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看華為雲的變化,雲產業的更迭
從1月底到4月初,雲端計算產業最大的新聞,很可能就是華為雲一系列極其迅速的架構調整。伴隨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兼任華為Cloud BU總裁,大批媒體和網友都表示“看不明白”“強勢吃瓜”,繼而演化出了多種多樣的分析和猜想。但這些猜想的角度卻格外統一,基本集中在組織架構、人員任用、收入滿意度等幾個企業經營的維度。
當然這些角度多少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也許我們還是應該看到這樣幾個事實:華為是一家技術為本的公司;雲端計算是目前ICT市場中變化最快的技術領域;從國內到國際,雲端計算主流廠商在近幾年都在經歷架構、戰略、方向上的大幅度變化,華為對雲端計算的調整並非孤例。
這幾件事或許提醒我們,對於華為雲的變化,也許可以從技術的角度去尋找一些答案。
至少面對洶湧澎湃的雲端計算市場,我們不能把一切因果都推給企業內部的人事問題。
4月25日,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1(Cloud)上,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總裁、華為Cloud BU總裁張平安首次以新身份在開發者大會亮相。在主題演講中,他首先分享了這麼一個觀點:華為終端雲服務其實是華為的網際網路業務,目前已經服務全球超過7.3億使用者,旗下已擁有幾十個應用,有七款應用擁有超過1億的月活使用者,積累了豐富的終端經驗。同時,終端雲是華為雲最大的客戶。未來,華為雲會與終端雲形成緊密結合,會做出令客戶最喜歡的首選的基礎設施雲。
這段話蘊含了兩點技術與產業層面的關鍵資訊。首先,作為華為雲的使用者,終端雲就是華為雲服務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的範本和標的,二者的成長經驗有助於更好服務客戶;其次,生長出優質應用與開發生態的終端雲,本身也具有服務企業使用者的能力輸出基礎,可以與華為雲提供的服務平臺互為延展,各自補充,給客戶帶來更多價值。
從這個判斷角度出發,也許我們可以重新找到一個入口來理解華為雲近期的架構調整,乃至整個雲產業頻繁的產業波動——端雲一體化,正在成為雲端計算產業的最新機會。
這是一個華為乃至整個雲端計算產業,都在捕捉和佈局的機會。
雲,變與不變
如果我們回想一下雲端計算產業十餘年的發展歷史,可能會驚奇地發現國內外各大雲端計算廠商,都在相對頻繁地調整組織架構與商業形態、技術路線。究其原因,在於雲端計算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技術方向,卻可以成為各種技術體系和產業數字化需求的底座。
歸根結底,雲端計算的初衷非常統一,即用虛擬化資源來代替實體IT裝置,用軟體來承載早先必須由硬體完成的任務,把分割的IT系統進行統一。
最早這種思路僅僅是用於伺服器計算,但很快業內人士與開發者發現,各種應用、服務與技術平臺都可以由類似思路來實現。於是雲端計算的技術模型與商業模式開啟了高速變化。
因為基礎架構簡單,但衍生出的技術、服務、商業模式卻千變萬化,雲端計算產業很難固定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產業形態和組織架構中。類似的例子有2018年前後,國內外幾大雲廠商都改名為智慧雲與雲智慧,並隨之進行了重大架構調整。這就是為了適應智慧技術納入雲端計算版圖後的組織呈現,並弱化以雲主機、雲資料庫為主的傳統商業模式。
回到華為雲的架構調整。在相關訊息中,我們可以得知張平安兼任華為雲BU總裁,目標之一在於統籌華為雲與華為終端雲體系,推進端、雲一體化戰略。
而這個戰略方向其實與上面所說雲端計算的本質高度契合。當雲端計算髮展到今天,面向終端的雲服務也要向開發者提供大量企業級支撐與服務;而傳統的SaaS、IaaS市場使用者,也紛紛展現出對終端應用、服務體系佈局的需求。而如果雲與終端雲始終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態,這些需求與供給則很可能呈現割裂狀態。但云計算的出發點之一,就是將割裂的IT系統、企業需求進行統一。
只有體系打通、平臺一致、服務整合,雲端計算的集中式軟體架構才能呈現出效果最大化的特徵。今年分析師大會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強調,華為目前的戰略方向在於加強產業韌性,發揮軟體產業本身應該具有的能力特質。
