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的遠大征程上,百度用一個個元創新寫下序曲

naojiti發表於2021-03-04

每年3月的全國兩會,都是一場不容錯過的風向標,是觀察中國發展的一扇視窗。

有心人可能會發現,“科技”“創新”以較高頻次出現在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兩會中,科技也成為熱門議題。來自BAT等產業界代表,紛紛提交了涵蓋了自動駕駛、智慧養老、人工智慧教育體系建設等在內的相關提案。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需要產業鏈、資金、政策環境、創新生態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織,這也讓科技強國戰略無法一蹴而就。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AI的金字招牌百度,在過去一年裡的創新進展, 就十分亮眼。既有運籌於帷幄之中,在基礎演算法創新、技術應用落地、產業智慧解決方案等具體表現上可圈可點;也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深謀遠慮,加大新基建基礎設施投資、持續開放智慧生態與人才戰略等等,為中國更長遠的科技優勢奠定基礎。與此同時,百度又如何為中國科技創新點燃加速度,如何將高大上的技術引入到普通人身邊的?

回答了上述問題,或許可以解開一個迷惑:如何將科技強國的遠大目標,細化成可一步步實現的具體施工圖。

中國科技創新加速度:百度帶來了哪些新可能?

科技領域中,企業界往往是追求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轉化效率的代表,這也使得很多科技巨頭的地位甚至超越了某些學術機構,成為各個國家科技戰略中都無法忽略的重要關口。

眾所周知,2020年在科技領域有兩件亟待突破的課題:一是補上底層技術自主可控的短板,解決“卡脖子”困境;二是前沿科技領域如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晶片半導體等並駕齊驅甚至超越。

而在過去一年裡百度不斷摘下的科技桂冠,也不斷證明了中國底層科技創新的源動力。

在底層技術創新上,2020年百度AI在CVPR、ACL、ECCV、NeurIPS、INTERSPEECH 等全球頂級人工智慧學術會議和權威競賽中,問鼎冠軍30多次,論文收錄260多篇,成果多次震驚業界。

以頂級學術會議AAAI為例,2021該會議的投稿論文總數就達到“驚人的高技術水平”,最終錄取率只有21%,在殘酷的技術比拼中,百度以一己之力貢獻了24篇優質學術論文,涵蓋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量子機器學習等多個領域,展示出業內領先的技術實力。

而面對“卡脖子”問題,百度也交出了不錯的答卷。比如拿下了站在科技競爭制高點的晶片。2020年,百度崑崙晶片亮相第68屆全球半導體晶片行業頂級會議ISSCC 2021,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商用晶片的沉澱與創新。崑崙1可以在低於150w的功率下實現256TOPS的INT8處理能力,在百度搜尋引擎和百度智慧雲生態夥伴等“AI+”場景中落地應用,就表現出了遠超業內標杆產品的效能,崑崙2的效能相比上一代更提升3倍,百度也因此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通用AI晶片頭部玩家。

此外,作為中國首個開源開放、自主可控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百度飛槳也在2020年進一步升級,進一步推動AI產業生態從美國框架向國產框架遷移,避免在基礎工具上被斷供的風險。

飛槳開源框架 V2.0RC 版本“程式設計一致、動靜統一”的開發體驗,程式碼開發更加簡潔,降低遷移成本,還能夠為深度機率程式設計、量子機器學習等前沿學術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援,讓中國開發者可以平等便捷地獲取國際水準的工具元件。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藉助百度智慧雲與百度開源開放生態,這些領先的軟硬體基礎設施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產業端和開發者手中。讓更多從業者、開發者、產業夥伴趕上了智慧時代的技術紅利,成為數智化轉型浪潮中的重要參與者。

同時,百度也積極向“星辰大海”進發,在量子計算、生命科學等領域積極佈局,探索人工智慧技術的持續突破,助力中國科技從追隨者向推動者和引領者的角色轉變。

在被視為下一代計算的量子領域,百度在2020年9月釋出了國內首個雲原生量子計算平臺——量易伏,實現了量子計算和雲端計算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連線頂層解決方案和底層硬體基礎所需的大量軟體工具以及介面,可以實現對量子硬體的操控,助力開發者和合作夥伴開啟量子時代的大門。

而基於飛槳的生物計算平臺-螺旋槳PaddleHelix,則可以重點滿足生物醫藥、疫苗設計和精準醫療方面的AI需求,用科技為人類健康福祉助力。

可以看出,百度已經基於自己對AI、晶片、量子計算等尖端技術的理解和積累,結合國計民生的現實需求,形成了技術創新從研發階段到產業落地的完整閉環。

護航產業智慧,百度讓AI從實驗室走進現實

當然,你可能會問,百度這些基礎研發和創新成果,究竟能不能在產業落地,是否與真實需求相適配,能否充分發揮出技術的助推效應?

