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階金融學院(以下簡稱“高金”)釋出《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居民理財投資偏好相對保守,財務規劃意識有待提高,負債整體可控,但部分存在負債管理的問題,而在投資理財行為上,居民對收益期望偏高,但居民實現的理財收益往往低於期望收益,同時,追漲殺跌現象在居民投資理財中普遍存在。
據悉,今年3月高金聯合螞蟻研究院通過線上調研平臺對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支付寶活躍使用者進行問卷調研,分析了中國居民的投資理財行為主要特徵,最終形成了報告。
報告顯示,從風險管理意識、資產配置多元化、財務目標與規劃、家庭負債管理等方面評估居民的財務健康度,我國大部分居民安排了家庭備用金或購買過保險,呈現一定的風險管理意識。
報告還顯示,中國居民的投資理財配置最多的三類資產分別是:銀行存款、公募基金和股票。有64%的受訪者配置了銀行存款類資產,配置比例最高;其次是公募基金,佔比44%,對於公募基金而言,受訪者最喜歡混合型基金。調研報告指出,這些資料說明中國居民的理財投資偏好相對保守。
報告分析居民的投資收益期望、保險配置、投資期限、追漲殺跌、定投參與和專業投顧使用等理財行為發現,居民對收益期望偏高,這在高學歷群體中特別明顯;但居民實現的理財收益往往低於期望收益;居民多數認為自己不具備產品挑選能力或挑選能力較弱,特別是理財資產規模較小的群體;居民偏好壽險類的保險產品;不同收入來源、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對不同型別保險產品偏好不一樣。
報告還顯示,我國居民投機型投資風格比較明顯,長期的價值投資習慣尚未養成;對自身投資能力自信或者高學歷、高收入的人群更願意長期持有基金;長期持有意願取決於是否瞭解基金的掙錢邏輯或對基金經理充分信任;追漲殺跌現象在居民投資理財中普遍存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72%的受訪使用者願意持有基金的時間在一年以內,這其中有27%的使用者不願意持有理財產品超過三個月,說明中國居民投資理財中存在機會型投資風格比較明顯,長期的價值投資習慣尚未養成。
圖片來源:《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
而在理財產品產生虧損的情況下,只能接受三個月以內虧損的受訪使用者高達近50%;86%的使用者只能接受一年以內的虧損。
圖片來源:《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
“當然這可能和我們受訪群體基本特徵有一定關聯。因為可投資資金額度並不是很大,這種情況下可能更多地願意保留資金的流動性,這也是和他們對持有理財產品的時間相對比較短有直接的關聯。但總體看,使用者能夠接受虧損的時間也是比較短的,一半左右的人只能接受三個月以下的虧損,超過三個月對他來說就非常非常難受了,這就容易形成一種追漲殺跌的傾向性。而這種傾向性的表現也充分體現在他們風險承受和管理能力的反饋。”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階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嚴弘分析表示。
報告指出,定投的模式尚未在居民投資者群體普及,金融素養能幫助提升定投模式的使用。但定投習慣的好處是明顯的,一方面,定投提升理財收益,這些收益來源於更具紀律性的投資;另一方面,具有定投習慣的居民受到追漲殺跌情緒的影響更少,對於短期虧損的心態更平穩,持有理財產品的時間更長;雖然只有少數居民會尋求專業投顧的建議,但是專業投顧能幫助提升金融產品挑選的信心、助力長期價值投資。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調研的樣本具有年輕化、可投資產小額的特徵:參與調查的居民中,“90後”佔比最高,達到47%,“80後”次之,為24%;37%的居民的可投資產低於1萬元,可投資產超過30萬元的居民只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