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顯著增長使數以億計的人民擺脫了貧困,中國亦成為眾多行業的領導者。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佔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中國提供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鋼鐵和水泥,然而僅這兩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高於歐盟的碳排放總量。

中國計劃於 2030 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於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能源體系是中國近 90% 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因此能源政策成為中國碳中和轉型的核心。國際能源署今日釋出的最新報告 ——《中國能源體系碳中和路線圖》—— 探討了中國將如何實現其低碳目標同時保證能源安全及人民的承受能力。報告表明基於中國經濟的規模和活力,實現碳中和所需的投資完全在中國能力範圍之內。本報告是對中國政府邀請國際能源署在長期政策戰略方面進行合作的回應。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 · 比羅爾博士說:“中國是清潔能源發展的主力軍,從太陽能發電到電動汽車,中國在現有的許多成功案例中都發揮了主導作用。中國為實現其碳中和目標所做的努力將會促進更廣泛的低碳技術蓬勃發展,並在未來幾十年內推動大幅削減使用化石燃料。

“但是,真正令人振奮的訊息是,我們的路線圖顯示,中國有辦法和能力實現更快速的清潔能源轉型,這將為中國人民帶來更大的社會和經濟福利,同時也提高了世界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 1.5℃的機會,” 比羅爾博士補充,“這種加速轉型將使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25 年後明顯下降,為中國在遠早於 2060 年就實現碳中和提供了可能性。這對中國、對世界都有益處。”

中國在清潔能源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仍面臨著一些嚴峻挑戰。當前,煤炭佔發電量的 60% 以上,中國仍在國內繼續建設燃煤電廠。與此同時,中國年復一年提高太陽能發電能力,多於其他任何國家。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也是全球 70% 的電動汽車電池產能所在地。

與此同時,實現中國的氣候目標不能僅僅依靠推廣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還需要解決源自現有化石燃料電廠、鋼廠、水泥窯和其他工業設施的巨大排放。如果中國現有的排放密集型能源基礎設施繼續以同樣方式運作,那麼從現在到 2060 年,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佔到控制全球升溫 1.5℃所需的全球碳預算的三分之一。這尚不包括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而可能新建的工廠。

這份 “中國路線圖” 指出了一條與中國去年宣佈的高遠目標相一致的道路,即在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這一路徑中,截至 2030 年的主要減排動力來自於提高能源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減少煤炭使用。從 2020 年到 2060 年,以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增加 7 倍,佔據全國電力結構的近 80%。2030 年後,隨著新興創新技術如氫氣和碳捕獲等的強勁發展,到 2060 年時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近 95%。這些進步將促進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不斷成長的低碳能源技術領域將創造更多的新就業機會,超過衰退的化石燃料行業失去的工作機會。

本路線圖還探討了中國更快實現清潔能源轉型所帶來的機遇及益處。如果中國加速轉型,到 2030 年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現有水平低 20%。除了緩解氣候變化影響這一重大益處,其社會和經濟效益還包括:促進尚未從中國經濟發展中充分受益的地區發展繁榮,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加速轉型所需的累計投資與較慢轉型所需的投資相近,因此投資需求並非加快轉型的障礙。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