MB呼叫了SC.MC, SC.MC內部只有計算邏輯。

注意:

  • 圖裡Span內容只包含了一部分,不代表全部內容。
  • 可能不同的呼叫鏈系統上報儲存的方式不一樣,有的是每個Segment上報一次,有的是每個Span上報一次,圖中表示的是每個Span上報一次

HBase

網上關於HBase介紹的文章很多,這裡不做詳細的介紹,只是列出來一些基本的概念用於理解。

HBase是一個可以儲存海量資料的資料庫,既然是資料庫,那麼最基本的操作就是新增和查詢

  • RowKey

HBase基本的資料操作都是通過RowKey這個東西,RowKey是HBase的一個核心概念,如何設計Rowkey是使用HBase最關鍵的部分。

RowKey在HBase裡的作用是什麼?一個是資料的操作要通過rowkey,可以把rowkey理解為mysql的主鍵,有索引的作用,另一個是用來做負載均衡。Rowkey的資料格式是位元組流,也就是byte陣列,這個概念很重要。

什麼是byte?就是一個8位字元,值在-128到127之間,所以即使你的rowkey不是那128個ascii碼,也是可以存的,例如你的rowkey有三個位元組,十進位制表示分別是-56、-110、-27,傳送到HBase也是可以儲存的,不過你要展示出來給人看,可能就不太好展示這個RowKey了。

  • Region

Region是HBase資料分片的基本單位,可以把Region理解為HBase的資料分片。

HBase是按什麼來做分片的?如果你有搭建過HBase的話,並且看過HBase的web介面,可以看到Region部分有兩個屬性,Start Key和End Key。

這兩個屬性代表什麼意思?舉個例子,現在有兩個Region,RegionA的StartKey和EndKey是00和01,RegionB的StartKey和EndKey是01和02,你要存兩條資料,RowKey分別是0000ABC和0100DEF,第一條資料就會落到RegionA裡,第二條資料就會落到RegionB裡,簡單來講就是根據RowKey的字首來決定這條RowKey落到哪個Region裡,如果Rowkey匹配不到任何一個Region,那麼會新建一個Region儲存資料。

當Region的資料量到達某個閾值後,Region會自動分裂為兩個Region,避免效能降低,HBase還有一個功能是預分割槽,比如在新建Table後,可以在Table裡預先指定256個分割槽,StartKey和EndKey依次是00-01、01-02一直到FE-FF(前提是你的所有的RowKey的字首都在00-FF區間內),預分割槽的好處是避免HBase最開始過多的自動分裂,因為分裂時資料是不可用的,過多的分裂會導致效能降低。

image

問題分析

介紹完了呼叫鏈和HBase的基本概念,這裡介紹下我們呼叫鏈系統的儲存架構,以及為什麼會產生傾斜問題。

首先是呼叫鏈TraceID的設計,格式是 service_name-xx-yy-zz,也就是應用名+時間戳+IP+隨機數。

呼叫鏈資料儲存有兩部分,一部分在ES,一部分在HBase,為什麼不直接把原始資料存到ES裡?因為ES機器比較貴,用的固態盤,為了節省成本。

ES裡儲存的是索引資料,也就是一些篩選條件,例如根據appName、startTime、耗時、是否有報錯這些屬性篩選呼叫鏈,這些可以用來篩選呼叫鏈的屬性是儲存在ES裡的,並且為了節省空間,除了TraceID和SpanID這兩個屬性,其他屬性的doc_value是關掉的,也就是隻存了索引,沒有存資料,因為要篩選出來TraceID和SpanID,然後根據這兩個ID去HBase裡取原始資料。

HBase裡儲存的是HBase的原始資料,除了TraceID和SpanID,因為這兩個屬性的資料在ES裡已經有了。HBase裡的每條資料是一個Span,每條資料的RowKey是xx-TraceID-SpanID,最開始的兩個字元是TraceID做hash取前兩位,為什麼要做個hash?因為我們TraceID的開頭是應用名,如果不加前面兩位hash值的話,根據HBase儲存資料的策略,字首一樣的會儲存到一起,也就是同一個應用的Trace會儲存到一起,那麼流量大的應用Trace會很多,這樣就會導致傾斜問題,加兩位hash值可以讓資料分散開,並且同一個TraceID的資料會儲存到一起,可以一次性Scan出來。

