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概論

Xindolia_Ring發表於2019-05-08

一、三網融合
其中三網指的是:電信網(電話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 (發展最快,資訊時代的核心技術)

二、internet 和 Internet

  • internet 是普通名詞
    泛指一般的互連網(網際網路)
  • Internet 是專有名詞,標準翻譯是“因特網”
    世界範圍的互連網(網際網路)
    使用 TCP/IP 協議族
    前身是美國的阿帕網 ARPANET

三、計算機網路的頻寬
計算機網路的頻寬是指網路可通過的最高資料率,即每秒多少位元。
描述頻寬也常常把“位元/秒”省略。
例如,頻寬是 10 M,實際上是 10 Mb/s。注意:這裡的 M 是 106。

在網路中有兩種不同的速率:

  • 訊號(即電磁波)在傳輸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 計算機向網路傳送位元的速率(位元/秒),也叫傳輸速率。
    這兩種速率的意義和單位完全不同。

寬頻傳輸:計算機向網路傳送位元的速率較高。
寬頻線路:每秒有更多位元從計算機注入到線路。
寬頻線路和窄帶線路上位元的傳播速率是一樣的。

四、網路交換技術

1. 電話交換(線路交換)
① 線路建立:傳送方提出連線請求,完成逐個結點的接續過程。建立由源站到目的站的傳輸鏈路。
② 資料傳輸:全雙工傳輸
③電路拆除:資料傳輸結束,由源站(目的站)提出終止通訊。各結點拆除相應的連線,釋放通道資源。
2. 報文交換(儲存轉發)
過程:結點接收一個報文之後,報文快取(儲存裝置),根據報文中目的地址轉發到下一個結點(如此往復,直到報文到達目的站)。
特點:不需要通訊雙方預先建立專用的資料通路(無需建立鏈路、拆除鏈路過程)。
缺點:需要對完整報文的進行儲存/轉發,結點儲存/轉發的時延較大,不適用於高實時性通訊。
3. 分組交換(包交換)
屬於“儲存/轉發”交換方式,報文被劃分為分組,每個分組獨立轉發。
分組交換

  • 資料包交換
    任何分組都當作單獨的“小報文”處理,以報文交換方式單獨處理分組
  • 虛電路交換
    通訊雙方在開始傳送和接收分組之前,需要建立邏輯鏈路(虛電路)。
    所有分組都必須沿著事先建立的虛電路傳輸,需要虛呼叫建立和拆除。

三種交換技術比較:
三種交換技術比較:對應電話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
上圖分別對應電話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

五、網路協議與網路體系結構

  • 網路協議
    採用統一的資訊交換規則,規定資訊格式,規定如何傳送和接收資訊。
    協議三個要素:語法、語義、同步。

  • 協議分層
    將網路的整體功能分解為功能層,用協議規定功能。
    同等功能層之間採用協議進行。
    相鄰功能層之間採用介面進行互動。

網路體系結構(理論模型):分層模型、各層協議的集合
1. 物理層:透明地傳送位元流
2. 資料鏈路層: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地傳送以幀為單位的資料。
3. 網路層:完成主機間報文傳輸,選擇合適的路由,使傳送方報文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並交付給目的站。
4. 傳輸層:進行通訊的兩個程式之間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務。
5. 應用層:確定程式之間通訊的性質,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兩大標準)
TCP/IP與ISO-OSI體系結果的對比

ISO-OSI TCP/IP
7.應用層 應用層
(HTTP,DNS,SNMP
TELNET,FTP,SMTP)
6.表示層
5.會話層
4.傳輸層 傳輸層(TCP,UDP)
3.網路層 網路互聯層(IP)
2.資料鏈路層 網路介面層
1.物理層 物理層

六、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多臺計算機通過通訊裝置和通訊線路連線起來,在配有相應的網路通訊軟體條件下,實現資料通訊和資源共享的系統。

七、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
(1)建立資料通訊
(2)實現資源共享
(3)增加可靠性
(4)提高系統處理能力

八、計算機網路的結構與組織

通訊子網與資源子網

  • 資源子網:由主機系統、終端裝置、各種網路軟體、資料資源組成。
    負責資料處理,提供網路資源、網路服務。
  • 通訊子網:由路由器、通訊線路組成。
    負責網路資料傳輸、路由、分組轉發等通訊處理任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