按照這個邏輯,想要儘可能發揮軟體優勢需要做兩件事:一方面是讓軟體相關的架構更靈活,儘量以軟體產業的技術規律、商業模式來推動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將軟體相關的體系打通,將發展性優勢集中到一起,把關於雲端計算本質的核心能力加強。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華為需要推動終端雲與雲BU的統籌發展。
在開發者大會中可以看到,華為雲與終端雲的云云協同已經開始推進。比如在開發者這個相對重合度較高的領域,推動了帳號體驗統一、開發體驗統一和應用分發運營體驗統一。
雲端計算市場中歷來都是實現方式與產業架構高速變化,但軟體虛擬化、整合化、彈性化的整體目標不變。
當雲端計算與終端市場緊密貼合時,這個邏輯依舊未作更改。
甚至我們可以看到,雲與終端的合流已經暗暗成為大勢所趨。
走向終端:雲服務的暗湧與趨勢
從基礎計算形態上看,無論是to B還是to C行業,都在經歷同樣的變化:計算相關硬體越來越集約、精簡,用於互動的終端硬體卻愈發多樣、繁多。
這個趨勢更進一步來看,就是傳統雲服務的企業受眾開始不斷需求加強終端側的佈局與服務體驗;而傳統終端側的開發者、產業形態和應用形態,開始需要更多來自雲服務的技術與平臺支撐。這個趨勢構成了雲端計算髮展歷史上的又一場大變局。
這樣來說或許還是有點繞,我們不如來看幾個案例,感受一下雲端計算市場中“走向終端“四個字的暗流洶湧。
1、今年2月1日,微軟開放預購了旗下的HoloLens 2工業版。作為目前微軟旗下最具想象力、給與資源投入最多的VR終端產品,HoloLens 2的定位卻並非傳統的VR一體機,而是面向工業場景、設計場景的生產力工具。HoloLens 2的更多價值,也並不來自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終端應用,而是微軟智慧雲帶來的企業智慧化、數字化領域。這些雲端計算、AI能力在進入企業時需要一個全新的硬體形態作為互動,而微軟在終端側的裝置優勢與雲側的計算和智慧優勢恰好在HoloLens 2中完成了交融。
2、今天金融、醫療、教育行業上雲已經成為了雲端計算市場的核心,但這些行業具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其服務物件是大眾。而移動端的雲服務、應用開發服務,甚至產品觸達服務是他們的剛性需求。以金融行業為例,往往既需要金融雲提供的雲安全、雲端儲存、雲端計算,以及相關的技術框架服務,又需要搭建基於移動端,面向使用者的APP等通道。這兩大需求都需要雲服務的支援,但傳統雲端計算體系卻難以滿足其對終端雲的服務需求。
3、在移動端應用AI技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其中“智慧推薦”是APP加強個性化體驗、提升廣告推廣效率的關鍵手段。而精準的推薦模型需要大規模機器學習能力的支援,這是雲端計算體系給開發者帶來AI能力支援的關鍵一項。今年,AWS開始持續發力相關技術,重點推動電商、移動遊戲、程式化廣告中的AI能力,而這些場景都與終端緊密相關。
不難看出,為企業雲使用者提供終端相關的服務,將終端能力帶到企業使用者中,以及推動雲端計算、AI、大資料等技術與移動網際網路產業更緊密結合,是近期雲端計算市場的核心動向之一。
從雲擁抱終端,走向雲、端一體,雖然不像AI、雲原生一樣是雲端計算市場的最熱詞彙。但就像幾年前討論雲端計算+AI顯得超前,結果今天成為必需品一樣,雲、端一體是今天暗湧,明天的必需品。
過去,亞馬遜最初是從企業IT服務與電商業務的兩端,向中間發展生成了AWS;谷歌雲是從基礎技術底座與網際網路業務的兩端,向中間發展出了主打智慧能力的谷歌雲與谷歌大腦。
那麼一方面擁有云業務完善底座和全國第二市場份額的華為雲,另一方面是擁有7.3億使用者和HMS開放生態的終端雲,二者向中間合攏,是不是能誕生一個超越已有云計算產業邊界,帶來更有效服務模式的雲業務呢?
必須提前佈局,才能推動變化,這是雲市場的慣例,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解釋華為關於雲的一系列架構調整。
看向更遠的未來,手機、電視、車、工廠、水錶電箱都是終端,而它們需要雲的能力接入,智慧的準確進駐。雲端計算C端與B端的分界線必將一步步被消除,技術底座、企業使用者、開發者生態,將呈現愈發強烈的一致性。
而消除技術邊界,提供一致性體驗與服務恰恰是華為最擅長的,全面協同的體系化優勢歷來是華為成功的關鍵。面向端雲協同的確定性需求,張平安認為,華為將更緊密地加強華為雲、華為終端雲、車雲、流程IT雲的技術協同、應用協同、資料協同、安全協同和管理協同, 把架構、技術、安全、運營、運維、服務上的體系化優勢充分發揮好。
由此所產生的華為雲的大變化,只是雲與端時代變局的冰山一角。
雲的第三次延展
讓我們最後再來聊一個核心問題:雲端計算是一個固定市場嗎?