既然RowKey的設計已經考慮到了傾斜問題,已經做了hash分散資料,那為什麼日常會存在傾斜問題?而且偶爾會出現很嚴重的傾斜問題?原因是每個Trace的Span數量是不一樣的,有的Trace可能就幾個Span,有的Trace有幾萬個Span,還會出現一種極端情況,一個MQ消費者消費訊息後又向好幾個Topic裡傳送了訊息,後續的消費者重複這樣的操作,導致一條訊息最終放大了幾萬甚至幾十萬倍,導致一個Trace裡有幾十萬甚至幾千萬個Span,這只是其中一種場景,也可能業務開發做了什麼騷操作,也會導致一個Trace包含的Span數量非常多,那麼根據現在的儲存架構,同一個Trace的資料會儲存到一起,這就導致了傾斜問題。

方案設計

在定位到問題後,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徹底打散RowKey,也就是把SpanID的MD5當作RowKey,因為SpanID是全域性唯一的,所以MD5必然是徹底打散的,不過這樣做有一個壞處,就是資料徹底打散後,要查出一整個Trace的話,就得一個Span一個Span去查,不像之前的RowKey設計可以一次性Scan出來。

為了知道這樣查詢效能有多慢,特意做了一次效能測試,結果如下:

span數量(個) scan(ms) search_es(ms) gets(ms) gets_parallel_batch100(ms) gets_parallel_batch200(ms) gets_parallel_batch300(ms) gets_parallel_batch500(ms)
100 5 12 12+10
265 10 20 20+25 20+10 20+15
336 10 20 20+28 20+10 20+15
562 10 25 25+45 25+15 25+15 25+23
1759 30 57 57+130 57+38 57+40 57+45 57+45
2812 70 85 85+210 85+70 85+70 85+70 85+70
8000 170 210 210+700 210+180 210+180 210+180 210+200

之前的設計查詢一整個Trace的步驟就是直接用TraceID去HBase裡scan,不用查詢ES,也就是第二列的耗時。

如果改成一個Span一個Span去查的話,查詢步驟變成了兩步,第一步先用TraceID從ES裡查詢出這個Trace所有的SpanID,然後再根據SpanID去HBase裡批量gets,表格裡的後5列就是兩步查詢的耗時,加號前面是查詢ES的耗時,加號後面是HBase批量gets的耗時。第四列表示序列gets,後四列表示並行gets,並對不同batch的大小做了測試。

根據測試結果,序列gets的效能要比並行gets的效能低3-4倍,所以不考慮序列gets。並行batch的大小對效能影響不大,並且最終耗時相比只scan的耗時也就增大一倍,例如查詢8000個Span,前後方案查詢耗時對比為170ms:390ms,實際上使用者感知不到,所以方案就定為用MD5徹底打散資料。

踩的坑

在開發完成後,在測試環境測試無誤後就直接發了線上,由於最開始不太瞭解HBase的Region相關的概念,所以誤以為RowKey改成MD5後傾斜情況會直接消失,就直接釋出了HBase資料寫入的服務,釋出後HBase那邊立刻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傾斜情況,導致HBase寫入超時,kafka堆積,趕緊回滾了,HBase負責人檢視監控發現大部分資料寫入到了一臺機器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測試環境為什麼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根據上面介紹的HBase的Region相關的概念,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RowKey沒有匹配到任何一個Region,所以資料寫入到了新建的Region上,也就是一臺機器上。

但是程式碼裡寫的明明就是MD5,並且在測試環境測試無誤,之前的RowKey方案的前兩位hash在00-FF之間,MD5的字首肯定也在00-FF之間啊,按理說肯定可以匹配到一個Region的,為什麼還會寫到新的Region裡?直接上程式碼

import org.apache.commons.codec.digest.DigestUtils;

// 用spanId的MD5值當作RowKey,寫入到HBase裡
public static byte[] rowKeyMD5(String spanId) {
    // DigestUtils只是JDK加密包的封裝,底層還是呼叫JDK本身的MD5加密
    return DigestUtils.md5(spanId);
}