這些問題,百度也早就想到了。

除了不斷加碼基礎研發投入之外,百度也抓住了產業側“上雲”的現實需求,用雲智一體、端到端的方式,將百度 AI 的領先技術輸送給產業,成為賦能各行各業的 AI 新型基礎設施。雲+AI的緊密融合,成為百度智慧雲的獨特競爭優勢,也為科學家提供了大施拳腳的機會。

在許多重點賽道,百度智慧雲將百度多年積累的領先演算法和軟硬體產品,釋放給產業夥伴。

比如在能源領域,百度就與傳統能源巨頭攜手,提供從方法論、平臺、服務在內的全套工具,加快中國能源行業智慧化升級。

基於百度智慧雲知識中臺,南方電網建設了“南網智搜”,實現全業務、全型別、全時態資料和資訊的精準查詢與便捷獲取;基於能源 AI 中臺, AI 技術快速落地在國家電網山東電力公司,打造出戶外複雜場景下的安全巡檢等應用。前不久,百度又與中國華能集團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能源電力產業深度融合。

目前,百度智慧雲已成為中國領先的AI 開放平臺,日呼叫量突破1萬億。在 IDC 中國 AI 雲服務市場廠商評估中,百度智慧雲連續三次排名第一。

從這些真實的產業實踐中不難看出,百度積極打造的雲時代基礎設施,正有效支撐著千行百業的智慧化建設,將科技之路鋪在了中國腳下,也讓大眾真實地感受到了智慧時代的壯美。

讓科技創新為社會經濟、民生福祉服務,是一件任重道遠、功在千秋的事。

一顆“道心”與遠大征程:百度AI奇蹟尋蹤

今天看來,科技強國序幕拉開之際,百度已經用底層創新和開源文化,成為毋庸置疑的創新賦能者、實踐者、加速器。

百度的科技能量,究竟是如何釀成的?歸根結底,是百度對基礎研究和底層發展的強勢投入,以及百度研究院及多個頂級實驗室中眾多科學家的多年攻關。

早在2013年,百度就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發力AI研發,後來的百度研究院則擁有深度學習實驗室(IDL)、大資料實驗室(BDL)、矽谷人工智慧實驗室(SVAIL),以及新增的商業智慧實驗室(BIL)、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RAL)等九大實驗室,在全球範圍招募了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專注於科技創新。

百度堅定的技術信仰,也給了技術發展足夠的耐心,適合科學家們潛心研究,是底層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

以晶片為例,百度早在2010年就已開始使用FPGA做AI架構的研發,2017年完成了超過1萬片FPGA部署,到2019年下半年百度崑崙晶片流片成功,預計在2021年實現規模化量產,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的厚積薄發。

此外,和一些缺乏一線工程能力與落地場景的企業不同,百度自身的搜尋、語音、地圖等業務,就成為這些技術的試驗田,在不斷迭代進化之下,助力中國智慧經濟的到來。

愛因斯坦曾總結美國二戰後科技迅猛發展的原因:完全歸功於充足的經費,是不公正的。專心致志,堅韌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在科學成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或許,這句話也很適合回答,為什麼百度會成為中國AI的領軍企業,並多次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聰明公司”。

這種“軟硬兼施”的長期主義,最終締造了百度的戰鬥力和創新力,成為全球AI產業中不容忽視的中國力量。

從百度的徵旅中,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科技創新不是一張誰想貼就能貼的標籤,而是一場山高水遠、飽含挑戰的冒險。唯有對技術的篤定、對遠方的飢渴、對國計民生的深情注視,才能支撐起一家企業、一群精英人才的不輟奮進,經受住現實與時間的重重考驗。

接下來,伴隨著十四五科技強國戰略的深化,百度AI也將進一步覺醒在產業側,讓科技創新在數字經濟主戰場中,發出時代的最強音。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6126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