很多人在討論雲端計算時,都喜歡分析各家份額是多少、營收是多少,國內國外企業佔比各是多少。訂單和份額對於企業來說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看看雲端計算產業的擴充的核心,會發現真正的變化始終來自於誰創造了產業增量,誰適配了雲的延展。
過去,我們很難想象一家大型國企上公有云,也很難想象機器視覺、移動分發這樣的能力成為雲端計算市場的重要需求。隨著雲端計算本身容納技術與包含體系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供需可以基於雲來滿足,也就把越來越多的使用者納入了雲端計算地圖。
這種捕捉未來的能力,始終是雲端計算市場的核心。
從2006年,亞馬遜推出基於雲端的儲存和簡單佇列服務以來,公有云市場在十五年間變遷。技術體系、商業模式、使用者構成經歷了多次變化。每一次邊際效應減弱,都是下一次產業延展的開始。雲、端一體化,可以說是最有可能成為雲端計算產業第三次延展的機會。
第一次延展,是在雲端計算單純作為虛擬伺服器的價值減弱時,多種雲服務模式開始出現。IaaS、SaaS、PaaS的交付方式快速出現,基於雲開始滿足企業的多樣性IT需求。
第二次延展,是在雲端計算作為資訊化服務平臺的價值減弱時,AI開始成為雲端計算的關鍵變數。當雲成為AI的最佳出口時,基於雲滿足企業智慧化需求逐漸成為核心場景需求。
而我們接下來將見到的,很有可能是雲端計算的第三次延展。即雲端計算在吸納企業IT場景與需求的同時,也成為企業延展業務、溝通使用者、建立自身終端體系的能力輸送帶。當雲成為企業與使用者終端、智慧化生產終端、管理終端之間的橋樑,雲端計算也就完成了新的價值躍遷。
面向這個機遇,華為至少有三張差異化牌可以打。一是華為的全棧全產業鏈技術優勢,可以給雲業務帶來更廣泛的技術協同效果;二是華為的數字化轉型服務經驗,可以不斷凝結為新的雲業務增長空間;三就是華為終端雲的消費者服務、網際網路領域經驗,也可以整合到華為雲中,形成新的服務能力、技術底座與商業增長空間。
長期來看,B端與C端應該是商業邏輯的不同,但技術底座、開發體驗和邊界延展性,應該不斷趨向統一融合。在這個過程裡,雲端計算企業走向終端場景、服務與商業形態是不可避免的,一如終端廠商、網際網路廠商將持續加強雲端的技術能力與平臺搭建。
大部分主流雲廠商都已經注意到了這點,只是或許每個階段企業都有不同的牌可以出。
這一輪,恰好雲端計算變革中,華為出牌的時候。
在智慧時代的必然趨勢裡,在雲與端的兩側,恰好各有一座華為搭建的梯子。讓兩座梯子相通,也就並不是一件特別令人吃驚的事了。
所有符合變化趨勢的,即使在迅速、劇烈、奇特,都是合理的——這才是雲的底色。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6983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機器學習的產業化變革中,華為雲ModelArts的新成績單機器學習產業
- 從另一個角度看拉普拉斯變換
- 換個角度看原型鏈原型
- 十萬行業質變正當時:華為雲解出了一道產業AI公式行業產業AI公式
- 【詳解】換一個角度看Socket的資料讀寫
- 產業AI也有人情暖意:華為雲的愚公之道產業AI
- 一週雲事|雲原生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速產業
- 看一看華為的變革歷程
- @企業主們看過來,用華為雲CDN給你的網頁加個速網頁
- 華為雲推出業界首個基於ARM框架的雲手機解決方案框架
- 換個角度看GAN:另一種損失函式函式
- 華為雲obs的使用
- DTCC 2020:華為雲GaussDB加速企業數字變革
- 華納雲:linux怎麼將一個變數賦給另一個變數Linux變數
- 給現實深情擁抱,向產業洪流奔跑:華為雲AI的2020產業AI
- 看華為雲大資料BI如何顛覆傳統制造業大資料
- 華為雲王傳廷 融合普惠的雲數倉——解析華為雲GaussDB(DWS) 3.0
- 華為雲智慧雲接入ICA,助力企業輕鬆上雲
- 官宣:華為雲學院帶你看AIAI
- 一朵“雲“如何帶來產業新變革產業
- 站在世界看世界” 差異化破局助力華為雲擴張
- 華納雲:為什麼為您的企業選擇雲伺服器託管?伺服器
- 築道與尋術:華為雲與汽車產業的時代問答產業
- 華為雲、合合資訊助力上海數字化轉型 探索ICT產業新生態產業
- 華為雲容器化交付流水線 引領企業容器化之路
- 華為雲徐直軍任華為雲董事長,餘承東任華為雲CEO
- 華為雲等保方案,為企業上雲保駕護航
- 華為雲的Kubernetes實踐之路
- 華為雲的AI深潛之旅AI
- 華為雲GeminiDB,廣告R他的“登雲梯”
- 一幅《雲上春耕圖》,看見中小企業數智化的春和景明
- 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看華為雲普惠AI這一年AI
- 一張圖看完華為雲中國行2018深圳大會看點
- 做電商的看過來,華為雲大資料BI方案驅動業務增長大資料
- 華為雲網路安全解決方案,雲上雲下一體助力企業安心發展
- 七牛雲杜江華:讓雲 + AI 成為企業服務的標配AI
- 為媒體資產構建一個雲原生的檔案系統
- 華為雲胡亞凡 華為雲NoSQL資料庫的探索與實踐分享SQL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