DigestUtils是org.apache.commons.codec.digest.DigestUtils包裡帶的,實際還是呼叫的JDK自帶的MD5庫,等同於如下的寫法

import java.security.MessageDigest;
// MessageDigest是JDK自帶的加密包,裡面有MD5加密演算法
MessageDigest.getInstance("md5").digest(spanId.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除錯一波,發現了問題,這裡用一個簡單的demo演示下,邏輯就是用md5加密"abc"這個字串

image

一般我們看到的加密後的MD5是16個或者32個0-F之間的字元,0-F的ASCII碼是48-57和97-102,但是加密後的byte陣列有的byte是負的,那加密出來的這16個byte是什麼玩意?雖然繼續看了MD5加密的原始碼,但是水平不足,看不懂加密原理。。。

看到加密後的byte陣列應該就可以知道了為什麼一發布就嚴重熱點了,因為byte陣列裡面的東西根本不是正常的0-F之間的字元,雖然hbase的rowkey是隻要是byte(-127~128)就行,但是現在MD5加密出的byte陣列匹配不到原有的Region的StartKey和EndKey,全都寫到新建的Region裡了,那麼我只需要把RowKey搞成MD5的16進位制字元不就可以匹配到原有的Region了麼?

那麼Java怎麼MD5加密出一般我們看到的那種16進位制字元的呢?比較方便的寫法是

import org.apache.commons.codec.binary.Hex;

Hex.encodeHex(DigestUtils.md5(str));

那麼看下encodeHex裡是怎麼把md5byte陣列轉成十六進位制字串的

image

每個byte是8位,但是每個16進位制字元,也就是0-F只需要四位bit就可以表示,所以一個byte可以表示兩個16進位制字元,也就是我們日常寫的0xFF表示一個byte,上面的邏輯就是把一個byte的前四位和後四位分開,分別表示一個16進位制字元,那麼16個byte就可以拆成32個16進位制字元,這就對上了,接下來看下encodeHex的輸出

image

abc經過MD5加密後的16進位制字串是900150983cd24fb0d6963f7d28e17f72,我們按照encodeHex的邏輯來手動拆下byte看看對不對的上

首先看bs[0],也就是-112,用二進位制表示就是10010000,注意,這是個補碼,簡單解釋下原碼和補碼,計算機中的數值都是用二進位制補碼來儲存的,正數的補碼是它本身,也就是它的原碼,負數的補碼是它的原碼除了符號位取反加1,詳細的可以去看看計算機基礎的書籍。

那麼-112的原碼就是11110000,補碼就是10010000,拆成兩部分也就是1001和0000,也就是9和0,跟16進位制字串的前兩位,也就是90,對上了。

再拆下bs[1],也就是1,用二進位制表示就是00000001,拆成兩部分也就是0000和0001,也就是0和1,跟16進位制字串的三四位,也就是01,對上了

再拆下bs[2],也就是80,用二進位制表示就是01010000,拆成兩部分也就是0101和0000,也就是5和0,跟16進位制字串的五六位,也就是50,對上了

後面的同理,就不寫了,看到這裡我們就知道了那個16長度的byte陣列到底是什麼玩意,就是把每兩個16進位制字元合併成了一個byte

所以,我們經常以為或經常看到Java中的MD5每一位都是0-F的字串是經過了encodeHex處理,但RowKey實際上用的是處理之前的byte[],它並不在0-F這個範圍

改進

知道原因後,把RowKey的MD5改成十六進位制字元,重新發布,果然沒有出現嚴重熱點問題,監控曲線跟之前一樣,說明覆用了已有的Region,日常傾斜情況需要跑一段時間才可以解決。

總結

  1. HBase的RowKey設計是使用HBase最最重要的地方
  2. 注意Java的MD5加密出來的東西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3. 其實直接使用那個16長度的byte陣列當作RowKey也可以,雖然基本不會複用已有的Region,不過要一點一點的灰度釋出才可以

搜尋關注微信公眾號"捉蟲大師",後端技術分享,架構設計、效能優化、原始碼閱讀、問題排查、踩坑實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