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一)概述

CodeReaper發表於2022-02-03

參考資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4411d7jb

一、網路基本概念

1. 網路、互連網(網際網路)和因特網

image-20220201115002898 image-20220201115119480

2. 因特網技術提供者

image-20220201115406756

3. 基於ISP的三層結構的因特網

image-20220201115603153

4. 因特網的組成

因特網由邊緣部分和核心部分組成:

  • 邊緣部分
    • 由所有連線在因特網上的主機組成。這部分是使用者直接使用的,用來進行通訊(傳送資料、音訊或視訊)和資源共享。
  • 核心部分
    • 由大量網路和連線這些網路的路由器組成。這部分是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image-20220201115857753

二、三種重要的交換方式

這三種交換方式分別為:

  • 電路交換
  • 分組交換
  • 報文交換

1. 電路交換

概念和特點:

image-20220201120248684

步驟和示意圖:

image-20220201120306413

當使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資料時,其線路的傳輸效率往往很低,因為每次進行資訊交換時都需要先建立連線,而且單獨佔用一條固定的物理線路。

2. 分組交換

資訊傳送過程如下所示:

image-20220201120659185 image-20220201120717796 image-20220201120743827 image-20220203162215853

即資訊分成很多個小片段,然後每個片段新增上用於標識的首部資訊,然後分別沿著網路的不同線路到達目的主機,然後目的主機再將這些小片段進行合併得到原來的報文,這樣就完成了一次資訊的傳送。

網路中的各個部分的職責如下:

image-20220201121036398

3. 報文交換

報文交換的過程和分組交換其實是類似的,只不過是將每個原始的報文不切分成小的分組而直接進行傳送,這樣會佔用交換機更大的快取空間,因此現在的網路基本採用的是分組交換的方式而非報文交換。

4. 三種交換方式的對比

image-20220201121758461

優缺點如下:

image-20220201121852408

三、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分類

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計算機網路的精確定義並未統一。

其最簡單的定義為:一些互相連線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 互連:計算機之間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進行資料通訊
  • 自治:獨立的計算機,它有自己的硬體和軟體,可以單獨執行使用
  • 集合:至少需要兩臺計算機

計算機網路的較好的定義是: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程式設計的硬體互連而成的,而這些硬體並非專門用來實現某一特定目的(例如,傳送資料或視訊訊號)。這些可程式設計的硬體能夠用來傳送多種不同型別的資料,並能支援廣泛的和日益增長的應用

2.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image-20220201122410345 image-20220203162354711

四、計算機網路的效能指標

常用的計算機網路的效能指標有以下8個:

  • 速率
  • 頻寬
  • 吞吐量
  • 時延
  • 時延頻寬積
  • 往返時間
  • 利用率
  • 丟包率

1. 速率

資料量(位元)

常用的資料量單位有:

image-20220202105331812

但一般硬碟等廠商標註在上面的GB往往是代表109B,而不是上面圖中的230B,例如我的硬碟上標註的是512GB大小的容量,但在作業系統上可以看到的是476GB:

image-20220202105833911

這是因為:

\[\frac{512\times 10^{9}}{2^{30}} \approx 476.8(G B) \]

所以可以得到這個實際上達不到512GB的結果。

速率(位元率)

連線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通道上傳送位元的速率,也稱為位元率資料率

常用的資料率單位有:

image-20220202110430982

注意,此時的k、M、G、T是分別表示103,106,109和1012了,和資料量有所不同。且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是小寫的b代表bps,而資料量中的B代表Byte

例題:

image-20220202110616859

2. 頻寬

image-20220202111154626 image-20220202111209494

頻寬可以理解為理論最大傳輸速率。

3.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對網路、裝置、埠、虛電路或其他設施,單位時間內成功地傳送資料的數量(以位元位元組、分組等測量)。

選自:https://blog.csdn.net/LiLi_code/article/details/106165080

可以理解為吞吐量是兩點傳輸的平均速度,我們平時所看到的下載速度應該是吞吐量。(而速率應該指的是瞬時速度)

4. 時延

一般分為三種:

  • 傳送時延
  • 處理時延
  • 傳輸時延
image-20220202112537017

計算方法:

image-20220202112628670

例題:

image-20220202112930107 image-20220202112950918

5. 時延頻寬積

image-20220202113129753

6. 往返時間

image-20220203143059600

7. 利用率

image-20220203154803895 image-20220203154842182

8. 丟包率

丟包率即分組丟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傳輸過程中丟失的分組數量與總分組數量的比率

丟包率具體可分為:

  • 介面丟包率
  • 結點丟包率
  • 鏈路丟包率
  • 路徑丟包率
  • 網路丟包率

等等。

丟包率是網路運維人員非常關心的一個網路效能指標,但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往往並不關心這個指標,因為他們通常意識不到網路丟包。

分組丟失主要有兩種情況:

  1. 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出現誤碼被結點丟棄
  2. 分組到達一臺佇列已滿的分組交換機時被丟棄,在通訊量較大時就可能造成網路擁塞

因此,丟包率反映了網路的擁塞情況

  • 無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0
  • 輕度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1%~4%
  • 嚴重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5%~15%

五、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1. 計算機網路常見的體系結構

常見的體系結構如下圖所示:

image-20220203155928771

即我們實際上採用的標準是右圖的TCP/IP體系結構,其每一層使用的協議如下所示:

image-20220203160154768 image-20220203160231361

但在教學上為了便於理解,把網路介面層一分為二成物理層和資料鏈路層:

image-20220203160254038

2. 每層需要解決的問題

image-20220203162518569

六、相關專業術語

1. 實體

實體:任何可傳送或接收資訊硬體或軟體程式
對等實體:收發雙方相同層次中的實體。

案例如下圖所示:

image-20220203160723474

2. 協議

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邏輯通訊的規則的集合

image-20220203160837536

協議的三要素:

  1. 語法:定義所交換資訊的格式
  2. 語義:定義收發雙方所要完成的操作
  3. 同步:定義收發雙方的時序關係

案例:TCP連線

image-20220203161028494

3. 服務

  • 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邏輯通訊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 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面一層所提供的服務

  • 協議是”水平的“,服務是”垂直的“

  • 實體看得見相鄰下層所提供的服務,但並不知道實現該服務的具體協議。也就是說,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實體是"透明"的

  • 服務訪問點:在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交換資訊的邏輯介面,用於區分不同的服務型別

    • 資料鏈路層的服務訪問點為幀的“型別“欄位。
    • 網路層的服務訪問點為IP資料包首部中的“協議欄位”。
    • 運輸層的服務訪問點為“埠號”。
  • 服務原語:上層使用下層所提供的服務必須通過與下層交換一些命令, 這些命令稱為服務原語

image-20220203161524798
  • 協議資料單元PDU:對等層次之間傳送的資料包稱為該層的協議資料單元。
  • 服務資料單元SDU:同一系統內,層與層之間交換的資料包稱為服務資料單元。
  • 多個SDU可以合成為一個PDU;一個SDU也可劃分為幾個PDU。
image-2022020316164854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